今天讨论唐朝诗人罗隐的《牡丹》。这首诗中的“任是无情亦动人”也是曹雪芹拿过来在《红楼梦》“花签词”中用来形容“薛宝钗”。

注意,曹公在原文中写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与罗隐诗中的“任是无情亦动人”有一字之差,大概率是曹公的“笔误”所致吧!

心胸宽广的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1)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牡丹/牡丹花

唐 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格式】七言律诗

【名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基调】托物言志

【时间】不详

【注释】

东风:即春风。诗词中的“东君”一般指的是“春神”,比如毛滂的《玉楼春·乙卯岁元日》“只与东君偏故旧”。

因:缘故,原因。

绛(jiàng)罗:本指深红色的丝绸,此处喻牡丹的花瓣的颜色。

高卷:指花盛开时高高挺出花瓣翻卷着的形象。

不胜春:即无比的春色,无比的美丽。另一种解释是”承受不起“。

解(jiě)语:指会说话。也有解释为“解语花,喻美人”。

倾国:指美女。出自《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芍药:芍药花。

君:指牡丹花。

近侍:在旁边伺候。

芙蓉:荷花的别称。

芳尘:香尘、芳踪,这里指牡丹的落花,代指牡丹。

可怜:可惜的意思。

韩令:一说指韩愈,曾因上疏极论宫市之弊,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故称。另一说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曾为中书令。

辜负:对不住。

秾华:指繁盛的花朵,这里代指牡丹花。此身:即此生。

【译文】

(其中一个版本)

牡丹花好像和东风有着特别的关系,东风一来,它便以深红色丝绸样颜色的花辫,翻卷着高高的开在枝杈的顶端,美丽无比!

牡丹要是能说话,那简直是倾国倾城的美人了,就算牡丹无情,就凭它的美丽的芳姿艳质也够人倾心喜爱了。

芍药虽美,但也只是牡丹的“近亲”,荷花虽端庄素雅,但对于牡丹的落花也是避之唯恐不及。

虽然韩愈功成名立,但终未脱俗超凡,虚度了这样美好的一生,令人惋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托物咏志。

这首《牡丹》通过对牡丹花体态特征的把握,在赞美牡丹的同时,也是个人精神的寄托。

前三联极力渲染牡丹花的美艳;最后一联则笔锋一转,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感慨和寄托表达出来。

首联: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首联是对牡丹形态的赞誉。

对于“首联”,有两种不同版本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

这里的“东风”即“春风”。“别”,这里解释为“特别”的意思。”“绛罗”,本指绛色丝绸,此处喻牡丹的花瓣。“高卷”,指花盛开时高高挺出花瓣翻卷着的形象。“不胜春”,就是春意浓厚无限,即无比的春色,无比的美丽。例如唐·宋之问〈和赵员外桂阳桥遇佳人〉诗:“江雨朝飞浥细尘,阳桥花柳不胜春。”唐·戴叔伦《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东合此时闻一曲,翻令和者不胜春。”所以“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翻译过来是说牡丹花好像和东风有着特别的关系,东风一来,它便以绛色丝绸样颜色的花辫,翻卷着高高的开在枝杈的顶端。它妩媚的姿容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真是无比的美丽!

第二种解释: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写牡丹花被砍斫后随风飘落的情形。“东风”就是“春风”的意思,而“共东风““也就是和春风一起、随东风(飘落)的意思。“别,这里解释为“凋落、告别”的意思。一个“别”字说出了牡丹花飘落原因并非自然凋零,而是另外有其他的原因(隐含被摧残凋落的意思)。““绛罗高卷不胜春”中,“绛罗”,本指绛色丝绸,此处喻牡丹花瓣的颜色。“高卷”,指花盛开时高高挺出花瓣翻卷着的形象。而“绛罗高卷”就是描写牡丹花花朵鲜艳,盛开的层层叠叠。而一个“不胜春”,却写出了如此美艳动人的花朵好似也承受不住春风(的摧残)。

