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关于战争的描述,如果只是单纯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多为攻下某城或灭某国之类。这时配合地图来看,对整个战争形势和后续影响有一个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但市面上地图很多不标注具体的地形(只有河流,山川也是一个三角形图标),而地形对于战争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行的办法是结合地形地貌,自己简单绘制。

通过这种自己绘制地图方法,能更好理解当时形势。下图就是个人简单绘制的春秋时期秦晋地图(无法做到十分精确的位置信息,只有大概方位)。

自己绘制地图趣味性高吗(自己绘制地图趣味性高)(1)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晋国地理面貌,他的南下之路被中条山阻碍。想更便捷的南下,必须控制黄河以北、中条山以南地区。虞国甚至卡在这条南下之路的关键点,结果就是这里的小诸侯国都被他全数消灭(魏、虞、虢)。

春秋晋献公时期,先是灭了中条山的魏国(姬姓魏氏,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然后借道虢国灭了虞,班师回朝的路上又顺道把虢国灭了。唇亡齿寒、假途灭虢这两个成语就出与此。

相关古文: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这一系列的征伐,晋国完全控制了黄河以北、中条山以南地区。为晋南下伐楚、郑铺平了道路,同时控制了豫西通道西侧,很好遏制了秦国东进中原的途径。

秦穆公三十一年(前628年)不听蹇叔的建议,派遣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伐郑,结果郑国早有防备。无奈只能班师回朝,顺道灭了滑国。大军在途径崤山时遭到晋军埋伏,三位秦军将领被俘,其他将士全军覆没。

秦穆公之所以做出长途奔袭偷袭郑国,个人分析原因有三:

1、拿下郑国,就能控制豫西通道的东段,为日后东出中原做准备;

2、晋文公刚驾崩,新王继位,时局尚不稳定。况且秦晋交好,断然不会有所行动;

3、郑国内有秦国将领做为内应,只要突袭必然万无一失。

此次奔袭郑国失利,秦国失去东进中原的最好机会。既然东进无望,反而成就了秦穆公“遂霸西戎”,开疆拓土的功绩。

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开启,秦国从未放弃东进中原的梦想。《战国策》就有关于秦武公派甘茂攻打宜阳(韩西部军事重镇),也是为了建立前沿据点,为日后东进中原做准备。

地图绘制方法十分简单,首先清楚古籍内涉及的城市,目前在哪里,在地图上找出来,做个标记,不用特别精确,画在纸上(注释给的地标也不会特别精确,只是一个大概位置)。当然如果手头有一本《中国历史地理图集》会更加效率。然后对照卫星地图或山川图,将地图中涉及的山脉画出来。简单的操作,一副带有地形的形势图画好了,不用刻意追求特别精确的方位,也很难做到。它的作用只是帮助更好理解和读懂那时期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