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汝波

少将军衔,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

【编者按】国际关系风云激荡,社会现实云诡波谲。为此,自本期始,我们将连续转载《国家智库》《中国智库》“于汝波先生《三十六计纵横谈》专栏”,以求有益于智库,有益于国人。

《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专著,为智库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十六计纵横谈

于汝波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姑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三十六计纵横谈

第1计:胜战计之瞒天过海

于汝波

【新闻对接】2010年6月6日央视《东方时空》报道:地处江苏盐城射阳县的盐城市生态染整工业集中区,把节能减排做成了表面文章,手法之奇令人瞠目:其一,在化工废水直接排入黄海的排污渠两旁,挖出两道清水渠,从海里抽水填充,掩人耳目;其二是在河岸边的地底铺设隐蔽管道,直接向大海排污。

2010年8月中旬以来,湖南“金浩茶油”被曝“苯并(a)芘”(致癌物)超标6倍。此事件有一次将食品安全管理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如今真相大白之下,殊不知却隐匿着“瞒天过海”的伎俩。记得网上传出金浩茶油含超标致癌物后,金浩公司马上在其官网上发表《郑重声明》,称这是“谣传”,严重损害了该公司的品牌形象,并承诺产品质量是可靠的。如今企业在“郑重声明”其产品“安全可靠”后的10天,又自己抽自己嘴巴,承认有9个批次产品不合格。被蒙在鼓里的消费者哪里知道,当地质监部门早在年初已“暗渡陈仓”,让企业悄悄地召回了一些问题茶油,却未在第一时间向消费者公布相关信息。尽管这样,还仍有大批量致癌茶油穿着知名品牌的外衣流窜各地市场。

以上只是“瞒天过海”之计现实运用之“冰上之一角”,且没有用到“正道”之上。此计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运用更是比比皆是。

原计文

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今译

在防备周密时,防备者就可能自恃无懈可击而产生懈怠情绪;人们对看惯了的现象,往往就不再对它产生怀疑。所以,隐秘的事情常常以公开的形式为掩护,而不与公开的形式绝然对立。这就是《易》中讲的太阳与太阴虽为两个极端却相反相成的道理。

解说:“瞒天过海”是运用物极必反原理进行“公开”的军事欺骗。

莫被“瞒天过海”给“瞒”“过”了

有人说,“瞒天过海”这个成语出自《永乐大典》收录的《薛仁贵征辽事略》。其中说,唐太宗东征高丽,到了海边,看到海水无边,担心大军难以渡过,就产生了退兵之意。随军东征的薛仁贵向总管张士贵献计,将唐太宗骗到一个四周挂有帷帐、布置富丽堂皇的“大房子”里饮酒。太宗正在饮用之际,忽然听到外面波涛雷动,桌上杯盏倾倒,心生疑问,令人拉开帷帐,才发现外面已是汪洋一片,自己乘坐的是一艘巨舰,正乘风波浪前进,就问是怎么回事儿。张士贵回答:“这是臣使的过海之计,陛下与30万大军正飘摇过海,现在已经到了大海东岸了。”所以,这里的“瞒天”就是“瞒”李世民这个“天子”;“过海”就是“过”到辽东去的那个“海”。“瞒天过海”这个成语是否从这里来的,还可做些考究;但《薛仁贵征东事略》是一本评书体小说,所记“瞒天过海”的内容却不是真的。读者读“瞒天过海”之计,可不要先被这种说法给“瞒”“过”了。

唐太宗征辽东是水、陆并进,他走的是陆路,而不是水路。陆路总指挥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率骑士6万;从海上进攻平壤的是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所率4万多人,500艘战船,而不是30万大军。另外,唐太宗征辽东是出于他自己的决策,好多人劝阻他都没成,他可不是受人欺骗和挟持才去打辽东的。再说,张亮所率水师从东莱(今山东莱州)入海,到卑沙城(在今辽宁旅顺东北)登陆,有数百里之遥,乘当时的船只(那时可没有现在的轮船)走这段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怎会唐太宗酒没喝完刚觉出摇晃就到了“大海东岸”?可见,人们切不可将《薛仁贵征辽事略》这本小说里的话信以为是真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并不是泛指一般的欺骗,而是特指根据“物极则反”的原理进行的一种“公开”的欺骗。一般人都懂得,“天”极难“瞒”,“海”最难“过”。但正因为难,人们一般都认为不能欺骗和通过,反而恰恰可“瞒”可“过”。这就叫“物极则反”。此计正文中说的“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正是讲的这一道理。

