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为什么把蜀国当成正义(罗贯中与刘备非亲非故)(1)

三国演义是现如今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代表了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正是因为有了三国演义,人们才逐渐的对三国时期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的出现,对三国时期起到了“宣传作用”。其次,就是关于三国方面的电视剧越来越多,正因如此,小说加上电视剧,让三国时期变得尽人皆知。

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肯定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是人们了解正史的一个途径。正是因为看了三国演义,人们才有兴趣去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这无疑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国演义的出现,让人们对刘备、孙权和曹操三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想要了解真正的刘备、孙权和曹操,需要结合三国志去看。

罗贯中为什么把蜀国当成正义(罗贯中与刘备非亲非故)(2)

与三国演义不同的是,三国志属于正史,是真真正正的史书,不存在文学方面的描写。虽说三国演义没有完全按照正史去写,但是三国演义也没有歪曲历史,只不过小说中,作者罗贯中对三国时期的各个人物进行了加工,由此让人们对这些三国的人物有了一个更为充分的认识。只不过在对三国人物的描写中,有很多与正史有一定的差距。

罗贯中为什么把蜀国当成正义(罗贯中与刘备非亲非故)(3)

纵观整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都是捧刘贬曹的,罗贯中认可三国中的刘备,对曹操和孙权并不认可,尤其是其中的曹操。甚至是出现了贬低曹操的描写,认为曹操是“汉贼”和“曹贼”。那么看过三国演义之后,就会有一个疑问,罗贯中与刘备非亲非故,为何将刘备看成是三国正统?换句话说,就是罗贯中为什么坚信刘备是正义的一方?

罗贯中为什么把蜀国当成正义(罗贯中与刘备非亲非故)(4)

三国正处于东汉末年时期,刘备作为汉室之胄自然想匡扶汉室,而曹操则一开始就是汉臣,两个人的起身不同。刘备能够建立蜀汉,无疑是很艰辛的,历经了艰辛万苦,与曹操和孙权相比,刘备建功立业的难度最大,成就大业的难度也是最大的。《三国演义》虽对忠于其主的都赞扬,但对忠于刘备的,即对“拥刘”派的赞扬却有较深的意义。

罗贯中为什么把蜀国当成正义(罗贯中与刘备非亲非故)(5)

罗贯中之所以认同刘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认同刘备是东汉皇室后裔。也就是把刘备看成是东汉皇室的延续,拥护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也就是拥护东汉政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认同刘备,其中一点就是因为阐明关羽、张飞、赵云和孔明等“拥刘”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这些人之所以追随刘备,为的不是别的,是为了救国救民。

罗贯中为什么把蜀国当成正义(罗贯中与刘备非亲非故)(6)

罗贯中生长元末,他创作《三国演义》,宣扬“拥刘反曹”,实是恋宋而反元.罗贯中生活的年代是很特殊的,其次,对三国演义比较有名的批注就是毛宗岗的。在毛宗岗的三国演义中,更是体现了“拥刘反曹”,实是思明而排清。罗贯中和毛宗岗虽然相距甚远,但是两人的生活年代是有一些特殊性的,这就给了罗贯中和毛宗岗在写作方面的不同。

罗贯中为什么把蜀国当成正义(罗贯中与刘备非亲非故)(7)

罗贯中在美化刘备的同时,对追随刘备的孔明、庞统、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忠臣义士都予以尽情的歌颂。诸葛亮、关羽、庞统这些忠义之士,一直是受到后人的赞赏,因此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对这些人是加以深刻的描写。刘备虽然名义上是大家推崇的汉室正统,但是当时还执着于这一套的显然已经背历史潮流,跟不上时代了。

不过,刘备打出的匡扶汉室和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号确实是管用了,在当时来说,蜀汉有很多人才都是因此而加入的。后世写书偏向刘备,三观上是要看上去符合儒家道德的,但实际上作者也不是三国那个时代的人民,无法体验当时的环境。因此,罗贯中虽然认为刘备是正统,但是缺乏一定的根据,即使是刘备自身的中山靖王之后,也不具备可靠性。

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所以罗贯中在写作的时候要力挺刘备,是古代人崇尚正统,刘备是汉末皇家之后,代表正义一方。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都不是东汉的皇室亲戚,而只是大臣。刘备能从 ”织席贩履” 的一介布衣, 最终成为蜀国的皇帝。刘备每逢遇到生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 都不忘说一句, “我乃汉室宗亲”。 人们的头脑中正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