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中国进入“两会时间”,全球目光聚焦中国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连日来,国际社会持续热议政府工作报告,赞叹中国发展成就,聆听中国前进足音,期待分享更多中国机遇,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两会为全世界传递信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两会为全世界传递信心
来源:海外网
中国进入“两会时间”,全球目光聚焦中国。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连日来,国际社会持续热议政府工作报告,赞叹中国发展成就,聆听中国前进足音,期待分享更多中国机遇。
“奇迹般的发展成就得到广泛认可”
作为一名“中国通”,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立科技大学教授泽米尔·阿万每年都密切关注中国两会。“中国抗疫成绩斐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对过去一年中国的疫情防控成果赞不绝口,“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中国领导人富有远见卓识,在正确的时间制定了正确的抗疫政策。中国疫苗效果显著,得到全球广泛认可。中国积极对外援助疫苗,为发展中国家抗击疫情和全球抗疫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路透社近日发文称,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2022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致力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中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发展进步的窗口。”巴基斯坦《每日时报》刊文称,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这一奇迹般的发展成就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公共事务顾问阿迪力·居努斯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印象深刻。“这份报告聚焦的各项民生举措细致务实。在疫情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不但很好地保障了14亿多人民的生活,还出台了更多实惠的民生保障政策。这是很了不起的事!”
泰国《曼谷邮报》指出,中国在制定提振经济政策的同时,也致力于减少污染和碳排放。中国表示将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并加大重要河湖、海湾污染整治力度。
“努力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中国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际舆论对此高度关注。
美国《华尔街日报》分析称,今年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设在5.5%左右,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中国政府的主动作为。
《韩国日报》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中国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同时,稳就业目标也令人瞩目。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等具体目标,反映了中国将持续保障民生的政策方向。
美联社刊文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对减税降费、确保粮食能源安全等诸多议题做出承诺,中国政府正努力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政府工作报告研判,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中国也向外界传递出信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在泽米尔·阿万看来,政府工作报告用大篇幅提出中国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各项举措,必将激发出中国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开放的中国必将带来更多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在国际社会眼中,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意味着无限机遇。
印度工商联合会中国办公室执行主任阿都尔·达拉库提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我相信,随着中国不断优化引进外资的服务质量,未来将有更多重大外资项目在中国加快落地。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必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他对本报记者说。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充分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互联互通、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机遇的诚意。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期待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持续推动本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两会备受关注,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国,寻求应对共同挑战、建设美好地球村的灵感。”芬兰《赫尔辛基时报》发表评论文章称:目前世界仍处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经济复苏缓慢的困境中;在此关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中国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将为世界提供新动力和正能量,帮助人们重新燃起为共同未来努力的信心。中国经济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活力和韧性,中国市场带来的机遇将继续助推全球经济复苏。
本报记者 李嘉宝 贾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