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1)

国庆档献礼电影三部曲

之一的《我和我的祖国》已经上映

整部影片由7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和《护航》。每一个小故事记录的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而每一段历史背后又都隐藏着千千万万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2)

《相遇》主要讲述了张译饰演的科研人员和任素汐饰演的女知识分子终生爱而不得,为了国家的科研工作,他们只在人海中匆匆一见之后,便成了一生的告别。

或许你不知道的是,这段等待一生的爱情取材于邓稼先和夫人许鹿希真实的爱情故事,他们一个把生命献给国家,一个28年痴情等待,共同演绎了一段人间少有的高浓度的至爱。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3)

如果你知晓

他们可歌可泣的一生

或许你就懂了

“奉献”两个字背后所代表的伟大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4)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5)

拿到学位第九天

“娃娃博士”归国

1924年6月25日

邓稼先诞生在安徽怀宁“铁砚山房”

邓稼先是邓家第五代、“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邓以蛰的第三个孩子。“铁砚山房”是怀宁邓家祖宅,是清朝乾隆年间怀宁邓家被称为“四体书皆国朝第一”的邓石如留下的基业。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6)

邓以蛰与当时的宗白华并称“南宗北邓”

禾之秀实,而在野曰“稼”。

“稼先”二字微言大义,虽然出生在书香世家,但邓稼先从来没有与劳动人民的心理产生隔阂,这似乎也是一种预示,“家在四灵山水间”,大自然的赐予,山水的灵气,启迪了他的心智,揉进他的性格。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7)

少儿邓稼先右一

童年泡在大自然里的孩子,心性是洒脱、奔放、英勇的,《四书》《五经》喂养长大,待人做事是诚恳、善良、温存的。

12岁的邓稼先

插班考上北平崇德中学

随之13岁那年

“卢沟桥事件”爆发

当时还是初中生的邓稼先,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国难家仇”。每次在街上看到耀武扬威的日本兵,他的心里都不是滋味。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8)

邓稼先童年照

1940年5月,邓稼先随姐姐经上海、香港和越南,抵达了昆明。随后考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师从王竹溪(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开拓者)、郑华(著名光谱学家)等著名物理学家。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9)

邓稼先毕业时,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经人推荐,他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助教。22岁的年纪当上北大助教,可谓前程似锦。但他却表示:去美国留学,更先进的科学在那里,要去那里学。

“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1948年,在好友杨振宁的建议下,邓稼先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留学。这是一所学费相对便宜,但学术能力很强的学校。邓稼先省吃俭用,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学业上,只用了23个月,就以本科学历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

此时的邓稼先才26岁

被称为“娃娃博士”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10)

邓稼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时的照片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大洋彼岸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和当时诸多在美国留学的学子一样,邓稼先立刻开始准备回国事宜。

1950年8月28日

他回到祖国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11)

1950年9月

从美国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的中国留学生

合影于甲板上邓稼先(末排右二)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12)

放个“大炮仗”

搞定“争气弹”

回国之后

邓稼先收获了事业

也收获了爱情

1952年,28岁的邓稼先晋升为中科院的副研究员。一年之后,他和自己恋爱多年的女友许鹿希结婚——这个许鹿希,就是“许教授”许德珩的长女。

下班后,邓稼先经常会和许鹿希一起去戏院听京戏,或一起去看芭蕾。每到周末,小夫妻俩会去颐和园观湖,去万寿山徒步。

那可能是邓稼先

一生中最开心的一段日子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13)

邓稼先与许鹿希

1958年,钱三强找到了邓稼先,和他说了一句话:“国家准备要搞一个大炮仗。”

那天晚上

邓稼先回家后,

对许鹿希说:“我的工作要有调动。”

许鹿希问:“调到哪去?”

邓稼先回答:“这不能说。”

许鹿希又问:“那做什么工作?”

邓稼先回答“这也不能说。”

许鹿希说:“那你给我一个信箱号码,我和你通信。”

邓稼先回答:“这也不行,家里就托付给你了!”

家国情怀

有国也有家

那天晚上

夫妻两人各自彻夜无眠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14)

邓稼先、许鹿希和自己的两个孩子

邓稼先新岗位

新筹建的中国核武器

研究所理论部主任

成立这个研究所的最核心任务,就是尽快造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最初,中国人依靠的是苏联老大哥。但是,苏联专家其实在核武器方面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不少苏联专家给出的数值都是随口一说,一经验证是错的。

1959年6月

中苏矛盾加剧

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撤走了233名核工业系统的苏联专家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15)

邓稼先和钱学森

对此,中国表示:

八年之内,一定要试爆成功第一颗原子弹

大家甚至拟定了将来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596”——那是苏联撤走专家的时间。

这自信背后,是邓稼先牵头的原子弹理论研究的突破:他经过苦苦思索和无数次实验计算,终于决定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作为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

事后证明

这三个主攻方向完全正确

有人甚至称邓稼先是率先

“扼住了原子弹的咽喉”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16)

邓稼先在工作中

这是邓稼先和各路团队(包括被邓稼先尊称为“三大菩萨”的郭永怀、王淦昌和彭桓武三位顶尖物理学家加入)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投入换来的。

一没经验

二没图纸

他们依靠当时的电动手摇计算器和一台苏制计算机,再辅以计算尺、算盘以及纸和笔,日以继夜地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演算后所取得的成绩。算累了,倒地就睡;睡醒了,吃点干粮喝口水再继续干。当时草稿纸和计算机打孔纸填满了好几个仓库。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17)

