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结婚聘礼只需一只大雁—中国聘礼习俗考与深思

古代为什么用大雁作为聘礼?古人结婚聘礼只需一只大雁(1)

曾听闻这样一个段子:五十年代爷爷娶奶奶只用了本斗米,七十年代爸爸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可是轮到咱们结婚,却差点要了爹娘的半条命啊,如今结婚不仅买车买房,还要动辄数十万的聘礼钱,倘若穿越回古代,这娶媳妇儿会否容易一些呢?今日我们就吐槽一下看古人结婚都用什么为聘。

古代为什么用大雁作为聘礼?古人结婚聘礼只需一只大雁(2)

聘礼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而提到聘礼就不得不提一物,其名为鸿。及至如今许多地方在男女双方成亲的洞房中都会张贴有"鸿鸾添喜"字样,更有些女方家中会张贴有"鸿喜"、"鸿禧"或"禧"(略去鸿字),此鸿即为大雁。

原始社会时,当男女双方达成婚约之后,男方为了表示诚意,会提供一部分资产,有预约的意思,不过其时的聘礼和金钱可没有一点关系,而是一只活雁,因为大雁是候鸟,来去有时,从无失信,且这大雁奉行一夫一妻,若有一方失陷,另一方绝不苟活,古人以雁喻人,象征着男女双方信守不渝;当然,如果您是土豪的话,也可以在聘礼中加上一张鹿皮,到时候你的媳妇就能穿着洋气的皮草出嫁了。

古代为什么用大雁作为聘礼?古人结婚聘礼只需一只大雁(3)

到了周朝,《周礼》规定男女结婚要行六礼,就是要先提亲,然后才能问女孩名字,再算算你俩八字合不合,接下来就是下聘礼了,此时的聘礼是五卷缁帛,如《卫风·氓》中所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试想,用五匹布就能娶个媳妇?当真是如果能重来,我想回到周代啊。

古代为什么用大雁作为聘礼?古人结婚聘礼只需一只大雁(4)

战国时期,虽然金属铸币已经广泛使用了,但是娶媳妇依旧是件很便宜的事情;此时的聘礼,仍只是象征意义的布匹,不过对布匹的形制有了具体的规范,《仪礼·士昏礼》记载,士大夫娶媳妇要用黑中带红的布,代表天;红黄两色相融的布代表地,咦?,这貌似是蛋炒饭的颜色嘛·····其实啊这些颜色,是华夏民族最尊敬的颜色。由此说来,在金钱之外,古人更看中的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古代为什么用大雁作为聘礼?古人结婚聘礼只需一只大雁(5)

及至汉朝,聘礼就稍稍复杂了起来。除去远古就有的大雁,周朝时期的布匹,还有羊、粳米、清酒、白酒等,凡三十样。而更为重要的,自此时起,金钱已经成为聘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没有钱,估计你真娶不到媳妇。(据载汉朝时曾有官员熬到50岁才凑齐聘礼)

古代为什么用大雁作为聘礼?古人结婚聘礼只需一只大雁(6)

下来再到唐朝,由于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聘礼被看的不那么重要了,从汉朝的三十样,锐减到九样物品,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大雁又变成了特别重要的东西。从提亲开始,每一次去女方家里都得带一只大雁,如果大雁不好捉,换成鸡、鹅什么的代替也行。插一句题外话,唐朝时真的十分流行送大雁或者鹅,比如千里送鹅毛的故事。

古代为什么用大雁作为聘礼?古人结婚聘礼只需一只大雁(7)

宋朝的聘礼有其独特性,以茶叶为主,《品茶录》记载:种茶叶一定会长出茶叶子,但若将茶叶移植,茶叶就不会再产茶子,因此以茶叶为聘,乃是希望新妇能够从一而终。而金银首饰在这一时期于聘礼之中所占的份额也越发加重,成为了显示身份、财力的象征,甚至于在宋代纳个妾都需要花费数十万家资。

不过值得一谈的是,此时虽娶妻彩礼高,女方的嫁妆却也高。在宋代只要彩礼而不给对等嫁妆的婚姻不称为嫁女,而是叫"卖女为妾",其资叫"买妾之资"。

古代为什么用大雁作为聘礼?古人结婚聘礼只需一只大雁(8)

元明清各代承袭了宋代聘礼的习俗,并丰富了聘礼的内容。金钱这时已是绝对的主力,茶礼也同样必不可少。

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家家都没什么钱,娶媳妇基本不用什么聘礼,两个铺盖卷卷一块就叫结婚了。

七十年代起,开始讲究三大样,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而现在呢,没有车子、房子、票子,谁家姑娘会跟你呢?

