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远古时期考古 藏着青海汉族移民的历史密码(1)

跳摩火。 赵家铭 摄

在青海河湟地区,一年中的几大节日都各有特色。

过春节主要讲究一个“宁”字,过去大年初一至初三这三天家里不能有大动静,大人们说话要和蔼,小孩子不许吵闹,为了安静很多人家都不扫地。端午节人们把精力放在“游”上,古人很重视春游,但青海地区地处高寒,物候延迟,整个春天大地基本上荒凉寂静,尚没有外出游玩的景致。到了端午时节,才草长莺飞,杂树生花,于是蛰居了半年的人们带上美食美酒,到山间草滩林下河边游玩。中秋节这天,青海人图一个“圆”字。其实过去青海本地没有中秋节这个叫法,就叫“八月十五”,这个时节所有外出的人回家,一是此时为庄稼、蔬菜、瓜果集中收获的时间,要帮家里收割庄稼和蔬菜;二是要与家人团圆相聚。

剩下的元宵节就要承担青海人的娱乐活动了。元宵节凸显出了一个“闹”字,这一天是河湟地区民俗文化的集结展现。年后闹春的皮影戏、眉户戏、社火、秧歌等的压轴节目都放在元宵节这天演出。地域性很强的湟源排灯,乐都火龙舞、黄河灯会,湟中踩高跷、高台,大通的四片瓦舞,塔尔寺的酥油花等民俗文化也在这天集中表演、展出。

以上的民俗文化活动一般在河湟地区的某个局部开展,但元宵节晚上有一个习俗,却是在青海所有的汉族地区以及一些少数民族中均有流传,那就是——跳火堆。

元宵节跳火堆是青海地区的传统习俗,民间叫跳“mao”火,虽然其它地方也跳火堆,都没有跳“mao”火这个叫法,这个称谓很重要,对于字面有学者认为是“茅火”,有专家坚持“冒火”,各有各的解释,但跳火堆目的就是祛除邪秽,祈求安宁健康。

跳火堆这种习俗在我国并不少见,但跳火堆习俗较为隆重和有特点的主要有两个地区:一处是闽南地区;另一处就是河湟地区以及邻近的甘肃部分地区。闽南地区元宵节跳的火堆用杂木作燃料,火堆要大,一般只有一个火堆,跳火者以年轻人和男性居多,人要从柴禾的熊熊火焰上跨跳过去,考验的是跳火堆者的胆量和体魄,这也许是闽南人爱拼敢赢民风的表现。

而青海地区的火堆是用庄稼的秸秆充当燃料,火堆大小适中,但数量一般每家7个火堆,过去人多的家庭也会点上14个火堆,火堆一字排开,大多都是左邻右舍把火堆连起来,有三五家一起跳的,也有十几家一起跳的,甚者有些村庄把火堆从村头连到村尾。

与闽南地区不一样的是,河湟地区跳火堆的并不局限于身强体壮的中青年和男性,而是全家都要跳火堆,身体欠佳的老人,羸弱的患病者更要跳火堆,就是祈愿火将身上的晦气和病秽祛除。笔者的父亲做大腿骨折手术后需要借助支架行走,休养期间起居困难,但是那年元宵节跳火堆时,他坚持要跨火堆,希望元宵的火堆让他早日康复,我们弟兄只好连扶带架让父亲从火堆上跨过去。

除了驱邪佑安,跳火堆更是一种娱乐活动,不管是何身份,是何性格,都可以参与。尤其是邻里之间平时免不了有些小纠葛,但是当大家从火堆上一起一落雀跃而过的那一刻,没有人会绷着脸,而是一脸的笑容,于是在新的一年中,大家又可以开开心心继续做邻居。当然,跳火堆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等到火堆点燃的时刻,孩子们高兴的喊叫声让嗓门也冒火了。他们使劲地跳,来回不停地跳,满村满庄子地跳,火堆只剩下零零点点的火星时还要跳,因为他们为此期盼了一年,因为他们再期盼一年才能再次跳火堆,跳火堆成了每一个河湟农村孩子最深刻的童年记忆之一。

实际上,不仅是跳火堆,在青海汉族的生活日常中,火还承担着许多驱邪的作用,比如有行人深夜回家,要在门口点燃火堆,从火堆上跨过再进家门;如果有孩童哭闹不止,要在火堆上面熏一下;娶亲时新娘子要从火堆上跨过,再进入婆家;在农村,人去世下葬那天,家家户户门口要点上一堆火;最有意思的就是湟中、平安的有些农村里,如果某个人觉得自己运气衰落、办事不顺、身体欠佳,就会到附近的高山顶上点一堆火,从火堆上来来回回跳跨,祈祷自己平安顺利。

为什么是火呢?

