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八目是一个成语,出自《大学》。宋代朱熹把《大学》定为“四书”的第一部书,也是儒家思想的入门必读经典。“三纲八目”是“大学之道”的核心。“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八目”不仅是《大学》这部经典的核心,而且是整个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儒家所有的经典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的。如果能搞明白了“三纲八目”,就好比抓住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到时候就可以登堂入室,尽情领略儒家经典蕴藏的全部精义了。古人写文章很明了,很有次第,《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句就把全经要讲的宗旨纲领列出来了,然后剩下的内容就是逐步展开,一环套一环的由内向外拓展开来。下面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三纲六目有什么不同之处(什么是三纲八目)(1)

三个纲领

一,明明德。大学之道的第一个宗旨就是明明德,就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修行,把我们本身所具的内在品德展现出来。这种品德每个人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展现出来,所以儒家倡导首先要把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行彰显出来,才可以服务于社会。

二,亲民。在德行彰显之后,就要关心众生疾苦,身体力行的为大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摆脱痛苦,这也是每一个儒家学者都应该具备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叫亲民。如果做官了,就要亲近自己治理下的百姓;如果没有做官,就要关心自己周围的人,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环境。

三,止于至善。最后就是要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自性本德完全展现,再不动摇,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在儒家的心目中有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在这个大同世界里,人们单纯善良,无欲无求,和谐无间,互助友爱,要建成这样的世界,就需要每个儒家弟子终身为之努力。

三纲六目有什么不同之处(什么是三纲八目)(2)

八个条目

一,格物。这是大学之道的第一步,对“格物”一词,历来争议很多。“格”是盛放东西的格子,“格物”就是把东西放在应该存放的地方。引申为正确合理的对待物质享受,要放下贪婪,放下过多的欲望,这样自身本具的德行也就显现出来了。

二,致知。人如果能够放下贪婪,放下过多的欲望,心就比较安定,这个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容易彰显出来,智慧有了,就能明辨是非善恶,通晓人情事理,看清事实真相。

三,诚意。能够乐善好施、帮助他人还不够,还要意念真诚,这个善心是完全发自于自然,没有半点矫揉造作,沽名钓誉之意。这样才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所以君子要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德行。

三纲六目有什么不同之处(什么是三纲八目)(3)

四,正心。就是要保持身心端正,不为外境所扰,不为物欲所困,心地正直,无有邪思邪念,遇事能够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五,修身。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自己的品行端正,修养深厚,没有偏见、邪念,才能为人们所信任,才能为人们所拥护爱戴。

六,齐家。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想服务天下大众,就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先把自己的家庭服务好了,才有能力去服务天下大众。

七,治国。治国,就是为政以德,以德治理国家,施仁政服务于民。要像保护自己家人一样,以赤子之心服务民众,以至善至美的德行教化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民心向善,国家安定和谐。

八,平天下。就是在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后,还要将仁政施行于天下,使天下太平,世界大同,无有战乱征伐,无有众生疾苦。平天下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君主具有“絜矩之道”,就是要有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

三纲六目有什么不同之处(什么是三纲八目)(4)

这八个条目,由内到外,层层展开,从一个人的内心做起,一直推到治国、平天下为止,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条都是以前面的条目为基础。从天子到百姓,每个人都要从格物致知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这个是儒家修学的根本。如果自身的品德修养不够,却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连自己的家庭都管理不好,却想治国、平天下,也是做不到的。

这就是《大学》的三纲八目,儒家的中心思想,了解了这些,就会对整个儒家学说有个总体的了解,再看其他儒家经典,也就容易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