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了,并且劳动素养评价结果,将作为评优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这是 3 月 26 日在央视新闻看到有关学生一项新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1)

消息一出,很快就成为我们小区妈妈们散步时聊天热门话题。由于对这一话题较为感兴趣,我还刻意在小区散步时,找几位妈妈询问她们对此的看法。

发现妈妈们对这件事的想法几乎一致的:学校将开设劳动课,是一件好事有益孩子们的发展。但对自家的孩子太没底气,知道孩子平时在家几乎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状态,都懒惯了。自已反而担心孩子 ,会过不了劳动科目这一关。

妈妈们的担忧并不是无道理的,回顾我们日常生活。孩子参与劳动事务已成罕见之事,如果今天孩子扫个地或洗了个碗,就能成为妈妈朋友圈的素材。又或者如果哪家孩子会做几道拿手的小菜,也就能成为大家饭后谈资的“新闻”了。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2)

如今孩子们不习惯参与劳动是显而易的,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对此不能视而不见。不仅是因为学校要以劳动素养为评优标准,更重要的是劳动是孩子人格发展基石。 其实并不是孩子不会或不愿意参与劳动,而是我们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格局不够大,让孩子缺乏劳动意识了,从而没法形成孩子参与劳动习惯。

父母的劳动教育格局,决定孩子是否有劳动习惯

我孩子是二年级的一名学生,他们班搞班级卫生规则是:10个人为一组,一星期负责其中一天的卫生。

但每次到他们组搞卫生时,原本应该有10个同学留下来,但往往只会有4,5个孩子留下来,因为很多同学都有逃值日的习惯。

倒垃圾,是孩子们多数不愿意的事,一开始是我的孩子和他的同桌主动去倒垃圾。

但后来同桌的妈妈,不让他家孩子去倒垃圾了,他妈妈说:为什么大家同是值日生,凭什么你去做倒垃圾,这么吃亏的事谁去干?所以就让她家孩子不再去倒垃圾了。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3)

后来孩子的同桌在学期末时,也常有出现偶尔逃值日现象。其实小学生班级的垃圾并不多,只是孩子们的一些纸屑。但同桌妈妈的思维里,却觉得比别人多干一点活就是吃亏,却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格局,已经阻止了孩子劳动教育的发展。让孩子慢慢变得不爱劳动,甚至拒绝付出劳动。

反观在生活,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有不一样格局的父母,他们不但不会帮孩子衡量这个活值不值得干?反而是想尽方法的去引导孩子爱上劳动,享受劳动的过程。

霍启刚就是一位很重视孩子劳动教育的爸爸,在他微博的动态里面,经常会看到他带着孩子一起劳动的场景。

去年春种期间,霍启刚分享一组,他和郭晶晶带着孩子到田里,一家三口挽起裤子,脚稳稳的踏在泥潭里,眼无旁贷的插秧的图片。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4)

网友们大呼接地气,其实更接地气的是他在日常生活里面,穿插了很多培养孩子劳动教育意识的活动。比如他会给孩子安排周末洗车计划,他两位孩子也非常买力,小手拿着抹布,一脸认真的在不停来回的擦着车。

还有前段时间他围起了围裙,带着孩子走进厨房。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整个过程他手把手的教孩子,如何准备食物,如何翻炒食物。孩子兴趣盎然的在尝试,非常积极配合的参与了家庭劳动。

从霍启刚发这些动态看来,他一直在灌输和引导孩子如何更多的参与到劳动中。正如他在带孩子进厨房做菜时,在微博写道:“好不好吃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从头到尾做好一个任务,和妈妈妹妹一起分享。”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5)

有远见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劳动过程的。他们不会计较孩子做这些会不会累。反而是很不怕麻烦,亲力亲地带着孩子参与各种劳动,不断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让孩子有撸起袖子开干的感觉。

父母的劳动教育格局决定了,孩子有没有劳动习惯,重视孩子劳动教育的家长,是不会用吃亏或者占便宜来衡量劳动这件事的。更不会教导孩子如何尽量减少或避开劳动的。因为他们知道劳动是通向孩子幸福未来的钥匙,唯有孩子自己主动劳动了,才可以让孩子想要一切变得有可能。

