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关于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兴趣,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梳理完了山东的地名。其间,有过反复,有过彷徨,有过喜悦,有过沮丧,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个专题。之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历史和地理的过程,通过对地名的认识抑或是重新认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其中有故事、有情怀,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们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奋斗历程。
沁阳地图
【地名由来】
沁阳是一个让我差点翻车的地名,为啥呢,搜集资料的时候,我无意识地将沁阳和泌阳弄混了。二个地名就差了一"撇"而已,但是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地名,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沁阳。
沁阳一地建县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但是沁阳县名字很年轻——刚过百年不久!民国二年(1913年)2月,改河内县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县境旧有沁阳城,故循其意。
沁阳地名变迁
沁阳县城现在在沁河之南,据说沁阳故城在沁河北面,所以有"沁水之阳"而叫沁阳。
沁河是一条载于山海经的河流——据《山海经·北山经》载沁水(沁河)发源于谒戾之山: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春秋名少水,西汉始名沁水,也称洎水,近代称沁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向南流经山西高原的沁源县、安泽县等地。于晋城市沁水县、阳城县润城镇进入太行山区,经晋城市郊区(泽州县)后,出山西省境,东南流入河南省境,至济源市五龙口出山后,流入平原,东流经沁阳县、博爱县、温县,在武陟县城南方陵村注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全长485公里。
汉明帝
还有一种说法是沁阳县址古今变化不大,按古代县署地也在沁河之南,当为"沁阴",何来的"沁阳"呢?据说因为汉明帝封沁水公主于斯地,公主之庄园"沁园"在沁水之北,即沁水之阳。沁水公主刘致,女,母不详。三年(60年)封。嫁为妻。
沁阳在历史上用的最久的连个名字是野王县和河内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西汉
野王邑自西周就有了。西周时期,周王直接统治地区和各诸侯国均有"国"和"野"。 周王或诸侯所居都城及其近郊称之为"国",郊以外称之为"野"。高祖二年(前205年)置野王县。从此至隋朝583年改为河内县前,基本上都叫做野王县。我甚至想起了《倚天屠龙记》里的殷野王,不知道金庸写这个人物的时候有没有想到野王县。
河内郡
河内则是黄河以北,古代四渎江淮河济,河是黄河的专有名称。中国古代以黄河以北为河内,沁阳就在这个地域范围内。河内汉代就设了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后降为河内县,就是现在沁阳的地域了。
沁阳市,古称怀庆府、河内县,为河南省辖县级市,由焦作市代管,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晋豫交通的重要门户,因故城位于沁水之北而得名,2018年末,户籍总人口49.88万人,常住人口44.42万人。
沁阳物产丰富,风景秀丽。沁阳处于黄河、沁河冲积平原,北枕太行,南瞰黄河,境内山地和平原并存,地理多样,物种丰富,繁衍生长着猕猴、金雕、领椿木、青檀等国家珍稀动植物,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的原产地。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