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1)

齐国,战国时代七雄之一,与秦、楚、赵、魏、韩、燕并列。齐国的开国君主本为姜太公,奈何后代子孙不肖,国力日衰,内乱不休,最终为田氏大臣取而代之,从此属于姜姓的齐国彻底湮没了,田氏齐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史称“田齐”。

1.田齐初立

田氏家族,经过田乞、田常以及数代人的努力奋斗,终于在齐康公(姜齐最后一任国君)十九年,正式成为了诸侯,完成了家族的百年使命,其家主田和被周天子册封为齐侯,史称“太公”。

太公在位两年,其子田剡即位,史称“齐废公”。

根据《史记》记载,太公在位两年,传位给其子田午。然而,根据《竹书纪年》中记载,太公并未正式传位给田午,而是传给了长子田剡。田剡在位了一段时间,后田午起而灭之,不但将田剡赶下台并将其杀死,同时杀了田剡的儿子田喜,以绝后患。田午随后踏着亲人的血,登上了君位,史称“田齐桓公”。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2)

战国七雄势力分布图

令桓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这场夺嫡让一个新立不久的诸侯,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窘境当中。田剡虽灭,国中依旧不宁,部分势力欲趁其立足未稳之际,给予桓公以重创,以为田剡复仇。而齐国周边的国家,如燕国、魏国、赵国、韩国,皆纷纷趁机掠夺齐国的土地。后经桓公奋力抵抗,才终于稳住了局面,但齐国依旧陷入一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当中。

桓公对此痛心疾首,一个国家若时常有外患滋扰,则无法实现内治变革,更无法积蓄实力建立霸业。然而,这时上天给了齐国一个绝佳的机会。桓公五年,秦、魏两国进攻韩国,韩国不得已向齐国求救。

关于“救不救”的问题,随即成为了桓公及其大臣们争议的话题。如果不救韩国,那么韩国极有可能被魏国攻下,成为魏国版图的一部分或是附属国,从长远来看,这对齐国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救韩,于齐国来说并无实质性的好处,齐国与韩国之间也不可能因此缔结永世之盟,而且齐国又会平白搭上兵力与人力,似乎无论是救,还是不救,对齐国来说,皆有百害而无一利。此时,齐国大臣田思臣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主张,假意告诉韩国,齐国会派出援兵救韩,让韩国上下有死战决心,与秦、魏两国形成颉颃之势,这样自会引得楚、赵两国加入到援韩大军之中,而齐国则趁乱直取燕国桑丘。

从当时的各国格局来看,赵国与魏国、韩国同出一脉,相互之间既有昔日的情谊在,又有各国之间的攻伐权谋,赵国自不肯坐视魏国吞并韩国,进而强大,但如果韩国势弱,未战而降,则赵国出兵无用,且会公然得罪魏国,所以赵国在看韩国以及其他国的反应。这时齐国率先抛出了一个答应救援的信号,而后韩国奋力抵抗,赵国的天平则偏向了韩国一边,借助援韩一事,遏制魏国的扩张。

楚国的心思与赵国相近,也是在看各国的反应,他同时不希望魏国强大。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之间,曾有宿怨,当时晋国强大,遏制了楚国进军中原之路,同样的事情,楚国不希望再在魏国上演。

因此,齐国的这一举动,将各大强国搅了进来,使其无暇东顾,于是趁机发兵攻打燕国的桑丘,以此震慑各国,重新确立了齐国的位置。

齐国拿下桑丘之后,各国也因陷落在攻韩、援韩之战中,无力再向新胜的齐国进军,齐国随之结束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3)

稷下学宫辩论盛况

人才始终是国家兴盛之根本。但凡有为之君,皆对人才珍而视之。桓公稳定了齐国局势之后,就着手兴建学宫,因学宫建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故而称为“稷下学宫”。在史学界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学宫为齐威王(桓公之子)所建,其实是桓公初建,齐威王、齐宣王将之带向了兴盛。