说到这里,可能有家长就会说,我平时也没有教孩子不干活,经常想办法引导他劳动,但他就是不爱劳动,懒惯了。其实孩子有没有劳动的习惯?不仅和父母对孩子劳动教育格局有关,还和我们引导他的劳动方式有关系。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6)

父母引导孩子劳动的方式,影响着孩子劳动的习惯

为什么很多父母平时都有积极的引导孩子去劳动,但孩子却还是没有劳动的习惯呢。因为我们引导孩子劳动的方式,容易掉进以下三个常见的误区里:

误区一,用金钱或物质去换孩子的劳动

记得在我孩子5岁前,有一段时间我也特别积极的想引导他来做家务。于是就在家里冰箱贴了张家务奖励表。比如表上清楚标志:孩子扫地一次地奖励1元;洗碗1次奖励1元,晾衣服一次0.5元…

后来发现,每一次孩子都是匆匆的完成家务,就急着在表格上打勾,嘴里计算着他刚才干的家务可以赚了多少钱。孩子做完家务后,如此急着钱,我知道自己引导方式错了。因为孩子的表现告诉我,他并没有爱上做家务,也不关注家务做的质量怎么样?他只关注今天他收获了多少?

正如《孩子:挑战》一书写道:奖赏孩子和惩罚孩子一样,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是弊大于利,这两种行为都缺乏尊重。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7)

来家务活儿和零用钱之间,不应该有任何关联。但因为我们通过奖赏孩子赢得孩子的合作时,家长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的权利。用金钱去奖励孩子做家务,孩子没有从合作或贡献中得到满足感。因为我们已经把他的注意力转接到金钱上,而非主角家务上。

所以用金钱引导孩子做家务,不仅没能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满足感。并且靠金钱激发出来的劳动动力是不会持久的。长期以往,孩子一旦在没有金钱,作为奖励前提,就觉得劳动毫无意义,从而无法养成劳动的习惯。

误区二,常以孩子还小,还不会,来拒绝孩子的帮忙

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儿童能力初期萌芽尤其可贵,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8)

也就是说,孩子在能力萌芽的初期,那时候的引导较为重要,直接关联到孩子后来基本的习惯和能力。但事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却和这一理念恰好相反。

当孩子第一次提出给我们摘菜,可能那时候他只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让我们往往会拒绝孩子,觉得他是来捣乱的,其实那时候孩子主动来参与劳动是他的能力萌芽期。他很主动的来想试一下,但是往往很多情况都是被我们拒绝了。

在孩子主动参与劳动时,我们总是与他还小,或者他不会为理由,来拒绝他。压制了孩子能力萌芽期的发展,孩子就真的以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劳动的任务,就不再尝试和主动参与劳动了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9)

误区三,认为劳动是眼见功夫的事,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的。

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还怕孩子以后没活干吗?这么早就要她做这做那的。这些都是眼见功夫,一看就会了,不要怕他不会,长大自然就会了。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劳动教育,转而非常重视孩子知识学习教育特别重视。因为我们知道要有好成绩,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才可以获取。以为劳动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而没有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所以孩子就无法习得劳动的技能。

虽有些劳动是眼见功夫,一看就会,但是孩子从一开始并没有劳动习惯,他也不会主动去劳动。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创作更多的劳动机会,即使再简单的劳动,孩子也没有劳动的习惯。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10)

其实孩子的劳动和孩子学习知识是一样的,都是需要一个经验累积的过程。孩子的劳动,需要他在生活中不断的通过劳动的实践,体验,操作的过程,才会相信自己有劳动能力。就像孩子的学习也要做了很多练习题,他才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这个卷子考好一样的道理。

正如著名的作家罗斯金曾经说过:只有通过劳动思想才能变得健全,只有通过思想,劳动才能变得愉快,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又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劳动是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的。

简单来说,劳动教育和学习教育一样重要的,两者不可分割的。劳动可以开辟孩子学习以外另一种必要的能力,劳动可以让孩子的人格和思想更健全。我们要培养孩子,有更多的劳动意识,孩子才会有劳动的习惯。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11)

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呢?

