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创新新示范区(首批微空间改造)(1)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改造后的老人休憩空间 摄影/本报记者 李泽伟

基层治理创新新示范区(首批微空间改造)(2)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玉桃园三区12号楼“融乐家园” 摄影/本报记者 解丽

基层治理创新新示范区(首批微空间改造)(3)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宿舍新建非机动车棚,加装两层车架 摄影/本报记者 解丽

基层治理创新新示范区(首批微空间改造)(4)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的公共空间内,增设二层休憩平台,利用高差专门为小朋友们设计了充满童趣的滑梯。供图/东城区北新桥街道

基层治理创新新示范区(首批微空间改造)(5)

海淀区“牡丹园里寻牡丹”公共空间内,邀请居民为景观石题字 供图/海淀区花园路街道

基层治理创新新示范区(首批微空间改造)(6)

朝阳区惠新西街6号楼外西侧公共空间增设下沉式广场,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 供图/朝阳区小关街道

基层治理创新新示范区(首批微空间改造)(7)

石景山区老山东里北社区儿童攀爬体验活动空间融入炼钢中的经典流程,给孩子们带来新体验 摄影/陈艺澜

基层治理创新新示范区(首批微空间改造)(8)

丰台区长辛店朱家坟小微空间改造项目“群钻”雕塑夜景 供图/丰台区长辛店街道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从市规自委获悉,全市遴选出的八个小微空间试点项目通过“市区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参与”的城市更新工作模式,经过近一年的设计、施工、建设,近日全部竣工交付居民使用。北青报记者获悉,首批8个城市小微公共空间通过拆违、新添健身步道、规范停车棚、共建党群活动室、增设儿童乐园等系列改造,极大地促进了基层治理提升,解决了一批群众家门口的“急难愁盼”。

据了解,首批八个改造空间项目分别位于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西街6号楼小区外西侧、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丰台区长辛店街道朱家坟社区、石景山区老山街道老山东里北社区、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玉桃园三区12号楼、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宿舍。近日北青报记者对这八个空间进行了一一探访。

提供应用场景让基层治理更有依托

“党群之家”真敞亮

街坊唠嗑又交心

近日北青报记者走进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党群共建欢乐之家”,但见窗明几净的党群活动中心内,一场生动的党员主题活动正在开展,旁边的居民议事厅,几名老街坊就小区环境提升问题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院子里的青少年活动区,几名小朋友在家长的看护下玩耍,一派老少皆宜、其乐融融的景象……大安澜营社区党委书记李耕介绍,北侧配套活动用房经改造后承载党群活动中心、老年餐桌、学习空间等功能。党群活动中心可供社区党委举办党课等各类活动,居民议事厅能让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以前没有这些活动空间,我们在楼门口找老住户们说事,环境嘈杂,人也不舒服,影响大家参与意愿”。有了窗明几净的党群活动中心,“社区基层治理效能有了更实在的依托,‘党建引领’一下子变得可触可感”。

党建引领的应用场景,居民也能共享,让社区和居民的互动更加密切,也拉近了社区党委和居民的距离。西城区大乘巷教师宿舍公共空间改造后,低矮封闭的小平房变为宽敞明亮的党建小屋。大觉社区书记高延梅说,党建小屋实际上已经成为定期举办党群活动、普及党的知识、收集居民问题等面向全体业主的综合活动室,“可交谈、可阅读,还提供手机充电、急救药品等便民服务。这样的党建小屋,不知不觉中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关系。”

有了这些铺垫,居民更积极地参与社区治理就顺理成章。西城厂甸11号院“党群共建欢乐之家”落成后,在社区党委的鼓励组织下,居民们组建微信群,对老年活动室等空间轮流值班,负责日常维护,真正实现“自用、自管”,李耕坦言,“居民们组织起来,参与社区共治的同时也为社区干部减负了”。

完善垃圾分类设施让基层治理更“落地”

驿站收拾真利索

垃圾分类齐参与

全市正在深入落实贯彻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是当前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垃圾分类设施的规范在本轮小微空间改造中占有重要内容,设施的完善让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更高。

在西城区玉桃园三区12号楼公共空间的入口处,北青报记者看到一组崭新的生活垃圾驿站立在那里,还配置了一个洗手池,“生活垃圾驿站的投入,将有助于社区环境的保持”,北草厂社区站长刘潇说。在西城区大乘巷,可回收垃圾驿站处,新设置的科普灯箱显得很是气派,墙面的斑驳与脏乱也被重新处理得干净整洁,垃圾分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而在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垃圾桶后面有一片开阔空间,可以让居民堆放大件垃圾,李耕介绍,这些空间原来都堆砌杂物,利用率较低。改造后,各类功能很齐全,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

充电、停车、晾晒等功能也“一个不落”,比如西城区大乘巷教师宿舍公共空间在自行车棚安装双层停车架、分设自行车停放区与电动车停放区,并增设电动车充电装置,东城区民安小区院内的栏杆上,可供居民晾晒衣物,让这个没有阳台的小区居民拍手称快。

“拆墙”调解让基层治理更融洽

大家的事情“好商量”

共享绿地乐陶陶

在采访中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西城区玉桃园三区12号楼的公共空间,原是一处典型废弃的“两不管,两不用”空间,这缘起于院内社区居民与银龄养老公寓之间的矛盾。因产权归属不同,社区居民觉得养老公寓占了他们的绿地,养老公寓又觉得自己拥有产权,在空地上架起了围墙和围栏,甚至居民往这里乱扔杂物。此次的小微空间改造,街道出面组织双方多次协商,原来封闭的围墙围栏被拆,增加了两个出入口,公寓老人、社区居民可以共用花园,甚至互相打起了招呼、聊起了家常。“谁还往里扔东西啊!这样子真好!”正健步走的李大爷乐哼哼地说。