稷下学宫的宗旨是,广招天下有识之士,以大夫俸禄养士,因此各派名士趋之若鹜。许多名士进入学宫之后,畅所欲言,申明自身所学,互相争辩,传播主张。正是学宫的兴办,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华夏文明留下了极为璀璨的篇章。

随着学宫的名声传遍天下,齐国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终于在诸侯之间站稳了脚跟。但桓公虽敬贤养士,却并不任用名士参与齐国政务,因此齐国并未迅速崛起称霸。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4)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听过。此文出自《韩非子》,讲的是神医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故事,蔡桓公讳疾忌医,不相信自己有病,最终让自己死于病痛之中。然而,该篇文章中的“蔡桓公”并非是蔡国的君主,而是齐桓公田午。根据《史记》记载,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桓公对自己的身体,如同他对待自己的国家一般。明知自身有疾,却掩耳盗铃,只敬医者而不听其言;明知国家有政务弊端,却只养士挣名声,而不大胆启用名士。桓公也因自身的文过饰非,在桓公六年时,撒手人寰,将君位传给其子因齐,史称“齐威王”。

2.齐国称王

威王从桓公的手中接过江山时,恰巧原先姜姓的齐康公去世,于是顺势瓜分了剩余的土地,灭绝了姜姓的祭祀,终于完成了田氏代齐的最后一步。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5)

(随着《竹书纪年》的发掘,不难发现其中关于齐威王部分的记载,明显有别于司马迁的《史记》,从可信程度来说,《竹书纪年》相对更为可信,因此齐威王在位三十六年中发生的事情,按照《竹书纪年》年份记载逐一呈现,而事件方面则会适当参考《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

骤登高位的威王,忽然间有些迷失了,面对偌大的一个国家,面对先君留下的基业,他不知所措了,于是他将朝政交给卿大夫打理,而自己终日沉溺于酒色之中,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过了大约不到一年的时间,直到赵、魏、韩三国联手打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威王元年,三国联军攻下了齐国的灵丘。灵丘失守,使这个浪荡公子终于觉醒了,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再这样沉溺下去,齐国恐怕都会成为三晋的口中肉,到了那时他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想到此,威王迅速地和过去的自己做了道别,走出了往日的逸乐,踏上了一条图霸之路。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6)

邹忌本为琴师,因琴技卓著而被威王请到了宫中居住。威王的雄心壮志与洗心革面,让这位琴师看到了时机。于是,他借助与威王探讨弹琴之道,迂回地向威王进谏他的治国主张:治国如弹琴,需上下和谐,才能演奏出强国之音。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邹忌是对这两句话最好的解读。长期在琴道中浸淫,令他从弹琴之道领悟出治国为政的大道;长期出入于宫廷之中,游走于权贵之间,更令他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左右逢源的本领。

正是他这种出色的辞令技巧,令威王十分受用,威王当即接受了他的主张,并任命他为丞相。

然而,邹忌并没有志得意满,他知道这只是刚刚开始。他只不过一名琴师,在齐国中没有根基可言,骤然间得到丞相之位,必然万众瞩目,稍有差池,则很快就会被权贵们打压下去,到时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事实上与邹忌所想到的大体不差,只不过率先发难的不是权贵,而是稷下学宫中的名士。淳于髡向来以博学多才著称,擅长辩论与隐语。淳于髡受学宫名士相邀,以隐语向邹忌问难。令淳于髡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隐语不但让邹忌识破听懂,而且将其变为了后来威王时期的国策。

邹忌从他的隐语中,归纳了3个要点,并形成了后面齐国的国策:

1.大政需依附民众,当广开言路,鼓励臣民进谏;

2.谨慎遴选人才,亲君子远小人;

3.制定律法,监督惩处作奸犯科的官员。

正是这三条国策的贯彻与实施,不到一年的时间,使得齐国国力蒸蒸日上,邹忌也因此被封为成侯,并得到了封地下邳。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7)