左边三人从左至右:

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右边中间是邓稼先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邓稼先还强调试验的基本原则是亲临第一线。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谈工作的人

每人泡一杯白开水

滴两滴酱油

然后磕几颗瓜子

就着“酱油汤”聊工作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18)

在戈壁滩上奋斗的中国科研人员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邓稼先的团队通过“九次运算”,彻底推翻了苏联专家提出的数值,为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称完成这个复杂而艰难的运算是“数学上的奇迹”。

1962年9月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

1963年,邓稼先和一大批中国科学家一起奔赴青海金银滩——这个地方随即从中国的地图上神秘消失了。

在3000多米的戈壁滩上,馒头一捏就是死疙瘩,米饭像沙子一样根本煮不熟,荒无人烟,连一棵树都种不活。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邓稼先和千千万万名同事一起,日以继夜,忘乎生死地工作着。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19)

在戈壁滩上奋斗的中国科研人员

所有的努力

都在1964年

10月16日收到了回报

这一天的下午3点

戈壁滩上升起了一朵蘑菇云

中国成功试爆了自己第一颗原子弹

从无到有中国人只花了五年的时间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20)

就在举国一片欢腾的时候,邓稼先却悄悄坐专机赶到了医院——他的母亲已经被下了病危通知书。

邓稼先跪在病床前,拉着母亲的手痛哭失声。已经无法说话的母亲,轻轻捏了一下邓稼先的手。

但邓稼先还远没有到休息的时候

原子弹试爆成功后

邓稼先又加入氢弹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21)

左起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

当时,全中国只有两台每秒运算可以达到5万次的计算机,一台在中科院,一台在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

邓稼先留守北京,派于敏坐镇上海。随后于敏在上海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热核燃料自持燃烧的关键,一举解决了氢弹原理的重要问题。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22)

邓稼先和于敏(右)在一起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23)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24)

左为邓稼先

照片里这次实验

为邓稼先的不幸早逝埋下了伏笔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首要的任务是要在茫茫的厂区当中,找到这一枚核弹头。指挥部立即派出防化兵,到预定的着陆地点去寻找,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他们来回奔跑,却始终没有发现核弹的痕迹。

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

他乘坐一辆吉普车向戈壁深处驶去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25)

到了核弹疑似掉落地区的边缘。邓稼先意识到,这里对于任何一个人身体健康都有巨大的危害性,他坚决地阻拦了副部长和司机与他同行。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邓稼先说谁也别去

我进去!

你们去了也找不到

我做的我知道

他弯着腰,双脚踏在滚烫的沙路上,踽踽独行的身影朝着大漠行进。终于找到了那一枚当时已经摔碎的核弹,亲手捡起核弹的弹片进行检查。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26)

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和邓稼先

他当时已经是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是领导,完全可以不用去,但他不仅去了,还直接进入弹坑,把那颗已经破裂的氢弹捧在了手里,仔细研究了原因,直到最终确认是因为降落伞包设计发生了问题,设计并没有出错。

学医的许鹿希知道后,立刻让邓稼先做了一次全身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邓稼先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1985年

邓稼先被“勒令”送进医院

再也没有出来过

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在住院后的近一年时间里

邓稼先后做了三次大手术

给他止痛用的杜冷丁

从一开始的一天一支

后来发展到要一小时一支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27)

守在邓稼先病床前的许鹿希

1985年的国庆节

邓稼先提出想去看一看天安门

在得到批准之后邓稼先如愿成行

1986年4月,邓稼先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但他还是和于敏一起合作完成了对中国核武器工程将来规划的《建议书》。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28)

在《建议书》上交之后,“邓稼先”这个隐姓埋名28年的名字,也终于开始解密。世人通过媒体的报道,终于知道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背后,有过这样的一个人。

1986年6月,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签署任命,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同月,邓稼先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是在病床前得到这份奖状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29)

邓稼先接受劳动奖章

一个多月后的7月29日,邓稼先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三句话。

第一句是对妻子说的:

“苦了你了。”

第二句是对自己说的:

“永不后悔,死而无憾。”

第三句,是对后人对嘱托: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30)

1986年6月,杨振宁探望病重的邓稼先

邓稼先去世时

只有62岁

“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两弹元勋,照亮世界历史天空。”邓稼先作为老一辈核武器研发工作者的典范和楷模,他身上体现出的赤诚的爱国情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淡薄名利的无私奉献和勇于创造的事业追求,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禁为之动容。

张爱萍将军的悼词这样写到: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31)

1996年7月29日

中国政府进行了第45次

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

随后中国郑重向全世界宣布:

“自此之后,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这一天

正是邓稼先逝世的十周年忌日

邓稼先曾写过一首词

里面有这样几句话: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国士,当如是!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32)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33)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34)

2019年10月5日星期六

农历九月初七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35)

1991年10月5日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36)

托瓦兹发布首个Linux内核

1991年10月5日,芬兰电脑程序员托瓦兹开发的Linux内核首个公开版本0.02版发布。

1582年10月5日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37)

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制定现今通用的公历

教宗额我略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1502年1月7日-1585年4月10日),在公元1582年改革历法,形成今日的公历。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38)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39)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40)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致敬科技追梦人(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