除了邻里关系的好转,一些小区居民与物业公司之间紧张的关系也在本轮改造中缓和了。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玉桃园三区的北草厂社区在此次公共空间的改造中,街道社区特意将物业公司纳入进来,物业公司出钱出力,“因为是回迁房,前期物业公司服务收费很低。而居民们压根儿也不交物业费,物业公司也就不作为,双方关系就像‘斗鸡’一样”,北草厂社区站长齐潇说,改造完成后,居民的态度明显变了,“至少愿意坐下来谈需求了,也希望物业公司能进驻提供服务,将好环境保持下去。下一步,前期物业公司有望转正,与居民签订合同”。

提炼文化让基层治理更“有魂儿”

首钢元素“秀”进公园

眼里乡愁心中归宿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本次改造的很多项目都位于老旧小区,居民的共同回忆成为设计团队提炼社区文化的宝库,老工业遗存、老社区象征、老胡同记忆,都被一一挖掘出来,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也强化了大家的凝聚力。

走进石景山区老山街道老山东里北公园,入口处红色的“SHOU GANG”拼音字母非常醒目,整个公园空间以红色为主,以流动的曲线作为设计元素,结合首钢文化将六个不同空间的功能复合在一起。一张张首钢各个时期的老照片悬挂在竖着的钢管上,似乎在讲述着首钢的老故事。公园的“慢行步道”以首钢不同年代发生的大事件作为标记,一路走过去,首钢的“前世今生”渐渐浮现在眼前。

考虑到小区里居住的大多是首钢退休老职工,如何让首钢文化更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本轮改造中,设计团队“采访”了多位首钢老职工,将炼钢中有代表性的“出渣、造渣、熔池搅拌、脱磷、电炉低吹”等八个过程提炼出来,并对其进行联想和解读,用公园景观唤起老首钢人听觉、触觉、嗅觉、视觉等感官上的共鸣。老山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科长何伟告诉北青报记者,如今,首钢的记忆以公园景观的形式重现于居民的生活场景中,自从公园改造完成后,来遛弯的居民多了,邻里之间的共同话题也更丰富了。类似的老工业遗存元素,在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西街6号楼小区外西侧公共空间改造中也被还原,围墙、硬质地面及台阶等材料采用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构件厂”的地区文化得以重现,让老住户们找到了共同的乡愁回忆。

“因为牡丹花养护难度比较高,牡丹园社区内过去的牡丹花数量很少”,海淀区牡丹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彦玲说,“借助此次牡丹园北里1 号楼南侧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工程,特地在花园内栽植了125株牡丹,并把花园起名为‘牡丹园里寻牡丹’。今后每个春天,居民在小区里都能看到成片的牡丹花,让牡丹园社区名副其实,居民更有归属感”。据悉,今后牡丹园社区将依托百余株新栽植的牡丹花,开展更加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如开展牡丹摄影比赛、书画大赛,牡丹主题征文比赛等,用社区文化凝聚人心。

草园胡同、北新仓胡同、海运仓胡同……在东城区民安小区内的雕刻文化墙上,社区周边的胡同名字根据实际方位和胡同大小悉数在列,很多老住户从小在附近的胡同里长大,这座文化墙展示胡同历史记忆,串联起居民旧时光,居民们都说“找到老城区的感觉了”。

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蒋若静 解丽 刘婧 王斌 蒲长廷

北青快评

让微空间改造为基层治理提供新支撑

“一封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当年桐城六尺巷的“调解”又在今天的“微空间改造行动”中寻得了案例。西城玉桃园某社区,与相邻老年公寓因产权矛盾无法共享一块绿地,但是就在这次以“共建、共享、共担”为核心理念的改造行动计划中,这块绿地终于被建成了“融乐家园”,此名乃取“其乐融融的共同家园”之意。政府主导、智库引领、公众参与,读罢“微空间改造行动”中的这一案例,相信人们都会会心而笑。

“居民的事居民定,居民的事居民议,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在这里,“商量”通向“共享”,商量,成为一种基层治理汇集民意的路径。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近日的走访中,总结出了本市首批小微空间改造带动基层治理的四重因素:除了上述改造中的“有事好商量”之外,还包括:改造中提供的党群空间让基层治理有了“场景”的依托;改造中垃圾分类等公共设施的完善让基层治理有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改造中提炼的社区文化元素通过多种形式的呈现,让基层治理牵系乡愁,心有所归。

如今,北京城市发展已进入“减量提质”和“存量更新”的新阶段,这里的“提质”和“更新”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在基层落地,向基层转化。而基层治理万条线,唯有用“精细化”这根“银针”串接起来。此番“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参与”的小微公共空间改造行动,正是聚焦那些“边角地”“三角地”“畸零地”“荒弃地”,螺蛳壳里做道场,通过“微设计、小设施、绣花功”的精准细节改造为基层治理提供新的支撑。

小微空间,唯其“小”,才有了更多“聚焦”的可能性;唯其“微”,才更有了“贴近民生”的特点。所以必须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中,为我们绘出“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的蓝图。让我们期待,在今天首轮八个“样板项目”的带动下,北京的街区更新和空间改造会一个街区接着一个街区干下去,为首都基层治理体系的成熟与定型提供更加丰富的要素与内涵支撑。

文/青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