灵丘被夺,始终是威王心中的一根刺,但以当时的齐国国力来说,却无法对抗三晋联军。然而,一个良机出现在齐国朝堂。

威王三年,赵国攻伐魏国的盟国——卫国,这一举动引起了魏国的不满。从当时的魏国情势来说,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魏国终于登上了霸主之位。赵国此举无疑是对魏国霸主地位的挑衅,因此魏国为维护霸主权威,同年发兵邯郸,讨伐赵国。

第二年,赵国向楚国、齐国求救,以解邯郸之围。面对赵国的请求,威王当即召集亲信大臣,商讨救赵一事。邹忌一开始是持反对意见的,而段干朋则认为应当救援,但救援方式不是直接去救,而是希望通过此次救援,同时削弱魏国、赵国的势力。

段干朋的建议是分兵两路,一路进攻魏国襄陵,令其疲惫,另一路援助赵国。

进攻襄陵这一路,则是由齐军、宋国景敌率领的军队以及卫国公孙仓率领的军队组合而成;援助赵国这一路,则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

刚才说过,邹忌对“援赵”这件事是持反对意见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与田忌不和,他担心若让田忌带兵,万一获胜,会威胁到自身的地位,但谋士公孙阅却建议他,不如同意援赵。此事若成,邹忌有定策之功,此事若败,田忌则会因战败获罪,邹忌进而除掉政敌。邹忌认为有理,于是也改变主意,支持援赵。

计策已定,人员已选,随着威王的一声令下,两路大军火速行进。

襄陵这一路本为疲敝魏军之用,虽有牵制之功,但却不能决定胜局。

真正决定最终胜局的是田忌、孙膑所带领的这一路。当齐军来到齐魏边境的时候,赵国的邯郸城已被攻破,而且魏军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卫国。

如果此时齐军与魏军正面交战,不但胜负难料,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折损齐国军力。于是孙膑当即建议田忌停止进攻,改道进攻魏国的国都大梁,以此解救赵国之围。

这是一个大的方针,但实施起来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此刻带领魏军正是上将军庞涓,鬼谷子的高徒,孙膑的师兄。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8)

庞涓与孙膑本为师兄弟,同是要好的朋友,两人在军事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然而,庞涓气量狭小,天生自卑,嫉妒作为孙武后人的孙膑,于是用计将其骗到了魏国,并卸下了孙膑的膝盖骨,欲杀之而后快。面对好友的残忍与无情,孙膑暗暗发誓要在将来的战场上,打败庞涓。为了活下来,孙膑开始装疯卖傻,让庞涓掉以轻心,最后在友人的帮助下,逃到了齐国,并成为了齐国的军师。

这一次战场相逢,孙膑决定兑现昔日的誓言:以齐国之兵战胜庞涓带领的魏国之兵。对于这个师兄兼仇人,孙膑知之甚深,他准备利用庞涓骄傲而自卑的性格,打赢这场仗。

为了激怒庞涓,孙膑祭出了三枚“烟雾弹”。

第一枚烟雾弹:他建议田忌改道南下,进攻魏国的平陵,给出的原因是为了断绝魏军进军的粮道。此消息一出,必然引起了庞涓的警觉,吸引了一部分魏军主力驰援平陵。平陵于魏国而言,是国都大梁东面防护之地,战略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是有失,魏国的东面防线将彻底沦丧,极有可能动摇国本,所以庞涓必须分兵去救。然而,快到平陵时,田忌却没有利用自身的军队,而是命令临淄、高唐两地的都大夫进攻平陵。两地本就是仓促出兵,加上驰援而来的魏军,与平陵本身兵多将广,此战必然兵败。兵败正是孙膑的目的,就是让庞涓感觉领兵者是一个庸才,进而掉以轻心。

第二枚烟雾弹:在平陵交战之时,田忌则派兵进攻了国都大梁。因伐赵之战的缘故,大梁本就空虚,面对浩荡而来的齐军自然无法抗衡,且魏国君主、权贵公卿皆在国都,庞涓必须回师解救大梁之危。这样一来,邯郸之围自然有所缓解,而对于庞涓来说,则是一场劳而无功的征战,必然恼怒。此外,他先前嘲笑齐国领兵是庸才,而现在才知对方的意图,很显然曾经骂别人的话,变成扇自己的耳光,焉能不恼?!

