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制图/邹超

【引言】说到宋朝的皇后,知名的有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宋英宗的皇后高滔滔。最幸福的就属今天的女主——宣仁圣烈皇后高氏。

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

宋朝最聪明皇帝(历经宋朝三代皇帝)(1)

高氏(1032-1093),生于宋仁宗天圣十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她是宋英宗赵曙的皇后。滔滔是其小字,也就是女儿时期的乳名,(和她老公赵宗实的小名叫宝宝,还是挺配的)其实高正仪才是高皇后的本名,但是一般大家还是喜欢称她为高滔滔。

【系出名门,丽质天成】

宋朝最聪明皇帝(历经宋朝三代皇帝)(2)

高滔滔的先祖其实是河北北京一带的人,但历史上记载她是毫州蒙城人也就是安徽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滔滔曾曾祖父高干移籍到安徽,高家后代就都称自己籍贯来自安徽蒙城。

大家都知道滔滔的姨妈就是宋仁宗的老婆曹皇后,曹皇后是北宋名将曹彬的孙女,而滔滔的老妈则是曹皇后的亲姐姐。其实滔滔她老高家也是将门出身,滔滔的曾祖父高琼当年在晋王赵光义麾下做跟班,后来晋王又成了宋太宗,可以说高琼是皇帝的潜邸旧臣,又为宋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官封忠武军节度使。而滔滔的祖父高继勋也有功于赵宋皇室,官至节度使。滔滔老爸高遵甫则当过北作坊副使,相当于军工厂的副职。来自这种家庭的女子,自然文学素养、个人品德都不差,况且滔滔也是个美女,要不然怎么会被后来的宋英宗所中意。可以说高滔滔起手就是一把好牌,妥妥的大女主剧本。

宋朝最聪明皇帝(历经宋朝三代皇帝)(3)

【宫中相识,青梅竹马】

宋朝最聪明皇帝(历经宋朝三代皇帝)(4)

滔滔姨妈曹皇后没子嗣,于是在滔滔3岁时就被接进宫,带在曹皇后身边养育。作为姨妈的养女,其实是为了进御,就是给姨夫宋仁宗做小老婆的。虽然当时养女文化在宋朝宫中是有传统的,但是为什么最后高滔滔嫁给了赵宗实呢?

由于宋仁宗一直没有儿子,所以就把3岁的侄子——濮王赵允让之子赵宗实也就是英宗赵曙,养在宫中。于是小滔滔与小宗实就这样在宫中相遇,他们同岁,青梅竹马,嬉戏玩闹,共同学习,形影不离,亲密的像兄妹一样,宫中也习惯将宗实称为“官家儿”,滔滔为“皇后女”。看到亲密无间的宗实和滔滔,仁宗赵祯和曹皇后非常喜欢,有一天仁宗就逗小宗实说“异日必已为配”,也就是说“娶皇后之女当媳妇如何”。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仁宗是把滔滔当做晚辈来看待,而不是进御养女。

滔滔和宗实其实并不是一直在宫中生活,他们只是小时候在一起五六年,后面各自又回到父母身边。先说养女高滔滔是怎么回家的,其实仁宗宠妃张贵妃和她姨妈曹皇后是争宠关系,张贵妃不希望曹皇后有养女出现在皇帝身边,到时候进御,自己的地位就不稳。再加上当时天灾较多,大臣们希望皇帝专注朝政少近女色,后来就把滔滔这批宫中养女放回家去了。

而养子宗实为什么回老家了,是因为当时仁宗生了儿子,就没必要他这个备胎,所以就把他送回去。但是故事总是这么曲折离奇,仁宗儿子生下来没多久就早夭了,然后宗实又被叫进宫做备胎。但是由于仁宗一直坚信自己能生出儿子,在立储的问题上非常犹豫,导致“招弟”功能的赵宗实在巨大压力下,最后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这就是为什么仁宗刚死,在治丧的时候,英宗“号呼狂走,不能成礼”,登基后长时间生病不能理政,导致曹太后垂帘听政的原因。(这里要说的是,历史上宋朝皇帝很多都有精神病,有可能是遗传的也说不准)

宋朝最聪明皇帝(历经宋朝三代皇帝)(5)

【成婚佳话,帝后情深】

宋朝最聪明皇帝(历经宋朝三代皇帝)(6)

庆历七年(1047)初,皇帝、皇后做主,高滔滔嫁到濮王府,封为京兆郡君,一时“天子娶媳,皇后嫁女”被传为佳话。成婚后,小两口情头意合,亲密更甚儿时,结婚第二年四月,他们的长子赵仲针出生,后改名赵顼,即后来的宋神宗。滔滔和宗实共育有四子四女,八个孩子是否都是高滔滔所生,这个有待考证。但据脱脱阿鲁图《宋史》和司马光《高氏宝传梓后》中记载,可以确定其中六个(分别是儿子颖王赵顼、岐王赵颢、嘉王赵頵、润王赵颜,女儿寿康公主和宝安公主)均为高皇后所生,寿康公主和宝安公主还是双胞胎。在古代帝王家这个生育量足以证明,滔滔夫妻感情深厚。

