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朝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初衣解诗:当代的人因为交通便利,很难想象黄鹤楼在历史中的地位。在古代,建筑的工艺没有达到当代的水平,山水往往成为一个地方的辨识度最高的坐标。长江流经此处,被龟蛇两山略略收窄,又有汉水来此会和,成为古代舟楫码头。
其实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但是是南北东西游子商贾的必停之地,是一处相逢或者离别的重要场所。
最早的黄鹤楼,是三国孙权所筑的军事工程。但也止于军事上的一种,它是吴的边地,重要,到不是唯一重要。
但是随着乱世的结束,舟楫南北,夏口武昌临江沿岸遍地酒肆旅馆,得山形最上者,满足旅客的心理和住宿需要。《报恩录》里说,黄鹤楼是辛氏来的酒馆。想必当时,酒店也并没有奇特之处,两层木质的结构,在山顶开辟大院。但是最为奇特的地方,肯定是两层楼之上,可以纵览,江水苍茫。
主人辛某,从乱世里过来,深谙经营之道,有爽快之客,有衣衫褴褛之辈。他倒是很符合本地原生态居民的心理,小富即安,并不过分敛财,这是个爱生活的楚地汉子。有衣衫褴褛的客人,每天乞杯酒,辛某并不介意,如是半年。
可以说辛某获得了最好的回报,这一位客人半年之后,变成了他酒店最好的推广者。只看他从篮子里拿出了橘子皮,用橘子在墙上画了一只鹤,只要客人们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就翩然起舞。于是他这个山顶的小酒店,生意爆棚。
其实用现在的商业理论也很好解释。这个中间肯定是有魔术吸引客人的一面。至于创作这个魔术的,我仍然相信是那个半年喝了免费酒的客人。
10年之后辛某积累了很多财富。在中间传说,那个客人是个仙人,在墙上画了很多云朵,然后骑着黄鹤飞走了。但我更倾向于辛某为了纪念一生的朋友,将赚的钱,修建了最初的黄鹤楼。
因为无论是人生还是友谊,浮萍相见,缘分深长,都值得人纪念。
就不得不说一下武汉先民,那种在流荡人生里,珍惜朋友的真情和豪爽。哪怕二十年前,你站在不高的山头,那时城市无多高层密集的建筑,南北只有一座长江大桥连接,你都不能不感慨,烟水之盛,苍茫如同人生,而能够患难相扶的,是你遇见的人,哪怕起于萍水,却更有流荡中的真挚和火花。
看到了黄鹤楼的背景,你就可以来了解黄鹤楼,在历代的文学和人文环境中是怎样的一种地位。那是友谊的方舟,在苍茫里呈现了笃定的一面,又同时,更加显示了地域和人生的浩大苍茫。
隋唐之后,黄鹤楼成为了楚地的坐标。唐朝水运发达,长江是重要的连通南北水路的通道。而长江到此开阔平缓,码头酒店给人身心缓冲。但是身心缓冲之后,又是一场又一场的离别,于是酝酿出很多千古名句。
崔颢的黄鹤楼先按下不表。出于今天来谈的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实际李白和孟浩然隔着代。李白此时27岁,而孟浩然已经中年。两个祖籍并不在武汉的人,相逢在长江边上。他们靠的试诗词沟通灵魂相近。所谓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宦游人。孟浩然一生才学年近中年,他此时做人生的一博,去扬州,再转长安,想在仕途上有所获得。这当然是唐朝所有读书人的愿望。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在外的人更知道人生的风险,或者见面之后还会相见,或者永远不。
这就是古代的人一方面非常看重友谊的地方,另外一方面又伤感与离别。没有人的支撑,这一生如渡迷津,而朋友们的离开,却永远笼罩着一层悲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从地理上应该说是东辞,但这个“西”却用得好。可以说是实写,大家绕了一圈黄鹤楼,你再买船东去。也可以说是虚写。因为这个西,可能意味着相见无期。而孟浩然的淡然作风,也往往认为他极有仙意。27岁的李白,未必真的了解比他大12岁的孟浩然真实的生活境况,对于李白来讲,这个亦师亦友的朋友,骑鹤下扬州,看起来是这样的洒脱,伤感的仿佛是他自己。
但实际上孟浩然是徒有其表。他所有的修为,并不能改变他清寒的命运。他胜在了气质,但是颠沛的艰辛,虽然由于他年纪稍大,不会多说,但是他对李白的点滴温暖,恰好是他沧桑阅历的明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7岁的李白不舍得的真,是真的。因为他遇见了人生温暖的知己,而且对方比他年长。
但这句话也成了孟浩然的真实的未来。他辗转去了长安,并没有如愿。那骑鹤下扬州,是一种姿态,你品,你细品,只要是真实的人生,在画面之外绝对是无奈。
从人品上来讲,孟浩然没有辜负李白,他应该是李白的如兄如父的朋友,虽然相处的时间不多。值得李白在江头惆怅洒泪。
而李白的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黄鹤楼的名篇,是所有的有着人生沧桑和阅历的人,站在大江大水的分合之处,都会有着人生苍茫有意珍贵的想法。
有人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但这种说法并不确切。这是一座承重的城市,承受的是人生的各种分分合合,是极端的浩渺,又有极度的真诚。它像一艘巨大的船,而黄鹤楼则是船上的帆楼,最高处不但照见人生,还洞彻命运。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