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老相,瓷器自然有老相。人老了,全身上下当然处处都老,哪怕是头发,也会有老相,只是我们平时没注意上,要不,怎么会有青丝一说,大老爷们又怎么总会对姑娘们的满头乌发动心。
气泡是瓷器里的客观存在,在老瓷器里当然也会有老相,只是看我们怎么看,看的人会不会看。记得最早的时候,瓷器气泡理论出来,应该是说什么看有没有气泡吧?事实证明这是不行的,玻璃都有气泡,寿山白田黄里都有气泡,瓷器怎么会没有气泡?
后来好像行业进步了,说是看气泡大小。折腾了些时间,也扯淡了。有大小气泡应该是常态,就像是烧开水一样。气泡大小均匀一致,只能证明这电炉温度比较机械,一步到位,然后维持在恒温上而已。
现在别说是电炉、气炉都可以逐步升温了,就是柴窑也都复兴了,甚至能烧上十天半个月了,什么样的大小气泡没有。现在似乎最流行的气泡理论和争议,大概是死亡气泡了吧?我也不知道这有没效,但不太敢相信。这气泡,就像人,你要说长着长着就死了吧,也有点道理,你要说生下来就死了,那也不是没可能啊。
我这人比较笨,对大师、专家的理论,不太能理解,经常搞晕圈,所以,看瓷器,特别是宋元老瓷器,也喜欢折腾气泡。不过,我不太看大小、疏密、死活,因为我总觉得那都是烧成技术、氛围的问题,和时间没多大关系。
和时间有关系的气泡,我觉得是釉层分布状态的变化。时间就像是水,逝者如斯,更准确地说,我觉得是气流吧。不管静物动物,活物死物,这大气压或者水压、土压,重力总是有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对釉层形成挤压,只是力大地碎了,我们看见了,力小的没啥质量影响,我们没看见。但实质上,就像一个出炉的馒头,冷却了、放久了,也就压缩了。
时间压缩或者说浓缩了的老瓷器,釉层的气泡不再如烧开的水一样自然、有序,他们的层次、距离,都是被挤压过一样,变得不规则、不自然,甚至有可能是层叠的,上下进深、左右距离,都没有那么大了。至于怎么能更清晰捕捉这种距离感,我觉得手持高倍放大镜和显微镜,都是可能的。当然,又要被骂拿着放大镜的国宝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