二 ▍“备周”有患,“常见”生弊

我们常说“有备无患”,“常见”才熟。照此说来,“备周”是对的呀,“常见”是好的呀,为什么反而因此会导致战争指导上的失误呢?这是有原因的。

大敌当前,谁都懂得应加强戒备,无备者必败。所以《孙子兵法•九变篇》中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吴子•料敌》中说:“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但这决不是说,“有备”就绝对的好。事有当备与不当备、多备与少备、此时备与彼时未必备之分,什么都备,什么时候都备,而且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要大备,谁有那么多精神和力量!所以,《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又说:“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可见,多备和常见未必就无患。其患之一就是“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

在中国历史上,用“瞒天过海”之计破敌的战例很多。我们选在战略层面应用和在战术层面应用的战例各一个,用来做进一步解说。

1、隋文帝灭陈。隋朝高颎(jiǒng,音炯)曾向隋文帝进献伐陈之策:利用大江南北收获季节上的差异,使陈朝的农作物有“产”无“收”。做法是,每当陈朝快要收割庄稼的时候,隋朝就少量征集一些兵马,同时大力宣传说,隋军要袭击陈朝了。这样,使陈朝国内忙于征兵御守,因而耽误农时。隋朝还经常派人过江去焚烧陈朝的仓库。这样,陈朝不出数年,财力就消耗尽了。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陈人习以为常,常见则不怪,必然麻痹松懈。隋再征集兵马,陈人就会不再相信隋军真正来攻打自己。在其犹豫不决时,隋军就可乘机渡江了。此计被隋文帝采纳。陈朝的统治者果然中计,在不当备时,他们把“备战”放在了第一位,政治上闹得人心惶惶,生产也没心思搞了。后来,该“备战”了,人们精神上反而松懈了,以为又是隋朝吓唬人,不必那么认真防备。同时,由于庄稼总得不到收获,再加上仓库老是被烧,国家也给折腾穷了。结果,陈朝一战而亡国。“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正是指的象陈朝这样的情况。这是隋文帝将“瞒天过海”原理用于战略指导取得成功的一个范例。

2、兀良哈台攻打押赤城。在战役战术上也有很多运用这一计谋取得成功的例子。公元1152年,元将兀良哈台跟随忽必烈征伐大理,大兵攻到押赤城(今云南昆明市)受阻。该城当时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元军屡攻不克。兀良哈台于是命令停止攻城,把所有鼓钲都集中起来,要他们不定时地擂鼓击钲。在中国古代,军队闻鼓声则进,听鸣钲而止。但元军每次在可劲儿地擂完鼓后却都回帐睡大觉去了。这样一连搞了七天。守城军开始一听到元军擂鼓,就举城动员,严密防守,长此以往,被搞得十分疲惫;后来看到元军并不攻城,戒备就逐渐松弛下来。兀良哈台于是命令他的儿子阿术乘夜间偷袭入城,里外夹击,大破疲惫不堪而又松懈麻痹的大理军。兀良哈台采取的也是“瞒天过海”之法。

“太阳,太阴”的哲学底蕴

《瞒天过海》之计末尾讲的“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是对“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现象的哲学总结和高度概括:隐秘的行为,往往以公开的形式为掩护,而不与公开的形式绝然对立。这就是《周易》中讲的太阳与太阴虽为两个极端却相反相成的道理。无数事实证明,世界上任何互相对立的事物或现象都是互相包容的,当它们发展到极点时,就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过度的戒备会导致松懈麻痹是如此;某种现象反复出现会使人视而不见是如此;极度公开往往是达成隐秘的最好手段也是如此。苏洵在《心术》中说:“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讲的即是这一道理。

为揭示此计的哲学底蕴,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1、罗斯福当动反静。美日中途岛之战前夕,美军侦破了日本海军的无线电报密钥,因此能准确破译日本海军的电报,从而掌握日本海军的活动情况。但美国的一家报纸却意外地将这一秘密以“独家新闻”报道了出去。情况是严重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得知这一情况后,竟然若无其事,下令不准官方任何人查问此事。日本方面可能因此没有注意到这张报纸;或注意到了,但看到美国官方没任何反映,也就没当回事儿,照样用原来的密钥,美国人依然侦收他们的情报。罗斯福当怪不怪,当动反静,达到了怪、动不能达到的“瞒天过海”的目的。这就是“太阳、太阴”互相转化的道理,或者说,叫“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如果罗斯福当时听到报告后,兴师动众地查问此事,闹得满城风雨,不管结果如何,日本人为安全考虑,是肯定会把密钥改掉的。美国人那样做就弄巧成拙了。

