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胜群

郭嵩焘哪一年当的驻外使臣(郭嵩焘与王闿运)(1)

郭嵩焘

晚清一位佚名文人在一篇笔记中,将西洋电风扇视为“太极混元扇”,断言洋人把这个“太极混元扇”引入中国,是洋人“阿芙蓉(鸦片)一案后又一毒计也”。  

既然是佚名文人,见识短倒也罢了,但清末一些大臣大师们,见识也不比佚名文人长多少。  

王闿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门生众多,较著名的弟子有杨度、夏寿田、廖平、杨锐、刘光第、齐白石、张晃、杨庄等。

1876年,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筠仙,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赴英担任公使。郭嵩焘与王闿运是老乡。启程前,经学大师王闿运谆谆嘱托郭嵩焘,用孔、老的政治思想,规劝英国走上正道--“(英国)海岛荒远,自禹墨之后,更无一经书文儒照耀其地。……诚得通人,开其蔽误,告以圣道,然后教之以人世之大法,与切己之先务,因其技巧,以课农桑,则炮无所施,船无往来,崇本抑末,商贾不行,老死不相往来,而天下太平,则诚不虚此行。”  

此时,鸦片战争已过去36年,大清王朝已日薄西山。作为大师的王闿运,竟然丝毫看不到国运衰败的原因,反而“教导” 郭嵩焘到英国宣传中华国学,将走“歪门邪道”的小小英吉利引上“闭关锁国”的“正道”。

郭嵩焘哪一年当的驻外使臣(郭嵩焘与王闿运)(2)

井底之蛙

看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也唤不醒这位满脑子都是经学的沉睡大师。  

郭嵩焘出使英国后,不是井底之蛙了。认真学习了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摈弃了陈腐之见。在给朝廷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应该着重学习西方富强之本,“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居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郭嵩焘的真知灼见,引来一片讨伐之声,甚至被扣上“卖国贼”“人民公敌”的帽子,所写的《使西纪程》被朝廷下令销毁。  

王闿运是声讨郭嵩焘的干将,王在《湘绮楼日记》中说-- “筠仙(郭嵩焘)晚出,负此谤名,湖南至羞与为伍。……阅筠仙海外日记,殆已中洋毒矣。” 

 闭关锁国,自我孤立,如井底之蛙,鼠目寸光。

梁启超回忆说:“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文明。嗳呦!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 

 原来,大清朝时,就有“愤青”了。爱国贼们热情如此之高,难怪大清国跑步进了坟墓,神仙都拦不住。

(原载于2018年3月29日 新浪博客“老姜一声吼”)

郭嵩焘哪一年当的驻外使臣(郭嵩焘与王闿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