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体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历代文人多对其写作题材和内容多有诟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获得对于宫体诗客观公正的认识。本文将从宫体诗的形成背景,宫体诗的发展历程 两个方面来进行评述,并对宫体诗的历史作用作简要评价,力求使读者获得关于宫体诗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宫体诗还有什么体 一篇文章带你细数(1)

宫体诗的形成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宫体诗的形成离不开南北朝时期以前文学传统的影响,正是因为古人早已经有很多描写女性之美以及男女爱情的作品作为土壤,才能滋养出宫体诗这样的果实。此外还有这个时期文学内部发展的影响,由于政治的混乱和清谈的兴起等等原因,文学渐趋独立,文学的审美属性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为宫体诗的兴起提供了前提。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自然环境对当时文学走向的影响,有许多学者认为是江南独特的环境特点培养了南方诗人细腻的情感。以下做具体的分析:

第一、宫体诗出现前文人对女性以及男女爱情的描写。

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宫体诗的主要题材是女性日常生活以及男女艳情,格调不高,不能入大雅之堂。可是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你可以发现,从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到宋玉,司马相如再到曹植,无不包含诸多描写“美女”、“佳人”、“男欢女爱”之作。例如,诗经中的《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 无感我帨兮! 无使尨也吠。

宫体诗还有什么体 一篇文章带你细数(2)

描写得可是相当露骨,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后来的宫体诗。

此外还有屈原的《九歌·山鬼》,也包含着大量的对女性外形的描写。

再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宋玉之后更有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张衡的《同声歌》、曹植的《洛神赋》,《杂诗六首》。如此多的此类意象的描写甚至在文学上形成了一种传统,或者说一种情结,代代相传。因此,当江淹写出《咏美人春游》、萧纲写出《美女篇》的时候,我们一点都不会感到突兀,因为他们不仅继承了前代文人的文学成果,更是继承了他们的情结。在这样的土壤,结出宫体诗这样的果实也确实不足为怪了。

第二、文化自觉带来的文化审美属性的发展。

从汉末天下大乱到宫体诗产生的南朝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秩序不稳,社会思想体系发生动摇,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一去不返,文学也就很快摆脱了思想权威的控制而得到了解放。

宫体诗还有什么体 一篇文章带你细数(3)

与此同时,文学加速了与其他学科的分离,走上了独立的道路,这使得文人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文学的功能也逐渐由“载道”变为抒发个人情感。加之魏晋时期玄言诗和山水诗的产生,人们突然发现,原来生活中美的东西不应该只作为描写道德伦理的附庸,而应该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这样的趋势下,人们对文学审美属性的认识愈加深刻,曹丕的。 此后,出现了重视诗歌形式美的“永明体”,这样的“新变”算是为“宫体诗”的诞生铺垫好了道路。

第三、南方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

众所周知,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特定区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南方作家为主力发展起来的宫体诗自然要受到南方地理环境的影响。关于南北方的文化差异,萧涤非先生在其著作《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过:

“大抵南方缠绵婉约,北则慷慨悲凉。南方近于浪漫,北方则趋重实际。南方以辞华胜,北则以质朴见长。”

宫体诗还有什么体 一篇文章带你细数(4)

我们可以推断出,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使得诗人的心思变得细腻,他们的笔触也变得温婉含蓄;当地明丽的自然景观使诗人眼中的色彩更加鲜明,使得使人更注重语言的使用和形式的选择。对此,学者王利器有这样的总结:

“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旨,失在肤浅,其辞多鄙俗。”

这样看来,创作宫体诗的诗人们其实早就着这被环境所塑造的秀丽的品格。

以上是从宏观角度探讨宫体诗的形成条件,下面我们就将从具体的微观角度来了解宫体诗的产生过程:

关于宫体诗的直接来源,学界一般认为它起源于晋宋民歌,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中有这样的论述:

“宫体之名,虽始于梁,然侧艳之辞,起源自昔。晋宋乐府如《桃叶歌》、《碧玉歌》、《白纷歌》、《白铜鞋歌》,均以淫艳哀音,被于江左,迄于萧齐,流风益盛。其以此体施用五言诗者,亦始晋宋之间,后有鲍照,前有惠休,特至于梁代其体尤昌。 ”

东晋之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增多,于是相应的歌妓行业逐渐兴盛。这种乐府民歌就产生于这种场所,因为在这些场所中人们较少受礼法道德的束缚,于是其内容也就多以市民感兴趣的男欢女爱为主,如(子夜四时歌》中《秋歌》 的第四首, “开窗秋月光,灭烛解罗裳。含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