即使赵曙登基做了皇帝后也是“左右无一侍御者”,因此高滔滔的婆婆兼姨妈曹太后看不下去了,说皇帝身体已经好转,皇后不让皇帝临幸其他人甚是不妥,于是叫人带话给滔滔。向来独立的滔滔可不像姨妈那般大度让姨夫在后宫整了一堆花花草草,当即就回怼:“去跟太后说,我嫁的是十三团练,什么时候嫁给了官家”。因为在滔滔的心里自己嫁的是当年濮王府那个岳州团练使赵宗实,又不是他皇帝赵曙。都说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在宋英宗心里滔滔也是他今生挚爱。历史上英宗其实还有三位妃子,也都是皇帝病重不能下床,滔滔找来“冲喜”的。可惜天不遂人愿,宋英宗赵曙于治平四年(1067)就撒手人寰,鹣鲽情深的二人最终天人永隔。

宋朝最聪明皇帝(历经宋朝三代皇帝)(7)

【反对变法 垂帘听政】

宋朝最聪明皇帝(历经宋朝三代皇帝)(8)

老公驾鹤西去,儿子神宗赵顼即位,高滔滔从高皇后晋升为高太后,这时她姨妈曹老太后直接变成了太皇太后。赵顼即位时候二十岁,已经成年。所以高太后也没过多干涉儿子的朝政,唯一的就是极力反对变法。神宗上台后,开始针对宋朝的社会弊端开展整治工作,启用了他崇拜已久的王安石实行变法。但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触动了以曹后、高后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奶酪,所以两位太后,包括很多大臣均不赞成变革祖宗之法。于是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在大多数朝臣反对下、王安石罢相退出后草草收场(王安石变法这里不细讲,下次会出专栏专门讲王安石变法始末)。神宗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除了改革,他在位时一心想富国强兵、收回地盘,在最后一次对西夏用兵失败后,赵顼的锐气已被消耗殆尽,而他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元丰七年(1084)冬,赵顼病倒了,次年三月五日,壮志未酬的宋神宗在福宁殿与世长辞,年仅38岁。

由于赵煦才十岁,在奶奶高滔滔的运筹帷幄下,宋哲宗赵煦顺利继承了皇位。与此同时,高滔滔便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宋哲宗登基第二年,改元元祐,于是开启了由高滔滔全盘操控的“元祐更化”。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请回了保守派司马光,罢黜了变法派大臣,报复性的全面废除新法。这种一切以政治站队为标准,不问青红皂白的矫枉过正做法,不仅未起到兴利除弊的作用,反而使得政争愈演愈烈。以籍贯拉帮结派、大兴捕风捉影文字狱、开名单划同党成为了元祐年间的“工作总基调”。高滔滔这种不问是非曲直的“意气之争”,彻底将其儿子宋神宗16年的改革成果付之一炬,使得宋朝政局变得更加纷乱无常(用现代词来形容她就是坑儿NO1)。

高滔滔虽然在垂帘之初说“我喜欢安静,只是因为皇帝太小,没办法才垂帘听政,实在是迫不得已”。然而七八年过去了,孙子赵煦都已经结婚了,仍然不见高太后有一丝还政的意愿,而大臣们只能对她俯首听。高滔滔对权力的欲望之强烈,直接导致了孙子对她恨之入骨。元祐八年(1093),61岁的高滔滔病逝,宋哲宗终于走出了奶奶的阴影,站到了帝国统治的顶端。也因高滔滔听政期间对哲宗过分压制,导致哲宗亲政后逆反心理瞬间点爆,执意对高滔滔和司马光主导的“元祐更化”进行变本加厉的报复。哲宗早夭后,继位的艺术家徽宗赵佶在新法投机政客蔡京的推波助澜下,把对旧党的报复上升到更大规模的政治迫害,这场反攻倒算也给北宋的灭亡贴上了催命符。

宋朝最聪明皇帝(历经宋朝三代皇帝)(9)

【遵循朝规 压制外戚】

宋朝最聪明皇帝(历经宋朝三代皇帝)(10)

高滔滔自幼在宫中和姨妈曹皇后一起,做了皇后又和皇太后共同生活,潜移默化下都受姨妈的影响,她对待生活简单朴实,对待本家也坚持约束,她严守封建礼教坚守妇德,在老公、儿子在位时,干预朝政较少,她是祖宗之法的坚定维护者,是变法革新的坚决反对者。她在人生的最后十年里实际掌控了北宋的最高决策权,但是她对身边的宫女、宦官控制非常严格,禁止他们干预朝政。也由于高滔滔具有这些美德,又全盘推翻新法,启用元老旧臣,赢得官僚士伸利益集团的支持和推崇,史书多称誉她为“女中尧舜”。

【结语】高滔滔的一生历经英宗、神宗、哲宗三朝。作为妻子,她与丈夫青梅竹马,鹣鲽情深,拥有令人羡慕的感情生活。作为老妈,儿子对她极尽孝道,也因她的哭诉动摇了儿子坚定支持变法的决心。作为奶奶,她垂帘听政权倾朝野,直到生命的最后,大臣们都要事事先请她示下,她以风卷残云之手段掀翻变法派,也为北宋后期的一系列党争埋下了后患。从她个人来讲,她算是宋朝皇后里最幸福的人生赢家。但就整个大历史来说,由于她个人能力的局限,其全面否定变法所做所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她对权力的贪恋和固执的坚守,让本已邪病入体的北宋政权变得更加岌岌可危,或许这也不是她原本愿意看到的,如此结局不甚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