“如果说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那么,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火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远古时期火一直受到人类的尊崇,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燧人氏和祝融,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赫淮斯托斯,雅利安人的密特拉都是上古时期人类崇拜的火神。雅利安人就是古代印度和波斯的同源祖先。基于雅利安人崇拜火的习俗,2600年前波斯雅利安人琐罗亚斯德创立了琐罗亚斯德教,该教的经典《阿维斯陀》中指出:“火是善神的标志,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必须坚持对火的崇拜。”因此琐罗亚斯德教被后世称为拜火教,南北朝时也曾传入中国,中国古代叫祆教,唐代朝廷有一个官职叫“祆正”,是专门管理祆教的。唐代之后祆教不见记载。琐罗亚斯德教传播非常广泛,对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的文化产生深厚影响,公元3世纪左右起源于萨珊波斯都城泰西封的摩尼教吸取琐罗亚斯德教崇拜光明、崇拜火的教义及基督教、犹太教、佛教的思想因素成为传播非常广泛的世界性宗教。初唐时期从我国西北的回纥传入内地,我国古代也称之为牟尼教、末尼教、明教,叫明教就是因为摩尼教崇拜火,崇拜光明。摩尼教在五代、宋时屡次发动起义,被官方蔑称为“魔教”。摩尼教在我国影响最大的地方是江淮地区。五代梁朝时期淮水流域的摩尼教教徒母乙聚众起义。北宋时期的安徽歙州摩尼教信仰者方腊召集摩尼教教徒和农民在江南起义反宋,对宋朝冲击很大,起义虽然失败,但明教一直在民间秘密流传。元朝后期统治者腐朽无道,民间的明教、弥勒教(也叫白莲教,吸收佛教、道教、摩尼教教义而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宗教)以安徽亳州为根据地起义,史称红巾军起义。朱元璋起初就是江淮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的部下。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吞并其旧部,脱离背叛红巾军,独占江淮。红巾军起义使元朝一蹶不振,为朱元璋最后推翻元朝做好了铺垫。史学家吴晗先生的论著《明教与大明帝国》认为:“明之国号实出于明教。”金庸化用吴晗观点,创作出以明教为题材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

有关明朝文献中没有直接说朱元璋是明教教徒,或者说明教是推翻元朝的主力,但是朱元璋坐稳天下后开始清除一起推翻元朝的功臣和其他势力,《明律》中就把明教列为“左道邪术”开始清除。

回到青海汉族先民来源话题上。青海汉族先民多半是明朝朱元璋时期来自江淮地区的学说,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是流放、戍边、屯田?还是避徭役、躲苛政、逃杂税?没有哪个家族能够清晰地说明那次大迁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大部分河湟汉族大姓家族都传说他们的先祖是跟朱元璋一起打过仗的人,青海汉族一说起先祖,说的是先祖与洪武爷之间的交情,而不是仇恨。既然是有功之人,为什么会发送到这么远的地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封建时期历代开国统治者惯用的手法,朱元璋更是把这种残忍发挥得淋漓尽致。江淮是朱元璋的老家,也是他发迹的地方,更是深受明教影响的地区,追求光明、追求自由,不受压迫是明教的宗教性质,反梁的母乙起义军,反宋的方腊起义军和反元的红巾军都是江淮地区的人,想让自己的子孙永享国祚的朱元璋岂能容得下“好反”的明教存在,这就是朱元璋登基后打压明教的原因。

江淮地区明教势力基本铲除,少部分融入到白莲教之中,但一直受到明清两朝的打击。而青海汉族的先民正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打击各种势力时期迁徙过来的,那时明教还没有彻底铲除。不敢妄加论断青海的汉族先民就是江淮地区发配过来的明教教徒,但又不能排除发配的先民中不掺杂明教教徒,不排除在江淮地区世居的他们没有受到过明教的影响。拜火教与明教有难以梳理的因袭关系,明教与明朝有很多说不清的纠葛,江淮与河湟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如果说青海汉族元宵节跳火堆的习俗原本就是先民们对故土的怀恋、对故俗的传承。青海的汉族元宵节跳火堆是明教遗俗,那闽南地区的人们元宵节跳火堆又该如何解释?还是从明教中留下来的,明教留下“遗产”就是“两段历史,一座寺院”。两段历史是方腊起义和红巾军起义;一座寺院就是草庵寺,草庵寺目前发现的全国唯一一座明教遗留寺院,它所在的福建省晋江市的华表山,正好在闽南地区元宵节跳火堆盛行的地方。

那我们现在元宵夜是跳“茅火”呢还是跳“冒火”?民俗学者专家各有解释,茅火是用茅草做燃料的火堆,可是青海地区很少有茅草,元宵夜的火堆是用秸秆做燃料,江淮地区也不产茅草,茅火之说很难成立;冒火就是火焰冒起来的意思,是火就有火焰冒起来,此意也不可取,应当为跳摩尼火,简化为跳摩火,就是因为青海汉族的先民曾生活在摩尼教盛行了六百年的江淮地区。

如今,没有人知道青海农村元宵夜跳摩火的习俗与消失的拜火教、明教有直接的关系。跳摩火这个简单而又快乐的游戏,居然蕴含着人类古老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的痕迹,藏有青海汉族先民们迁徙的密码,当然,更多的是当下的人们祈祷生活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当火堆点亮元宵夜的村庄时,人们在一个个火堆上起起落落地奔走跳跃,人间烟火的含义瞬间明晰起来。

作者: 张 旻 来源:青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