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孤雁古诗快速记忆:晚唐毒舌   (1)

【译文】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

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

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品读】

孤雁古诗快速记忆:晚唐毒舌   (2)

这首诗的作者,可是个不一般的“神人”。在民间传说中,罗隐本是驻守在地界的地仙,是尘世的“真龙天子”,因为法力高强,玉皇大帝怕他当了皇帝,会造成乾坤大乱,就派天兵天将换掉了罗隐的仙骨。当时罗隐咬紧牙关,全身的仙骨都被换掉了,只有牙床骨没被更换,虽做不成皇帝,却留下了一张犀利“圣贤嘴”。就是这张嘴,竟成了晚唐最毒舌,超级辩手,写下了很多讽喻诗。

举个例子,罗隐的诗作《金钱花》中后两句“若教此物堪(k ā n )收贮(z h ù ),应被豪门尽劚(z h ú )将(j i ā n g )”。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掘(j u é )尽砍光了!怎么样?毫不留情,出言冷峻,一下子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再举个例子,在题名为《西施》的诗中,罗隐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一个小女子哪能决定国家的兴亡,都怨红颜祸水,岂不知误国者乃君王也!一个反问,咄咄逼人,力透纸背。

孤雁古诗快速记忆:晚唐毒舌   (3)

罗隐虽才华横溢,但时运不济。许是被抽去了仙骨,罗隐成了晚唐科考中的一枚钉子户,科考十多次,充分发扬了“科举虐我十多年,我待科举如初恋”的大无畏精神,结果却如岑参自嘲的打油诗:“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额外还获赠“十上不第”的头衔。

罗隐,隐的住满腔的无奈,隐不住一身的锋芒。在他的诗作中,有很多咏物诗,如写植物的《梅花》《桃花》《杏花》《牡丹》《菊》《竹》《小松》《柳》《红叶》等;写动物的《蜂》《蝉》《鹦鹉》《鹭鸶》《燕》等;写自然现象的《雪》《咏月》《春风》等,均能移情于物,寓意深长。

除了写诗,罗隐的讽刺小品文,更是独步古今。中年所著《谗书》,风格隽(j u à n )永、泼辣、别具一格。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特别提到:“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并称赞该书和其他两本小品文“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这句评语无疑是对罗隐才华的最好诠释。

孤雁古诗快速记忆:晚唐毒舌   (4)

诗人创作《蜂》是在公元 859 年,又是一年落榜时!第七年了,罗隐心灰意冷,走向田间地头,看到农民们辛苦劳作,蜜蜂们在花丛中忙碌采蜜,想到朝廷官员们位居高位不劳而获,顿时心生愤懑(m è n ),遂写下此诗,以明心志。

蜜蜂为酿蜜劳苦一生,贡献甚多而享受甚少。基于此,罗隐写出这样一则寄寓遥深的“昆虫寓言”。此诗看似平白,实则大有玄机。

孤雁古诗快速记忆:晚唐毒舌   (5)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前两句以蜜蜂所处的位置为视角开启夸赞模式,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地盘。作者连用三个虚词——“  不论”、“无限”、“尽”,满屏羡慕嫉妒的小眼神,似与主旨相背离,其实正是为后两句造势。“采得百花成蜜后”,重在叙述,只看到花蜜,却不知辛苦,这样的落差才是背后的真相。“为谁辛苦为谁甜”,提出理性思考,将刚才的“无限风光”一扫而空,表达效果极速提升。

孤雁古诗快速记忆:晚唐毒舌   (6)

全诗欲抑先扬,反跌有力。诗中的蜜蜂象征劳动者,“采得百花”是农民的辛勤劳作;“成蜜”是收获的劳动成果。“为谁辛苦”“为谁甜”,生发议论,和上句分别对应,反复而不重复。两个“为谁”一再追问,答案已然明了,为他人辛苦,让他人甜蜜。在晚唐黑暗的政治中,辛苦劳作的农民正如李绅《悯农》所写“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年到头所有的收成都成为当权者享用的“甜蜜”。再回到罗隐这个毒舌,以布衣之身,向当权者发出诘责和质问,正义的熊熊烈火,不顾一切地扑向一个王朝的腐朽和没落。

读罗隐的诗,读他落魄的故事,还有传说中他的丑陋容貌,都无法隐没他内心的正直和善良。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有个敲钟人卡西莫多,是个又丑又聋的钟楼怪人,在这个卑微的灵魂中,也有一种隐藏的美,一种生命的高贵。此刻,罗隐和卡西莫多交叠在一起,头顶圣光,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不朽。

孤雁古诗快速记忆:晚唐毒舌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