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晖 文/图
在我眼里,城市里那些尺度宜人、不大不小的街道可以被称为中街。它比大街小,比小街宽,如同中份的面条、中号的衣服、中等的身材。这里的“中”,与地理和方位无关,是规模和宽窄的概念,有恰到好处的意味在里面。
林荫中街,是成都城南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在我眼里它就是一条标准的中街。人们仿佛并不在意林荫中街和林荫街的区别,把它们统统都叫作林荫街。其实,连在一起的这两条街,的确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随你怎么称呼都行。而我,也是住了许久才发现林荫街和林荫中街居然不是一回事。不过,最让我不解的是,既然有林荫街和林荫中街,为什么没有林荫上街和林荫下街呢?
林荫中街片区街道示意图。
一
蝉噪林逾静的优美
比起城市主干道,如相邻的人民南路和红星路,林荫中街小巧、恬静、优美。没有长长的车流,没有焦急的喇叭声,没有刺鼻的汽车尾气,只偶尔有车轮碾压沥青路面发出的轻微的嗞嗞声,是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感觉,是真正意味的城市穿越,有些留念的诗意。街中间以及主辅道之间没有隔离带,视觉敞亮顺畅。行人自在地漫步街头,横穿街道只需走25步,不过20秒的时间。在大城市里,过街往往难度颇高,神经高度紧张、呼吸几近困难,考验你的经验、判断力、眼力、勇气,以及身体的灵活性,而林荫中街让你放松,你把它当成自己的街道,如同在自家院子里散步。现代城市道路,除了考虑车辆的通行,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怀。城市与街道的存在价值,其实最重要的是让人舒服,一切都应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人对城市的臣服与退让。
但林荫中街也绝不是一条小街。双向四车道,过往的公交车有好几路,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不是小家碧玉的缩手缩脚,或者局促不安的尴尬样儿,它很从容、很舒坦,井井有条,是秀外慧中、举重若轻的大家闺秀,是见过世面的样子。
这是条漂亮的中街。
夏天,高大的黄桷树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能够遮挡夏日大部分的阳光。往西到林荫街,北侧是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华西坝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群保存完好,钟楼下的荷花池是成都最具浪漫色彩与怀旧意味的景点之一。这些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正的好东西,是这城市传承下来数量不多的人文建筑精华。一群老人在池塘边追逐翠鸟,“长枪短炮”,风雨无阻,如同是电影《兵临城下》中身经百战的狙击手。夏日一塘荷花盛开,秋光中银杏树金黄如油画。
林荫中街
二
“快闪”的集体表演
这是条方便的中街。
在这里,几乎可以搞定你生活的全部。清晨,如果来不及做早餐,我会冲到楼下的连锁包子店,买一块五角钱一个的包子,作为“肉食动物”,我最喜欢鲜肉和酱肉馅的,外加一杯豆浆。周末买菜,我会步行两分钟,去街边一家无名小菜店。不到50平方米的面积,容纳应有尽有的品种,蔬菜、鱼肉、调料、干果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店里采用电子收银系统,计量和计价快捷准确。我是永远搞不清、记不住这些东西的价格,最简单的办法是每次索要一张收银条,回家老婆若问采购情况,直接递交收银条。
这里有名气最大的中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附近有全省最大的电脑城、最好的公立医院。坐公交车,有21路、28路、237路;赶地铁,有1号线和3号线;步行,从我住的地方算起,大概2分钟到红星路、3分钟到一环路、5分钟上人民南路。
这是条繁忙的中街。
清晨,天刚亮,街头身穿白蓝校服的孩子匆匆忙忙,这是赶往学校参加早自习的七中学生,准确地讲,是成都七中林荫校区的学生。
七点半刚过,街道立刻安静下来,伴随咣当一声校门关闭,学生们的身影瞬间消失在街头。要等到中午放学,你才会看到走出校门的学生,再过一刻钟的时间,街道又安静下来。晚上九点后,靠近校门的街道两边陆续停满车辆,这是从四面八方赶来接孩子的家长。这是一天之中街道最繁忙最热闹的时刻。原来车辆是首尾相连,平行于街道停放,到后来几年,不约而同,车子都与路沿石成45度角摆放,这样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停更多的车,二是往左往右开出去都十分方便。九点四十分后,街道又恢复平日的从容与安静,路灯的暖光将婆娑树影印在刚才还停满车的路面上,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这里的学生和家长都争分夺秒,仿佛是城市一种叫“快闪”的行为艺术和集体表演,无人指挥,每天的演出却都如此漂亮。
这是条温馨的中街。
街中段,有一家川菜馆,菜品可口,价格公道,生意自然火爆。日常管事的是一位高大和善的中年男子,来自重庆,在成都打拼多年。因为他过去在一家大型国有煤矿当过团委书记,而我也做过团委工作,故对他有特别的好感。
当初,搬来林荫中街仅仅为了儿子上学每天节约在路上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后来一家人都很喜欢这临时的家。隔壁的刘大姐,性格豪爽,爱帮忙。楼上楼下有许多像我们一样为了孩子读书暂住这里的家庭,大家见面点头微笑,时常聊聊学校和孩子的情况。
这是一条“80”后街道
三
老七中的怀旧
这是条充满希望的中街。
儿子来这里读高中,也让我对成都七中多了些了解。除了教学质量高、学生成绩好,学校还有许多地方让我喜欢:宽松的氛围、有趣的老师、充满个性的同学、眼花缭乱的学生社团。儿子的梦想与希望在这里开始,学习成绩一点点进步,课外活动应接不暇,机器人、合唱团、创客社团、太极拳、吉他演奏让他的中学生活充满快乐。来这里就读缘于儿子的执意坚持,而人生未来也在这百年名校里悄悄谋划。希望,如同从街东头升起的旭日,阳光穿过黄桷树舞动的树梢,让人眼睛明晃晃,脸上的皮肤有种幸福的刺痒。心中充满许多,嘴里却一句不说,心情如渔夫腰间装满鲜鱼的竹编鱼篓,里面活蹦乱跳,却一个也跑不掉,这就是藏在心里的希望。
林荫中街,建成时间不久,算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一条“80后”的街道。1954年成都七中从青龙街迁到这里时,还没有成型的马路,都是些田间小道,校门也不是现在的方位。成都七中老教师张思文回忆:“走过新南门大桥不远便踏上了一米多宽的乡间小路,向南一公里左右,便看见一条由西向东流的小溪,溪上有石板桥。校门向东开,校门两旁有莲藕和两行香樟树。”2002年,校门改在林荫中街1号,现在七中老师宿舍区的门牌号是四维村6号,是过去的老门牌。记得小时候来七中玩,校门外都还是农田、水沟和村庄,哪有现在这么宽的街道、这么高的楼房啊。
在华西坝的荷塘边,我遇见80岁的姜师傅,北京人,四十年前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成都。老人住在这一带,对林荫街赞不绝口:“在咱北京也难找这样的街道、这样的环境啊。这地方性价比高,好多人不懂。”
无论是城市催生了街道,还是街道孕育了城市,街道是一座城市最真实的记忆、最生动的写照、最贴心的诉说。如果,你居住的地方有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医院、最棒的交通,街道不大不小、不宽不窄,漂亮、方便、整洁,充满快乐和希望,算不算是这城市最理想最完美最宜居的街道呢?
2017年9月,儿子由成都七中林荫校区考入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3月,全家搬离林荫中街四维村6号墨池家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