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四川音乐学院积极发挥院校优势,在教师团队的带领下,涌现出了多首优秀的公益抗疫歌曲。截止记者发稿,四川音乐学院正式上线的歌曲已有50余首。流行音乐学院教师班建东创作词曲、赵玲演唱的《幸福的安慰》自发布后,在业内不断收获好评,不少听众也为其治愈的曲调打动。

乡村音乐教师改编红歌(四川文艺在行动)(1)

过年期间,国内疫情开始进入爆发增长阶段,网络上蔓延着恐慌,让班建东也产生情绪压力,感到害怕与无助。随着全国医疗资源不断涌向武汉,城市秩序的逐渐恢复,正面的力量开始感染众人。看到一线的医生和警察,班建东心里终于感受到了踏实,“就好像当你生了重病,医生握着你的手说‘没事的’那种安全感。”对于班建东来说,这就是最幸福的安慰。

乡村音乐教师改编红歌(四川文艺在行动)(2)

班建东与赵玲

没有亲历一线的班建东希望将个人的这种“得到安慰”的感受、以及对医务工作者的崇敬之情放进歌曲之中,因此他选用了偏治愈而抒情的曲调。而在歌词的创作上,班建东也采用了委婉的手法,除了在一句歌词里提到“口罩”二字外,全部内容都没有再提及新冠疫情。不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叙事、不去正面描写疫情、也不表达战斗和激情,歌曲的出发点是非常个人而走心的,“我的初衷是让歌曲带来治愈、乐观和信心的感觉,抛开疫情不说,你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首失恋的疗伤歌曲。”也正是因为此,在当他决定了歌曲的创作方向时,他也想到了最适合演唱这支歌曲的人——同事赵玲,“她的声音就是梁静茹式的温婉治愈。”

乡村音乐教师改编红歌(四川文艺在行动)(3)

班建东是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目前主要教授音乐制作等相关课程。他与川音的缘分很深,个人的经历也是一段传奇。2005年,班建东参加高考,但因未达到四川音乐学院录取线而与它失之交臂。但他的“川音梦”未曾磨灭。他曾想,上不了本科,那就上研究生好了。于是从2008年起,他又开始了川音的考研之旅,整整坚持了六年,他终于如愿被川音流行音乐学院录取,连每年招生的教授都认得了他。

由此,在音乐圈浸润多年的班建东对音乐创作有着自己的坚持。疫情初期,网络上开始大量出现一些跟风创作的歌曲,质量水准参差不齐,网友开始频频发出质疑:疫情时期的歌曲创作究竟有没有必要?班建东认为,歌曲必须要经过艺术加工才能流传,切忌粗制滥造。曾经,像《黄河大合唱》这类歌曲也是在特殊时期创作出来,用以鼓舞民心,激发人民力量。艺术的力量是强大的,音乐、文章、绘画等艺术创作对人心的抚慰和支持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疫情时期的歌曲创作是有必要的,“但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有艺术价值的音乐。”班建东如是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