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经常会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可能是真的老了。
出门买饭,经常听到一句话:现在最便宜的就是馒头。
因着外面卖的馒头,实在难以下咽,偶尔也会自己在家蒸馒头。
每次蒸馒头,都会不自觉地想起母亲蒸的馒头,特别是小时候的馒头。
小时候,准确的应该说是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大人小孩一年到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啃窝头。即使是六、七月份收了麦子,能吃净面干粮,也是通面做的大卷子,也不能吃到白面馒头。那时候,大人们把用纯小麦面做的干粮,叫做净面子干粮。
先说什么是通面,为什么是通面而不是白面?所谓通面,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全麦面。现在我们吃全麦面,上升到了营养层面,讲究全麦面营养丰富。而六、七、八十年代吃全麦面,是因为家里面从生产队分到的麦子很少,人口又多,所以必须吃通面,就是这样一年也吃不了几天净面干粮。
再说为什么是大卷子而不是馒头,那是因为母亲要早出晚归的到生产队里出工干活。清楚的记得,每当家里蒸干粮的时候,母亲都是要在深更半夜起来蒸,蒸好之后再去生产队上工。蒸卷子省工省力,所以通常母亲都是蒸大卷子。
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正儿八经的蒸大馒头,并且蒸的是细面馒头。何谓细面,就是今天你天天见天天吃的白面。白面在今天不是什么稀罕物,但小时候稀缺的很。
首先细面产生的过程很复杂,去磨面之前,母亲会先把麦子用水捞了,就是淘洗干净,晾干水分之后,送去磨坊。经过几遍的倒腾,先出麸子,再出黑面,最后剩下的才是细面。这细面,只有在一些重要节日,比如过年、元宵节、中秋节,才会以饺子、馒头的形式现身在饭桌上。
特别是在过年的时候,会很奢侈的用于蒸馒头,包饺子。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人们更重视节日,备年货要比现在认真的多。蒸馒头是重头戏,八印大锅蒸三几锅,尽管蒸的比较多,年货就是年货,得等到过年那几天才能好好吃一顿。所以每当馒头出锅前,兄弟姐妹们都会围在锅台前,眼巴巴的等着母亲掀锅。母亲掀开热气蒸腾的大锅,会把支盖天的柱子,一人分一个,有时候还会掰一个馒头分分。
这里我说的柱子,上世纪50、60后,甚至70后以前出生的朋友们应该都会明白,此后的小伙伴就难说了。
这几个年代出生的朋友,家里的兄弟姐妹起码都三五个。因为人口多,所以做饭都是用七、八印的大铁锅。常用的锅盖,是用芦苇编的,我们称其为盖天,不知道小伙伴们的家乡如何称谓。盖天相对软,蒸干粮时容易塌下来压到锅里的窝头或馒头。所以得需要支撑,通常会用高梁干,截成一扎长的段,底下用面团固定,称其为柱子。过年蒸馒头时,母亲分给我们的就是这个起固定作用的面团。
那真是绝世美味,现在的各种中式面点、西式的糕点,无论出自什么大师傅之手,都是无所比拟的,那是母亲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