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1)

王昭君,在巴彦淖尔弹唱平沙落雁曲。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昭君出塞中的“塞”就是巴彦淖尔的鸡鹿塞。近年来经巴彦淖尔市文物工作者考证: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回到漠北以后,因内部纷争,他们夫妻曾经双双避居鸡鹿塞石城。所以,今天在巴彦淖尔讲述这些,那个遥远的故事仿佛一下子复活了。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2)

汉元帝时,匈奴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国力消耗巨大,人民备受战乱的痛苦。《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在这种内讧频繁的局势下,形成了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最终,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协助下,歼灭了郅支单于得以归复单于王庭。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

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3)

这时的王昭君唱着被后人熟知的《五更哀怨曲》,自从她飞入宫庭这个牢笼之后,“入宫数岁,不得见御”。 凄清与孤寂伴随着一寸一寸的年华悄然而逝,让她倍感迷茫。而当她听说匈奴人前来和亲,便主动请求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汉元帝赐诏:“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呼韩邪单于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塞吏卒,以修天子人民。”就这样,一个宫女的命运和一个国家联系在了一起。

王安石说王昭君此行是“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但知心的过程哪有这般容易!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4)

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作为古代著名美女的王昭君,“落雁”一词即指的是她。据说,王昭君之母,四十不孕,一日进庙求神,夜里,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生下王昭君。因此,王昭君有皓月之称,集山水阴柔和天地温和之气,与山间溪流、空壑皓月同色。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佛幽兰独立,纳选入宫。而今,黄叶满长安,又要远嫁匈奴,王昭君在夕阳深处留下最后一瞥,便随着自己陌生的丈夫,驰向了茫茫大漠。路上,想起故乡,王昭君泪如雨下。

曹雪芹于贾探春远嫁写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分骨肉》之痛人人有之,何况远嫁匈奴的王昭君!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5)

王昭君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在官吏的催促下,启程离乡了。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传,王昭君离乡时,悲伤的情绪感染了桃花,桃花为之流泪,桃花和着泪水,融入香溪,化作片片的桃花鱼……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巍峨,河水湍湍,父兮母兮,道阻悠长。鸣呼唤哉,忧心恻伤。”这些都在昭君远行的背影里,化作含泪花絮,一路磕磕碰碰被风吹去。而当鸿雁在昭君出塞的琵琶声里纷纷落下,演绎出“平沙落雁”的故事之时,巴彦淖尔就注定成了一方令人神往的思乡之地。

据说,王昭君主动要求和亲匈奴后,管事的大臣急忙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同篇写道:“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6)

郁闷的汉元帝因此变得格外多情起来,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身边竟有如此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不但赐给王昭君28000匹锦帛、1000多吨粮食,以及美玉金银无数,还亲自饯行,送出长安十余里。望着昭君的毡车、驼队消失在长河落日中,42岁的汉元帝凄凄惶惶,怅然若失。

汉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随后,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正所谓“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7)

民间传说,王昭君携着琵琶,随着垂老的呼韩邪单于,走在黄沙漫天的塞外,一个人在幽思自叹、自怨自艾之中,百无聊赖,无由解愁,望着天边的大雁,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无限感伤,混杂着浓重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天边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千古绝唱。

那雁,正是今巴彦淖尔的鸿雁;那泪,形成了巴彦淖尔的众多湖泊;那曲,在王昭君的背影里,让巴彦淖尔变成一首乡思的情歌。在这情歌里,巴彦淖尔成为中国人流淌于血液的乡愁基因。这时的王昭君,给自己写了一首思乡的歌,并且在大漠里唱起:

秋木凄凄,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开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残。

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回徨。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且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8)

今译:秋天里的树林郁郁苍苍,满山的树叶一片金黄。栖居在山里的鸟儿,欢聚在桑林中放声歌唱。故乡山水养育了丰满的羽毛,使它的形体和容貌格外鲜亮。天边飘来的五彩云霞,把她带进天下最好的深宫闺房。可叹那离宫幽室实在空旷寂寞,金丝鸟般的娇躯总也见不到阳光。梦想和思念沉重地压在心头,笼中的鸟儿却不能自由地翱翔。虽说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儿徘徊茶不思来饭不香。为什么唯独我这么苦命,来来去去的好事总也轮不上。翩翩起舞的紫燕,飞向那遥远的西羌。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叫一声家乡的爹和娘啊,女儿出嫁的道路又远又长。唉!你们可怜的女儿呀,忧愁的心儿满怀悲痛和哀伤……)

长路漫漫,王昭君总算到了匈奴婆家。初夏时节,处处水草丰美,马跃羊奔。沸腾的匈奴人,热烈欢迎这位新“阏氏”。20岁的王昭君与40岁的呼韩邪并辔而行,笑容可掬地面对着自己的臣民。似乎,这位秭归山坳里的漂亮姑娘,终于在高原草坡上找到了爱情与幸福。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9)

据说,呼韩邪单于并非“只识弯弓射大雕”,反倒是个地道的性情中人,颇有几分侠骨柔肠,老夫少妻,百般恩爱。但谁知才过了一年多时间,呼韩邪单于便去世了。此时,王昭君身边只躺着刚刚降生的小男孩儿——伊图智伢师。

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无奈,王昭君只好上书汉元帝。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而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王嫱报汉元帝书》)

译文:臣妾有幸被选为陛下专用的后宫佳丽,原以为可把自己的身体进献给陛下,死后也会留下我的芳名。却不料遭到画师毛延寿的报复,只好远嫁到异国绝域的匈奴,真心实意地以身相报陛下的恩泽,哪里还敢怜惜自己?如今只惋惜匈奴国内的人事变化难以预料,单于去世,我只能移情于卑贱的女红手艺消磨时光,天天向南遥望汉朝的边关,也只是白白地加重悲伤郁结罢了。臣妾家乡还有我的父亲和弟弟,只能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怜悯,让我返回汉朝吧!

