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CHN Stories,侵删

春节长假期间,各位“肉食主义者”有没有给自己狠狠地打个牙祭呢?

吃肉自然不能忘了屠宰工作者,但这个低调的职业想给人留下印象着实不容易:你看,张飞、镇关西这样的屠宰专业户,终究让曾子这个文绉绉的“素人”抢了风头。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1)

不过,哪怕曾子风头再盛,“信用评级”再高,猪杀完了也难逃一个现实的问题:

How could Zengzi preserve the unconsumed pork if his pig was slaughtered during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ys of mechanical refrigeration?在没有电冰箱的古代,这猪要是夏天宰的,肉没吃完,曾子怎么储存它们?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2)

原著《韩非子》写到“烹彘——炖猪肉”就没了下文,空出了一大块留白,任凭读者去想象。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3)

让肉凉快一下

春秋战国时代的猪肉是个稀罕物,忍痛杀猪的曾子,断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它招苍蝇、生肉芽。

那么,他会把这一大扇宝贝猪肉放在哪儿保鲜呢?

老版《三国演义》里张飞肉铺家的打工人给了我们一个提示。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4)

这扇猪肉,伙计是打一口枯井里拽上来的。在古代,像井底、地窖这些相对低温的空间,都是用来储藏鲜肉的绝佳场所。

经济条件好一点大夫或诸侯,还专门有一个冰窖来储存食品。但问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记载了这么一小段话,很耐人寻味:

分冰以授大夫

冰块既然能拿来赏赐大夫,想来也算是金贵的物件,曾子这类的“基层贵族”怕是指望不上了。

而井底、地窖就算再阴凉,如果没有冰来“压寨”,在三伏盛夏固然无法达到有效冷藏的目的,把肉放在这儿两三天还好,但绝非长久之计。

于是,曾子决定换一套思维方式:跳出外部环境,对猪肉本体进行一些加工处理。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5)

晒成干,能当学费

其中一个简洁有效的办法,就是涂上盐,把猪肉晾晒成“脯(dried meat)”——干肉。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6)

除菌、脱水的工序成功延长了肉这种珍稀食材的赏味期限,也牺牲了肉口感:“小鲜肉”时代的色香味无从谈起,而且嚼起来还相当地费牙

食用体验可以用“厚盐无齿”来形容。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7)

不单是古代中国,这条“菌口夺食”的权宜之策同样见诸于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

我们在维基百科搜索关键字"dried meat",就会被各国各式的干肉词条“霸屏”。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8)

看来,世界上为了吃一口动物蛋白而在口感上做出妥协的苦主大有人在。

就是这一条条或者一片片“弃之有肉、食之乏味”的“可食用木乃伊”,在曾子的师父孔子那儿却成了一个硬通货,可用来抵学费: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9)

【英文】The Master said, "I have never refused instruction to anyone, even to one who could only offer a bundle of dried meat in payment. 【文言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白话文】孔子说:“只要主动给我十条干肉这样的见面礼,我从来没有不愿意教诲的”——《论语》(中英双语·诵读版)

别看孔子在美食和餐桌礼仪上有着“不食不食不食”的傲娇,但还是把干肉视作一种非常体面的诚心礼品。毕竟,鲜肉在当时并不是颜回这种穷学生能负担得起的。

久而久之,“束脩”就在圣人的光环下变成了“学费”的代名词。

历经千百年的无数次改良,“束脩”家族在口感上咸鱼翻身,诞生了川/广味腊肠、张飞牛肉等一系列的分支,仍然活跃在土产和年货市场,并受到了外国人的喜爱和效仿。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10)

只是,光收十条肉干便能倾囊相授的名师基本绝迹了。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11)

能上桌,也能上刑

如果曾子家里酿酒的食材充足,他们也能不用那么费牙,因为吃剩的猪肉又多了一个去处——做成(读“海”)。

用现在的话讲,“醢”就是一种生肉酱,吃时候完全不用高温加工,直接淋在食物上就齐活

看到这,吃惯了熟食的朋友想必会已经隐约泛起了恶心。

↓↓↓↓↓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12)

别急,更“恶心”的小知识还在后面...

“醢”字也能当做一种刑罚来论,操作起来简单粗暴,毫无技术含量,行刑者只需要...

Hacking victim to ground meat.把受刑者剁成肉泥。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13)

曾子的师兄子路就在殉国后被追施了醢刑,成了一摊肉泥。孔子听后悲痛异常,为了避免睹物思人,从那时起他的饭桌上再没出现过“醢”这种食品。

除了子路这位“不免冠”的君子,汉朝的开国功勋彭越也受过这个待遇。

扯远了,咱们回到“剩肉的储存”话题上来。

想做出合乎美食家孔子标准的猪肉醢,远比处刑复杂得多。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14)

据东汉大儒郑玄介绍,料理人得先把肉晒干脱水,然后剁成碎末,加入高粱的酒曲和盐,接触均匀后泡在美酒当中,腌制100来天,方可食用。

至于这坨生肉大酱大功告成之时会以什么味道示人,由于很多年鲜有人尝试制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既然能让《礼记》提出酱料的各色搭配方案,至少闻起来不会比这款腌货差....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15)

遥远的东方也出过臭鳜鱼、臭猪肉这类“好东西”,但论起辣眼睛,没有一款腌肉能出瑞典古法腌鲱鱼(Surströmming)之右。

对了,这个“开盖有喜”的瑞典腌鲱鱼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当初是拿木桶腌制、盛放的,至于这个识别度爆表的罐头,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曾子杀猪过程图画(曾子杀猪然后呢)(16)

电冰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解决困扰大家多年的食物存放问题。而在电气发明不存在的那些年,中国人也未尝停止对美食的追求和探索。

我们相信,曾子因为孩子教育问题把刀攮进猪身上时,除了有一点心疼,并无任何顾虑:哪怕没有冰窖和冰箱,他也有前人留下的权宜之计来避免浪费,而正是这个权宜之计,造就了我们餐桌上丰富多彩的腊味。

CHN Stories 邀您共读中国故事

一起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