2、诸葛亮“实则实之”。《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中写了一段诸葛亮妙算华容道的故事,说的是诸葛亮料定曹操在赤壁之战败后必向南郡逃跑,通往南郡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是一条较平坦的大路,一条是地窄路险的华容道,后者较前者近50余里。诸葛亮针对曹操通晓兵法、性情多疑的特点,命令关羽在华容道旁埋伏,并在那里烧火生烟。曹操率残兵败将逃走到两叉路口,大家对走哪条道产生了不同意见。众将多认为,有烽烟处必有伏兵;曹操却认为,“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辟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在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结果恰好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采取的也是实而实之、“太阳,太阴”之法,使敌人误以“阳”为“阴”、以实为虚,从而成功地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三国演义》是小说,这些细节可能是作者虚构的。但它具有艺术的真实,其蕴含的哲理同样可以给人以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瞒天过海”在非军事领域常被应用

“瞒天过海”之术不但被广泛用之于军事领域,政治、经济、外交等非军事领域也可借鉴。比如,春秋时期,郑庄公为对付他的政敌、其弟弟公叔段,而采取了对之骄纵的政策,使之“多行不义”,以达到“自毙”的目的,即是在政治上运用物极则反的原理,最终将其击败。战国时,商鞅利用魏国国君骄傲自大的心理,在外交斗争上采取因其“自强而强之”的策略,说了许多恭维魏国的话,让他“先行王事”,然后再图齐、楚。魏国国君果然中计,于是,惹恼了齐国和楚国,齐人伐魏,杀其太子,歼灭了魏国10万大军,秦不费吹灰之力而取得了西河(今山西、陕西交界处南北流向之黄河)之地。《老子》中说的“太刚则折”;《六韬》中讲的“文伐”十二法;《太白阴经》中讲的“顺其心志而倾其社稷”等,都是运用的这一哲理。

经济学中有一个“劣币驱逐良币原则”,意思是说,在铸币流通时代,成色差的钱币会使成色好的钱币逐步退出流通领域,转为被人收藏,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成色差的钱币。这种现象在我国汉、唐等朝代都曾出现过。现代商品流通也有类似情况,越是名牌产品,越容易被人仿制、假冒,如果没有良性的竞争原则、定价机制和公正有力的法律手段,名牌产品就会受到严重挤压,甚至会被劣质产品所取代,使劣质产品得以“瞒天过海”,最后优、劣产品玉石俱焚,大家都同归于尽。这样的教训不是也时有所闻吗?

人们常用“灯下黑”来比喻越是领导机关眼皮底下越容易出问题,且难以发现,其原理亦在于物极则反。越被认为不会发生问题的地方,有时反而越容易发生问题;越被认为是安全的地方,有时反而可能最不安全。美国的五角大楼够“安全”了吧?但却偏偏在“9•11”事件中被恐怖分子用美国人自己的飞机撞掉了此楼的一角,死伤了很多人。《红楼梦》中讲:“大有大的难处。”苏东坡说:“高处不胜寒。”俗语称:“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些都包括着“太阳”、“太阴”互相转化的道理。

附:原书“按”及“按语今译”

【按】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昔孔融被围,太史慈将突围求救。乃带鞭弯弓,将两骑自从,各作一的持之。开门出,围内外观者并骇。慈竟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射之。射毕,还。明日复然,围下人或起或卧。如是者再,乃无复起者。慈遂严行蓐食,鞭马直突其围。比贼觉,则驰数里许矣。

【按语今译】实施阴谋密计,不能在不适当的时机偷偷进行。半夜里偷窃,在僻静的小胡同里杀人,那都是愚昧的行为,不是真正的谋士所作的事情。三国时,孔融在北海被敌人包围。太史慈在准备冲破包围去求救兵之前,先带着马鞭和弓箭,让两名骑兵各扛着一个靶子跟随在他后面,打开城门走了出来。包围圈内外看到的人都感到惊骇。太史慈却若无其事地牵着马来到城下的堑壕内,让士兵插好靶子,开始练习射箭。射完后就返回城里。第二天还是这样。围城的敌人以为他仍是练习射箭,有的站着,有的躺着,不再留意他。这样连续几天,他再出来时,敌人中竟没有人理会他了。于是太史慈就乘机在一天早上早早地吃了饭,做了急行的充分准备后,打开城门,突然催马加鞭,飞也似地冲了出去,在敌人惊慌失措之中穿过了包围圈。等到敌人明白过来时,他已经跑出去好几里地了。

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书籍(连载三十六计纵横谈第1计之瞒天过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