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闯关东“,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是清末民初的山东、河北百姓为躲避战乱、饥荒,辗转来到地广人稀的东北。实际上,历史上曾出现过数次闯关东的事件,如十六国南北朝初期、唐亡辽兴的五代十国初期。但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 ”闯关东“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公园前227年,导火索就是历史上人人熟知的”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燕人荆轲刺秦王失败,次年带着复仇怒火的秦军疯狂扑向燕国,燕人被迫举国北迁,来到了当时燕国的“辽东郡”。这一走,燕王喜带走了燕下都百姓,带走了国之重宝(各种祭祖青铜礼器),但当时的大部分百姓来不及随行,实际上燕王喜之带走了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及护驾军队不下十几万人。加上此前秦开却胡后留在辽宁地区的大量驻军与陆续迁入的关内人口,保守估算,燕国当时有几十万人涌入今辽宁地区。这几十万人不是老弱病残且一批人出身贵族!

荆轲刺秦失败的人(被荆轲逼迫出的国人首次)(1)

秦末的反秦大战中燕国旧将臧荼被项羽封为燕王,后臧荼被刘邦所斩杀,刘邦任命卢绾接任燕王,臧荼的儿子藏衍为替父报仇,策反卢绾,后卢绾事败,燕土归刘氏子孙掌控。(据史料记载,臧荼被杀后,刘邦并没有灭其家族,臧荼有一个外孙女叫王娡,被母亲送入皇宫,后来成为汉景帝的妃嫔,生下了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当时很多燕人留在了辽东,也可能去了更远的蒙古、吉林、黑龙江......这意味着古燕人已融入了大东北族群。六百年后鲜卑慕容氏率军击败冉魏,慕容儁挥师入关,在古燕旧壤(河北邺城)登基称帝,重现燕国荣光。在契丹人入主辽宁前,这块土地始终被称姓“燕”,哪怕在里的人迁往外地,建国立号仍称为“燕”,如山东的“南燕”山西的“西燕”。

荆轲刺秦失败的人(被荆轲逼迫出的国人首次)(2)

那到底有什么能够证明燕人迁徙到了东北,留下了哪些历史遗迹,存留下来哪些风土人情?

1、青铜器:上世纪50年代,在辽宁省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多出发现了大批窖藏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品级之高,丝毫不亚于中原先秦列国所发现青铜器。通过对比发现,这批青铜器与同时期出土的燕国其他青铜器上都刻有“潜侯”字样,古汉语中“潜”同“燕“,据此专家推断出,这些青铜器为古燕国所有。

2、古代燕国长城:公元前283年,秦开率军迎战东胡,大破之。为巩固胜利成果,秦开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设郡县、筑长城的浩大工程。燕长城分北长城与燕南长城两道,燕北长城为秦开所筑防东胡之用。燕北长城遗址至今犹存,位于今河北宣化、怀来以北的张北和内蒙古赤峰间,东西走向,西入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和县,与赵长城相接,东北经丰宁、围场至辽宁西部,在赤峰以南进入今辽宁北票境内。今吉林四平境内的二龙湖古城,具有明显的燕文化特征,或是秦开栖居胡地时,率被俘燕民所居之城。

荆轲刺秦失败的人(被荆轲逼迫出的国人首次)(3)

3、语言上的佐证:在今天东北人的口头禅中,含有不少古燕人的习惯用语。如辽宁人过去讲,家里来客人了,叫”来且“了;接待客人,叫”待挈“,这些特殊词汇很可能来自当年燕国掌控的古老的河北藁城地区,而同样深刻影响了东北话的历代胡语中,则不见这一词汇。又如,东北人过去说天热,发音"天ye",此字可能来自北燕地。清代汤球所著《十六国春秋辑补》记载”于龙腾苑起逍遥宫,连房数百,凿曲光海,盛夏,士卒不得休息,暍(ye)死者大半“。”热“等同于”暍“,后者或许才是正宗用法,标准发音吧。

荆轲刺秦失败的人(被荆轲逼迫出的国人首次)(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