似乎很有道理呢!甚至还可以添加一些“佐证”。

例如,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这里的“始共”解释起来就是“始”、“共”两个字的分别的意义。始,“始而”的意思,表示某一情况或动作开始,后面多接用“继而”、“终于”等副词;共,就是“和,与”的意思。所以“始共”就是“继而就和……”的意思。“容易别”也要解释“容易”和“别”两个词汇的意思。容易,就是轻松地、顺利地;别,就是“告别,离开” 意思。所以这两句诗解释起来就是:一定要看完洛阳城中开透百花,继而才要与春风轻松地告别。

好像都挺有道理的样子呢!真的吗?其实感觉第二种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整体来看,诗的前三句都是对牡丹花的“赞美”之意,只有最后一句才是“托物言志”的表现。

(2)对于“似共东风别有因”的“别”字理解为“特别、特殊”的意思更好。还是(1)的原因,前三联表现的是对牡丹美丽、高洁的赞叹,并无对其惋惜的意思。

(3)“不胜春”解释为“春意盎然、春光满满”更为妥当。例如:

唐·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解释为:苏台荒芜园林的杨柳逢春更新,采菱女清亮的歌喉唱不尽这盎然的春意(字里行间散发出春天无限芳馨的气息)。

元 丁鹤年《画兰》“湘皋 ( gāo)风日美,芳草不胜春。”解释为:湘皋的风景非常美丽,芳草萋萋美不胜收。诗人借对春天到来的喜悦,表达了对人所拥有的短暂生命的叹息,对时光易逝的哀惋。

颔联: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颔联是对牡丹花间接的赞誉,以拟人化手法写花情动人。

这里的“解语”,指会说话。“倾国”,指美女。出自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若教……应……”、“任是……亦……”是一种条件分句,表明这是让步假设复句。前一句说,牡丹要是能开口说话,那简直是倾国倾城的美人了;下句更进一层说,就算牡丹无情,就凭它的美丽的芳姿艳质也够人倾心喜爱了。

颈联: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颈联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牡丹冠群芳”的特点。

这两句中“芍药”、“芙蓉”均为花名。“君”、“芳尘”皆指牡丹。“芳尘”指的是牡丹的落花。“芍药”素有“小牡丹”之称,若牡丹在群芳中为第一,则芍药为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或以为花之副也。金·元好问《唐诗鼓吹笺注》云:“一曰‘别有因’,极写牡丹花之出众,不比凡卉。‘不胜春’,正是‘别有因’意。三、四,皆写‘别有因’三字。五、六,引芍药、芙蓉以抬高牡丹,以见‘秾华’之不可辜负也。”故这两句说,芍药虽也花大而美,但比之于牡丹,芍药也只是牡丹的近侍;对于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虽也端庄素雅,若比之于牡丹的落花也是避之无恐不及。

尾联: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尾联托物言志,才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这里使用了一个典故,但这个典故的出处也有几种版本:

版本一:相传韩愈之侄孙韩湘,学道成仙后,曾劝韩愈也弃官学道,韩愈不肯,韩湘曾于初冬,令牡丹花开数色,预言韩愈未来之事,后皆应验,使韩愈为之震惊。

版本二:韩弘,原来是地方上的一个残酷军阀,唐宪宗元和年间的藩镇战争中,通过窃取功劳的手段骗取了皇帝的宠幸,获得了“中书令”的高位。

版本三:唐代有个人叫韩弘,他做了中书令以后,觉得京城里大家都喜欢牡丹花,整天的玩花赏花,导致整个社会风气不好,所以这个人板起面孔,很严肃的下令把所有的牡丹花都砍掉。

所以,这里的“韩令”,一说指韩愈,另一说指韩弘。

如果做韩愈版,则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韩愈虽然在人世上功成名立,但终未脱俗超凡,荒度过一生,表示了作者的惋惜。这里的“韩令功成”具有惋惜之意,暗含了作者不愿为名利趋炎附势,降低人格,从而辜负了大好时光的高洁品格。

如果做韩弘版,则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韩令尽管功成名就,却砍掉了如此美艳的牡丹,让牡丹的秾华被辜负。暗含了罗隐此处的“韩令功成”具有讽刺意味,隐喻自己被这类邪恶的当权者所排挤、打压的境遇。

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