古代为什么用大雁作为聘礼?古人结婚聘礼只需一只大雁(9)

纵览历代婚嫁礼聘至今,其内容样式与权重多有变化,乍看使人摸不清头脑,然有心之人或可从中挖掘出一条若隐若现的脉络—女性于其时社会中的地位。

首先,原始部族时期因为经历了由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其时女性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仍然占据极大的主动,再经夏商周三代至于春秋战国,女性地位在社会中不断下降,而女性开始沦为男性的私有财产。男人可以开始娶多个妻子。虽然此中出现了许多较为出众的女性,如秦宣太后芈八子,可也不得不依附于男权的主导。

再至秦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地兴起也对妇女地位强烈打压。西汉成帝时,著名儒家学者刘向编校《列女传》一书,力主女子不宜专擅,应以三从为尚,同时刘向亦认为女性须「明是非,懂礼仪」,他在书中列举汉代以前足资女性效法或鉴戒的女子,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节、辩通、孽娶等类,可见以刘向为代表的汉儒是要求女性修善去恶,培养多方面才德的看法。 自东汉安帝开始,朝廷每每褒奖「贞妇」,安帝、顺帝和桓帝在改元赐民爵、粟、帛时,贞顺都是褒奖之列。公元119年汉安帝"诏赐贞妇有节义谷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一次贞洁,全族荣耀。女子的克己牺牲可以换来家族虚荣心的满足。上行则下效,硕儒显宦为了迎合当权者的贞操观念,大书特书,推行贞洁。 东汉的女性学者班昭(又称曹大家,即《汉书》作者班固之妹)着《女诫》一书,认为女子应当以协助夫家为先,又拟出一套为人妇者应以「敬慎」、「曲从」的态度来侍奉舅姑和丈夫的行为准则。《女诫》一书,对女性的要求及其在家庭、社会中的身份工作更为明确。

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汉代,妇女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毕竟是封建社会,男权占绝对的主流,儒家学说的兴起也对妇女地位一再压制。到宋朝的时候程朱理学已经把三从四德、三贞九烈的思想灌输到整个社会,相对于宋朝及以后的明清两朝来说,汉代女子还是比较幸运的。

封建社会女性地位提高最为显著的当属盛唐。由于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与北方多少数游牧民族的融合,其观念极其开放。武皇称帝时,成为中国古代女性的典范,正式向封建礼教发出挑战,舆论对于女性的压力也较小。武则天时期曾颁布了许多提高女性地位的措施:允许女人参政以及参与科举考试、母亲去世子女同样要守孝三年、革除男子死后女子不能改嫁的礼教等等。这些都足以给当时的女性以极大的自信。

古代为什么用大雁作为聘礼?古人结婚聘礼只需一只大雁(10)

中国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

直到唐玄宗时期,杨贵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引发了当时"生男不如生女"的社会风气。但是这毕竟是短暂的,最终女子的命运还是由男权社会掌握,杨贵妃再受宠终究也成为了历史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说到历史上对女性最严格的时期,便是宋朝了。有可能是盛唐女性地位的突起给后朝留下了"阴影",与当时社会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思想有莫大关系,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越来越多。因此男尊女卑的另一种产物——缠足,便兴起于北宋。

古代为什么用大雁作为聘礼?古人结婚聘礼只需一只大雁(11)

传说中的三寸金莲

随后在蒙元之后的明朝初期,朱元璋出于统治地位的巩固,明朝对妇女改嫁是禁止的。再往后的清朝在还未入关之前,妇女改嫁还是允许的,但是在入关之后,由于出于对汉人的一个统治阶级,法律禁止满汉结婚。从明清两朝对待女性地位看,统治观念很是重要。

归结到现如今,当代社会女性地位明显提高,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社会地位拔升到一个惊人的高度。我朝曾有言:妇女能顶半边天。

细数历代女性社会地位的衍变,笔者震惊地发现其与历代以来婚嫁礼聘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除当代)。

以历史衍变的脉络看,自父系氏族社会男权兴起之后,女性社会地位一路走低,及至沦陷为男权的附属;婚嫁礼聘在男女关系发展中所占据的权重则一路高歌猛进,在汉代达到一个局部的巅峰,金银珠宝、牲畜布匹凡三十余种。

再到唐代由于与周边游牧民族文化风俗的融合以及部分唐代杰出女性所创造的历史大事件的影响,其时女性社会地位重又得到一次提升。有唐一朝婚嫁礼聘在男女双方关系发展中所占据的权重极低,甚至于太宗朝时曾长期实行为娶不起亲的单身男女包办婚姻,男方家庭可一毛不拔。

而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问世,封建女性的社会地位彻底沦落入深渊,同时礼聘用重金则大行其道。

言谈至此,关联呼之欲出,自古以来,凡女性地位低贱时,则婚嫁礼聘上扬,女子几于商品无异;而逢女性社会地位抬升时,则不然。由此可见女权之于婚嫁礼聘之间或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唯一例外便是如今。此莫非社会与思想文明的跨越式发展使然?非也非也。

私以为现代社会是矛盾的,女权兴起与传统女性从属地位相互冲击,处于一种畸形的融合过程之中。在传统封建社会时期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地位低责任义务小,权利也小;现当代女权盛行社会下,男女平等,女性地位高责任义务大,权利也大。而两者畸形的交融下,即产生女性权利大地位高,责任义务小,这是时代矛盾的产物。

现如今有太多女性沦落在封建礼教与现代思潮的夹缝中挣扎;痴迷于凭空得来的权利享受,而将应为此尽的责任与义务埋藏于黑暗的阴影中。又有太多的家庭效仿着宋朝时为世人所鄙夷的"卖女为妾",尚且自觉天经地义,无他,精致的利己主义尔,无他,封建礼教之风不死尔。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绝不仅仅是束缚了女人的小脚和她们的权益,更泯灭了无数代女性生而为人的精神脊梁。不过,我却从不担心这社会会持久地如此发展下去,无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