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伯特,他一生困顿潦倒,而欧亨利这一笔名,也是源自于他在监狱生涯中看到的一名法国药典作者的名字。他的写作生涯正是从监狱里开始,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曾写过几百篇短篇小说,而最为我们熟知的想必就是《麦琪的礼物》了。

由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背景,这使得他对小人物的描写更多,而作为一名人道主义作家,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对上流社会的鞭挞,更是他在小说中始终贯穿的“真理”之一。

他在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基调中,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又时时构思出近乎荒诞的情节,引人入胜,加之以出人意外的结尾,值得读者回味。

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的作品大多具有批判性,而欧亨利小说向来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著称。

《麦琪的礼物》作为他的经典小说之一,除去意味深长的“所指”之外,我们不妨从文学技巧方面来剖析这篇经典作品。

看完麦琪的礼物感受50字(麦琪的礼物细节下的)(1)

一、多视角下的人物心理转化和情节之间的巧妙过渡

任何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它的视角绝不是单一的,而作者更是会无意识的从多个视角去为小说中的主人公配上独白,第三人称的描述,对话等对种方式,以此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

而在《麦琪的礼物》中,除却意味深长的议论式结尾,作者完全从一个客观者的角度去描述黛拉和吉姆,也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在著名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这样的旁白式描写经常出现。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到全文对话只用到了两处,一处用于黛拉为了买礼物而不得不卖头发的场景。而这个对话更是简短直接:

“你愿意买我的头发么”

“我买头发,二十块钱”

“马上给我钱”

第一人称视角下的描写,看似简单,如果把它与黛拉的性格关联起来,我们看到的则是:在如此珍贵的头发面前,为了圣诞节丈夫的礼物,黛拉却如此的毫不犹豫,而在这毫不犹豫的背后则是对丈夫深深的爱。

第二段对话,是黛拉和吉姆在互换礼物时的对话,这段对话应该是小说中的意识凸显和对主题的深刻强化。

而作者之所以让黛拉和吉姆以第一人称对话的形式进行讲述,这对于有灵魂的主人公来说,这也是黛拉和吉姆自己的想法。

以对话突出人物的性格,在面对比头发,金表还要重要的对方面前,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的爱,又害怕对方会自己的这份爱而感到畏惧。

作为读者的我们,当然知道黛拉会卖掉自己的头发,吉姆会卖掉自己的金表。而文中的主人公,他们并不知道对方要做的事,而且读者也同样坚信文章两位主人公也同样不知道对方的想法。

在这种真实下的人物矛盾冲突中,爱与怕,笨拙的人与深处的爱,通过这段对话突出的真是淋淋尽致。

而在对话之前的“上帝视角”下的描述更是不可或缺,它是这一段对话矛盾的背景以及对人物刻画的铺垫。

在情节过渡上,文章似乎是没有太多,前半段描述了黛拉的家庭状况,后半段则描写了主人公卖掉珍贵的东西来为对方买取礼物的行为。

唯一一个过渡的点则是作者通过一面镜子来引出的。

她突然从窗前转过身子站在镜子面前。她的眼睛闪亮,可是她的面孔陡然失色有二十秒之久,她飞快地打散头发,让它披了下来。

贫穷的家庭状况与令人羡慕的珍贵头发,通过镜子引出头发,怎么也令人意想不到。而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

二、细节下的文学语言与潜台词的应用

麦琪是指东方三圣贤。《圣经》记载耶稣降生之时,东方三贤人“麦琪”(英文Magi)为耶稣带来了礼物。

圣贤即聪明贤能的人。作者欧亨利在小说的结尾用大段的议论来评论夫妻二人的聪明。与麦琪即圣贤聪慧的象征不可分割。

而除文章标题之外,在小说的描述里,细节和潜台词的应用更是不胜枚举。

在小说开头第一段:

一块八毛七。一共这么多,而且其中的六毛还是用小硬币凑成的。这些分币是向杂货铺、肉铺和菜担子买东西时讨价还价,一分两分地省下来的,当时难免落了个“死抠”的坏名声,使她觉得两颊发烧。黛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一块八毛七,而明天就是圣诞节了。

“一块八毛多,一共这么多,而且其中的六毛还是用小硬币凑成的”,不得不说,欧亨利对文学语言的应用真是很极致了。

对于硬币的描写如此之细,画面感的显现,熟悉场景的陌生化。

“黛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一块八毛七,而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这一句则直接交代了小说背景,以及对八毛七的进一步强化,而黛拉的这种行为则是对家庭状况以及她本人的性格作出了一定的侧面描写。

而一块八毛七,这一数字描写在文中出现过三次,除这两次之外,第三次则出现在黛拉在为吉姆卖掉头发买完礼物后,在家里的一段心理独白。

“要是吉姆瞧我一眼,没有立即杀死我,他会说我倒像科尼岛上歌剧合唱队的歌手,可是我还能怎么办,一块八毛七叫我买得成什么”

这一块八毛七的数字描写,除去具体的数字化,而又在文章多次重复。这绝不是偶然,数字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在突出黛拉的个人形象和强化背后的主题。

“她的眼睛闪亮,可是她的面孔陡然失色有二十秒之久,她飞快地打散头发,让它披了下来。”

又是一段看似不经意的描写,眼睛的闪亮与面孔的陡然失色,飞快地打散着头发。从神态到动作的刻画,无形之中将黛拉的心理变化描写地非常的具体而形象。

这种潜台词的应用和对细节的处理,真的是欧亨利对于文学语言应用的独特魅力。

三、 多重矛盾下的戏剧冲突和主题强化

通读全文,《麦琪的礼物》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女主人公黛拉和她的丈夫詹姆斯都很贫穷。他们都有一件最珍贵的礼物。

圣诞节到来之际,他们为了给对方买一件与之相配的礼物,不惜卖掉了自己珍贵的东西。而他们所准备的礼物此时也失去了意义。

①冲突一:礼物真的失去了意义了么?

在所有经典的文学著作当中,几乎都无可避免地要对现实中某些存在的价值体系作出一定的讽刺和批判。这不是作者的主观意图,而是用文学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行为再现。

礼物是什么?以“价值”而论,可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东西,也可以是一件富贵的“豪华套餐”。从另一种价值角度去论,它不能单单以金钱价值而论,而应探究礼物背后的心意与真诚。

麦琪的礼物,远远没有他们本身所拥有的东西珍贵。可从人的情感体系出发,失去最好的东西去为对方做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这件事情的本身和动机就远远比最后的礼物要珍贵的多。

礼物看似失去了意义,而在这失去意义的背后则是为爱做出的更为可贵的过程。黛拉和吉姆做这件事的本身就是最好的礼物。

②冲突二:精致和贫穷真的不能并存么

从传统角度来说,似乎精致和贫穷从不挂钩,贫穷的人是不能精致的,更过不了精致的生活,可什么是精致的生活。

在黛拉的世界里,每天数着硬币,为了房租和家庭,不得不节省每一份钱。吉姆二十二岁,却连手套都没有。

可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黛拉卖了自己的头发后,回到家拿出卷发钳,开始补救出于爱情和慷慨而造成的灾害。忙了四十分钟,她的头上平平整整盖上了细小的发卷。她在镜子里带着挑剔的眼光仔细地看了好久。

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精致和仪式感。

精致和贫穷从来不是对立的,如果以金钱去衡量“精致”,那未免太过于狭隘。

生活中的精致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上的处理,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努力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才是精致的内核。

小说里,两个“笨拙”的人牺牲宝贵的财富换来了无意义的礼物,怎么看来都是不明智的。可在贫富差距,人情冷暖的社会里,他们无疑是最“明智”的人。

一个人所能拥有最好的东西是什么,金钱还是地位?最后看来都不是,最珍贵的东西往往都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基于爱这一动机的具体行为体现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