宫体诗还有什么体 一篇文章带你细数(5)

毫无疑问,宫廷中的放荡公子们也很喜欢这样大胆不羁的题材,加上民间确实十分兴盛这种艳情歌曲,于是有的贵族开始学习这种民歌的唱法和写法。一开始他们还会给自己打掩护,说什么“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 。但是最后他们终于集体沦陷,开始学习这种风格,并且把诗的反映内容从民间生活变成了宫廷生活。

关于宫体诗的得名,历史上有两种记载,一个是说来源于徐摛:《 梁书 · 徐摛传》 云 : “ 属文好为新变 , 不拘旧体。 ······漓文体既别, 春坊尽学之 , 宫体之 号 , 自斯 而起 。” 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简文帝萧纲:《 梁书 · 简文帝本纪 》 载 : “ ( 帝) 雅好题诗 , 其序云 : 余七岁有诗癖 , 长而不倦。 然伤于轻艳 , 当时号宫体。” 我们知道,徐摛是最早一批入宫进入简文帝萧纲的文学圈子的成员,并且也是当时文学“新变”的倡导者,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是徐摛的文学风格影响到了萧纲的写作,只是因为其作品流传不多,所以在史书上留下的痕迹比较少。

宫体诗的发展

第一、形成阶段。

由齐入梁时期,当时的宫体诗写作者还比较少,正式的流派风格还未形成。但是永明体的诗人已经有创作艳情诗的趋势了,以沈约为例,在他存世的诗有二百多首中,艳情诗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玉台新咏》中收录的他的诗达到四十多首,可见当时的诗人已经开始有宫体诗的写作倾向了。

宫体诗还有什么体 一篇文章带你细数(6)

第二、全面繁荣阶段。

梁朝天监、普通年间,社会较为稳定,并且统治者爱好文学,重视文学发展,宫体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简文帝萧纲还在做藩王的时候就已经在自己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人,《 梁书·庚肩吾传》云:

“初,太宗在藩,雅好文章士。时肩吾与东海徐漓、吴郡陆呆、彭城刘遵、刘孝仪、仪弟孝威,凤被赏接。及居东宫,又开文德省,置学士。”

当时,在简文帝身边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竟陵八友”,成为宫体诗写作的主力军。因为生活的安逸以及创作者及作品的增多,这个阶段的宫体诗发展进入全面兴盛。

第三、衰落与自救阶段。

侯景之乱后,简文帝的文人集团离散,宫体诗的创作主力消耗殆尽,纵然后来的陈后主仍然很重视诗歌的创作,也聚集了一批文人,但是还是改变不了宫体诗走向衰落的事实,。

到南朝后期,一些文人开始致力于改变宫体诗轻糜浮华的诗风,许多文人开始把目光投放在战乱之后的现实之中。比如时人裴子野在其《雕虫论》中对齐梁之背离社会寄托的文风加以非难,并主张诗歌应该以儒家传统为宗“彰君子之志,劝美惩恶” 。

宫体诗还有什么体 一篇文章带你细数(7)

但是因为陈后主,隋炀帝等统治者对原来风格的支持,宫体诗仍然按着原来的老路继续发展。直到初唐卢照邻、骆宾王风骨的重新出现,刘希夷和张若虚的宇宙人生意识创造了转机,宫体诗才算真正完成了“自赎”。当然,这里还涉及诸多复杂的学术问题,就不展开来讲。

结语

虽然宫体诗多淫词艳曲,内容比较低俗,如“荡子无消息,朱唇徒自香。(萧纲 《倡妇怨情》 )、“妾心君自解,挂玉且留冠。(刘孝绰 《 爱姬赠主人》 )、“巫山荐枕日,洛浦献珠时,一遇便如此,宁关先有期”( 刘孝绰 《为人赠 美人》 )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它的价值及其历史作用。从形式上来看,魏晋诗歌中的许多虚词和散文句式被剔除,语言更加凝炼而富于跳跃性,这是对仗日趋工稳和精巧的结果,也是新体诗声律实验的结果。这可以视为开唐诗格律之先。从语言上来看,宫体诗语言秀丽,不事雕琢,这与魏晋时期澹泊古朴的语言风格不同,也摒弃了“元嘉三大家”那种喜爱用典的刁钻风格,对后世的诗歌风格形成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大致描述了宫体诗的产生与发展等问题,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玉台新咏》、《梁书》、《中古文学史》、《宫体诗渊源论》、《论宫体诗》、《宫体诗的评价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