然而,那时的汉宫已经换了新的主人,汉元帝驾崩,成帝变作汉宫的新主人。汉宫送给了王昭君这样几个字:“成帝赦令从胡俗。”(《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10)

呼韩邪单于的去世,让南匈奴面临新的权力重组,单于的继承人是呼韩邪与前妻所生的儿子雕陶莫皋,尊号复株累单于。因此,一个娶后妈为新娘的问题便被大大方方地摆上了桌子。(《汉书·匈奴传》里记载:“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无冠带之节,阙庭之礼。”)而这在中原长大并接受中原文化浸润的王昭君看来简直就是离经叛道的“乱伦”行为!

那年,王昭君24岁。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伊图智伢师,是王昭君与呼韩邪的亲骨肉,就在此时也成了复株累的眼中钉。因为伊图智伢师的血统构成了对复株累的潜在威胁,他既是复株累同父异母的“兄弟”,又是新媳妇王昭君带来的“养子”,由兄弟到父子,无所谓,但谁能保障这小家伙羽翼丰满之后不篡夺单于大位?复株累有自己中意的接班人,为了永绝后患,不得不抢先下手,斩草除根。(《南匈奴列传》:“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图智伢师,以次当位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智伢师。”)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11)

复株累成为王昭君的“第二任丈夫”后的11年,是王昭君人生最稳定的时期,她又生下了两个女儿。冷清的毡房里,照进了明媚的阳光,传出了孩子清脆的欢笑声。她参预政事,对于汉匈沟通与和睦有着调和作用,她多次劝说单于应明廷纲,清君侧,修明法度,多行善政,举贤授能,奖励功臣,以得民心,取汉室之优,补匈奴之短。同时,在春日之际,管理草原,植树栽花,育桑种麻,繁殖六畜,并向匈奴女子传授刺绣的技巧,讲解纺纱织布的工艺,受到了匈奴人的爱戴。

因为王昭君作为“阏氏”的特殊地位,西汉与南匈奴相安无事,互不滋扰。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没有战争,远离杀戮,双方的太平景象居然维持了半个世纪,也难怪有人把王昭君与西汉名将霍去病相提并论。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12)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这回,没人迫使王昭君改嫁了,而朝廷似乎早把她忘了寡居一年后,在匈奴这片黄尘滚滚、孤鸿南飞、牛羊遍地、青草连天的土地上,王昭君也撒手西去。

那一年,她只有33岁。这位被称作“落雁”的美貌绝伦的奇女子,也因此成为后世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关于她的事迹除《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记述之外,还有不可胜数的诗词、小说与戏剧。李白、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的梦里都有王昭君的一段香魂。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13)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14)

今天,当我们看到文人们用充满同情的笔调去写王昭君,不能不说巴彦淖尔这个地方是个亦农亦牧的好地方,而王昭君不过是两种文明交融中的一个缩影,是巴彦淖尔这方土地上湖泊与鸿雁的一个升级版。在这个版本里,中国人完成了自己的乡愁演绎,也将中国的乡愁文学推上了一个高峰。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15)

在临河地区,有这样一个传说,汉时,王昭君远嫁匈奴途经距离今临河区西边15公里处,回望长安的那一刹,思乡之情使她顿时流下一滴滴的眼泪。传说中,这些眼泪变成了一泓清澈的湖面,昭君湖由此得名。

如今的昭君湖水域面积800亩,湖水为活水,是临河区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按照水利专家的说法,这面湖水其实是黄河改道前的退水区,湖东岸有2300亩沙漠,湖边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干召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佛像、法器全部推入湖中,使这面本来就充满传奇的湖水更富神秘色彩。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16)

昭君湖景区占地面积4100亩,规划建设有观光游乐区、度假娱乐区、观光农业区、沙漠观光区、旅游商品购物区、寺庙观光区。以游泳、海上游乐、垂钓、快艇等水上游乐活动为主体,并在岸边空地辅助有热气球陆上娱乐项目。而昭君湖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建成有果园、菜园、花圃等绿色景观,客人可以去果园采摘果子或者去菜园摘点新鲜的蔬菜,抑或来到花圃欣赏一下鲜花的美丽与芬芳。同样在昭君湖沙漠观光区内,可以参加骑骆驼、沙漠冲浪、沙漠探险、动力伞、观沙雕、沙地摩托车等旅游体验项目。

游玩以后,游客可以在商品销售中心、旅游商品专卖店或者是购物摊点购买到优质特色商品和蒙古族手工艺品、奶制品、肉类制品,这些可都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好礼物。

匈奴和王昭君的结局(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啥日子)(17)

本文为选自路生《到巴彦淖尔来看中国》一书,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如果觉得还能看,就给我打赏、点赞!

欢迎关注路生lushengdezim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