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结婚的风俗和流程(农村结婚那些风俗)(1)

现在的农村年轻人结婚,一般都会选择西式婚礼,新娘子也穿婚纱、拍婚纱照,到城里找个饭店办典礼,传统的结婚习俗也在渐渐消失。今天和大家一起盘点一下农村婚礼习俗那些老礼儿。

一、说媒

过去在农村,找媒人提亲是比不可少的,不论你是前后屋从小一起长大的,还是外屯子来说媒的,都必须要找媒人,农村的媒人一般是妇女居多,跟电视剧《乡村爱情》里的谢大脚似的。也有男媒人,媒人必须有一张巧嘴,能说会道,尽量把事说合成。这里有个说法“父母之命媒说之言”, 也有明媒正娶的思想。这就是过去人口流动不大,互相接触的机会比较少,不像现在不见面都可以“网恋”。找媒人也有担保的成分,过去讲究门当户对,农村小伙谁家条件好,小姑娘谁长的漂亮,这是被媒人经常提亲的对象。最多的一般是大队书记和村长家孩子,结婚比较排场,提亲的也比较多。

现在找媒人的比较少了,很多孩子外出打工,自己谈好了,领回家一见父母,同意基本上就行了。

二、合八字

媒人提亲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不管是谁先相中的谁。女方家里同意后,双方互换生辰八字,根据双方出生生日时辰和属相推算,找个“明白人”看看,是否相生相克,如果不合的,可以找人“破一破”,都是希望婚后生活一帆风顺,大吉大利。

三、彩礼与嫁妆

彩礼是男方准备的,嫁妆是女方准备的。彩礼有钱有物,有提前过“小礼儿”的,就是定亲,男女双方都觉得行了,就在一起商量商量啥时候办酒席娶亲了,这一天就会过一部分礼,类似于“定金”。以前彩礼大家印象比较深刻有年代感的就是“三大件”: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是冰箱、电视机、洗衣机;90年代是空调、音响、录像机;到现在变成了房子、车子、票子。很多农村人结婚,也需要在城里有房子,因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经商了,很少有再回到村里种地生活的了。

除此之外,女方的嫁妆还要准备“两铺两盖”,新棉被,大红大绿的缎子面,里面一定塞满厚厚的棉花。亲戚们赠送的暖壶、盆、电饭煲等新鲜时髦的都会当做陪嫁的嫁妆。一般家庭,男方准备家具、床具及床上用品,女方的嫁妆有卧具及日常用品,凡是女方劳动需要的家电用具及家庭娱乐用具全由女方陪送。男方得准备烟酒糖茶和饭等等,礼金就根据双方协商好的,各地一般有各地的标准。

四、备婚

男方得布置新房,刷房子,买拉花、气球,剪喜字,找人写对联等等,准新郎和准新娘还要去买衣服。过去农村结婚一般选择冬天猫冬的时候,一个是大家都有空,正好歇着有时间。再一个农村办了席,剩菜能放的住。买衣服也都赶时髦,城里流行大衣,就买呢子大衣,流行穿貂,条件好的都会结婚买貂儿。包括“三金”,戒指、耳环、手镯,这个都是要提前买的。

五、送亲与迎亲

送亲也叫娶亲

新娘子要有两个好的姐妹送,类似于今天的伴娘,这两个好朋友称为“送亲客(qie)”,同时新娘子的娘家人,除了父母,得由叔叔或者大爷,家里地位比较高的,能代替父母的长辈送亲,哥哥嫂嫂或兄弟姐妹也将一同前往男方家中参加婚礼(有些地方情况则不能参加)。这些人根据任务分工,谁拿啥都是有讲究的,把新娘子和嫁妆送到男方。

在婚礼完成后,“送亲客(qie)”,需要给女方回礼,各地习俗也不一样,就是不能让送亲的空手回去。宴席结束后,送亲的宾客在迎亲的陪同下,来到男家堂屋向男家男女主人辞行,请多关照、指教新娘,说些客套话,并定下“回门”的日子,最后来到洞房再对新娘嘱咐几句:迎亲客伴送亲客走出村头,并将男家准备的礼物交给他们。送亲客牵马步行一段路后,再上马前行。

清晨起来,就要把庭院打扫干净,粉刷一新的洞房冉擦洗一遍,连彩纸糊好的地方也要掸掸灰尘,窗子贴上红纸剪好的窗花,墙上贴好“百子画”或者金童玉女大娃娃的画。嫁妆到来后,由男家指挥,将箱柜桌椅安放在预定位置,然后,由娘家送亲的女性和男家不忌讳属相的“全和人”,即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子女、丈夫健在的女性来布置洞房,实际是铺炕。压箱、铺好炕,叠好被,在褥子下面放上红枣、花生、栗子等,寓意“早生子”和“花花着生”,或者让小男孩在炕上打滚儿,也有坐床一说,以求早生贵子。

去女方家迎亲,有迎亲队伍,有条件的有鼓乐手跟着,扎着彩轿的,“三吹三打”,还要带着“离娘肉”,在一块肉中间割一道口子,但不通到两头,到女家后由女家分割开来,一块用于吉日早饭包饺子供“上头”和招待宾客用。女家早饭后,开始给新娘“上头”,也就是把把姑娘头换成发髻,然后更衣,换上新婚古服。所有这一些,都由父母、子女、夫妇双全的女傧相帮助完成。但女傧相绝对不能由新娘的姨、嫂担任,即使条件再好也不行。俗话说:“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着腚。”就是说姨、嫂若当傧相,日子将过得贫穷不顺利。新娘更好衣后,将—块方形、四角各缀两枚铜钱的红彩,俗称盖头,遮住新娘的头、颈、脸部。后面新郎进屋还有一套习俗,包括一直到新娘子上花轿。

六、成亲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现在很少见了),拜完天地,新郎揭去新娘褡头布。随之摆席,大家开始吃席。席上,新郎、新娘要按亲近、辈份等一定次序,逐个向每位在座宾客双双敬酒。这里面也有很多讲究和说辞。

七、闹洞房

闹洞房不但喜家高兴,闹洞房的亲朋好友,也乐得借机喧腾一番,使出各类新招数,让新郎新娘哭笑不得。通常在婚礼的晚上进行,不过在很多地方,自己的长辈亲人是不能参与闹洞房的。

八、散客酒与回门酒

婚期第二天,又叫散客酒,亲朋好友吃完早饭就各自回家,新郎、新娘就送些礼物给“红娘”,叫谢媒人。然后男方婆婆就翻新娘嫁妆箱柜的四个角,若女方母亲将箱柜四个角放了钱,男方婆婆也要成倍再添上些钱,女方母亲还要在箱柜的面上放些翻箱的礼钱。

回门也称归宁。婚礼之日以后,男家要择日送新娘回门:俗话说:“待要走,逢六九:”所以一般选六或儿,新郎和新娘到女家回拜,行谢亲礼。清末民初新郎新娘坐轿子,后来有的骑牲门。骑牲口时新郎步行,新娘中途不得落脚,回门往返的时间,有的在当天,有的住一至二天,而且各有各的理儿,回门回来以后,要将从娘家带回的小吃食分送邻舍亲友,谓之“分包袱”,俗称“分小饼”。受礼者不能让包袱空着,要用钱、鸡蛋或小麦来压包袱。同时,新娘要向长辈赠送鞋帽、衣物,俗称“散针线”,让长辈品评自己巧拙,长辈要有回赠。此后,即按亲戚走动,婚礼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