孩子劳动教育除了要避开以上的误区,还要用正确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首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先从培养孩子自我效能开始

在心里学有一名词,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定义参考百度百科)

简单来说,我们如果对自己某一行为有积极的评估,是可以更好的激活我们这一行为的发展。就像孩子如果能有积极的劳动意识,他会觉得自己能力去完成任务,这样的意识评估可以让孩子更有动力和行动力去参与劳动任务的。

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建立孩子的自我效应就应创造劳动机会,让孩子看到他自己的行动产生的成果,从而获取自己劳动能力的信心,就可建立起孩子的自我效应了。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12)

举个简单例子说明一下:比如孩子一开始不会鸡蛋炒饭,但通过我们创造给他多几次鸡蛋炒饭,实操的经验后,他看到自己鸡蛋炒饭的成果,大家喜欢吃,看相,味道也不错,从而对自己的鸡蛋炒饭能力更有信心,所以鸡蛋炒饭至于能力就被激活了,是如果有人提议鸡蛋炒饭的话,孩子就会很自然的去做,因为他对他自己这一能力很有信心。

当孩子对自己的劳动能力较有信心,他就有了挽起袖子开干的心态。这一心态很重要,它可以让孩子保持劳动的习惯。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13)

其次,从始至终都要坚持一个清晰劳动教育的观点: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然地和孩子一起合作承担家务

我们有一个清晰的劳动教育观非常重要,这样可以避免我们掉进,不正确的培养孩子劳动的方式里。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劳动,不急进。不用自己的童年能力与孩子作比较,不与其他的孩子劳动能与孩子作比较。

清楚地知道每个年龄阶段有不一样的劳动能力,让孩子做好他现年龄阶段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比如3岁的孩子,可能他只会帮忙收拾玩具,而做不到像七八岁孩子一样整理房子。或五六岁的孩子他可能会帮忙抹桌子扫地,但他还做不到像十岁哥哥一样开始学做蛋炒饭。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14)

父母有清晰的劳动教育观念,在自己平时做事时,常邀请孩子一起参与进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从一开始由父母发出邀请,孩子有了和父母一起撸起袖子干活的习惯,自然就过渡到孩子劳动的习惯了。

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学习教育,它都是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在日生活中的参与劳动中,体验一个又一个自己从起到终,都能坚持完成的信心。从一开始以父母合作,会慢慢过渡,转变成个人经验,形成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行为。

最后,在孩子的兴趣领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劳动的范围非常广,它我们是生产物料的过程,也是人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我们不能短视的以为它仅指家务或者是农活。比如它还包括,自己设计小板凳,自己设计小书架,学习做饭,打扫,针织,缝纫,布艺,木工,使用机械设备等等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15)

所以我们培养孩子劳动习惯时,不仅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还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一般女生喜欢布艺,轻手工类,但男生可能会喜欢木工设计书架,使用机械设备等重手工类。

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不仅让可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习惯参与家务做,还可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件产品,比如鼓励孩子自己设计小板凳,与孩子一起克服困难,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想要的东西。又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烘培,那么我们可以提供工烘培的材料和工具,和孩子一起动手学习,如何做出好吃的面包,蛋挞,蛋糕之类的产品。

把劳动建立在孩子兴趣领域以内,孩子更加容易坚持和喜欢去做。孩子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的感知自己劳动能力的提升,给予他更多劳动创作的动力,让孩子不知不觉的形成了自主劳动的习惯。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案(大中小学将设立劳动必修课)(16)

写在最后,本文从劳动教育将要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考虑到我们大部分孩子目前缺乏参与劳动的动力。→原来是我们对孩子劳动教育的格局影响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并且孩子的劳动习惯也和我们引导孩子劳动方式的误区有关系。→最后给出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家长有清晰的劳动教育观点,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根据孩子不同的兴趣来引导孩子成就孩子的劳动能力,从而激发孩子习惯劳动的行为。

在百度百科给出劳动定义,主要是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劳动不仅是生产物资的过程,它还是人维持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所以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就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了。通过劳动和爱让孩子变得更强大,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