第三枚烟雾弹:孙膑利用“击其暮归”的计谋,让田忌率领小股士兵攻击急于回都的庞涓,而自己率大军前往桂陵设伏。这种落井下石式的滋扰,自然让庞涓怒火中烧,欲灭之而后快,而田忌诈败,更给了庞涓宣泄的理由。庞涓一方面以丢弃辎重的方式加快行军速度,一方面追杀田忌进入桂陵地界,以泄心头之恨。

三枚烟雾弹投下,大网已经织成,只等鱼儿自投罗网。当孙膑看到庞涓大军进入事先设好伏杀地点后,当即下令,一举将庞涓擒拿。

然而,此时魏国君主动用了韩国兵力,在襄陵包围了另一路齐、宋、卫三国联军,使得整个战局进入了僵持阶段。

面对如此情况,威王于是请楚国的景舍从中调停,各国休战。转年,魏国与赵国重新结盟,而占领邯郸的兵力也撤了出来,齐国则释放庞涓,以示休战之诚。

此战对于齐国来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获胜,魏国军队主力尚在,齐国依然要承认魏国的霸主地位,但孙膑谋划的桂陵之战,却是打压了魏国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并给天下诸侯传达出一个信号,魏国并非不可战胜,齐国极有可能取而代之。

桂陵之战的胜利,让威王有些忘乎所以。原先的那根刺也随之烟消云散,威王自认可以打败魏国一次,就可打败魏国两次、三次,于是他趁着胜利的喜悦,再次开始放纵自己,不理政事。

然而就在他放纵自己的三年间,鲁国、魏国、韩国、赵国先后对齐国进行攻伐,夺取城池。

齐国城池相继失守,令卿大夫们有些坐不住了,纷纷劝谏威王勤于政事,告别荒淫。此时名士淳于髡知道直言劝谏未必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再次用隐语对威王劝谏。威王猜出其用意,并决定再次发力,与魏国争霸。

为了与魏国争霸,一雪城池被夺之耻,威王做出两件“惊人”之举。

第一件:威王九年,威王奖赏了即墨大夫,烹杀了阿城大夫以及吹捧过他的人,以此表明自己整顿吏治的决心。即墨大夫素来勤勤恳恳,用心执政,但却在朝中遭人诬陷,威王在一番查访后得知真相,并给予了奖励。阿城大夫却是相反,他执政荒疏,致使城中多荒地,百姓怨声载道,但在朝中却有很多人为之说好话,威王查清之后,随即下令一律烹杀。威王在一赏一杀之间,肃清了朝堂隐患,整个齐国官场的风气瞬间扭转,国力随之提升。

第二件:同一年,威王率领各国诸侯,觐见周天子。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自平王东迁以来,诸侯国君已有对天子心存不敬之意,到了战国时代,道德沦丧,纲纪全无,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已很难想起身处洛阳的天子了。威王打破常规,不但令天下耳目一新,而且在各大诸侯面前树立了一个贤君的形象。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9)

这两件事做好之后,威王除了坚持之外,就是等待新的良机降临。

威王十六年,魏国再次发起攻伐,攻打韩国,以此找回当日在桂陵之战中丢失的面子,维护魏国的霸主地位。

韩国因不敌魏国,于是向齐国求救。之前是赵国,现在是韩国,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威王决定故技重施,表面答应韩国救援,让其有死战的决心,待到韩魏双方疲乏之时,再给予魏国致命一击,彻底将魏国从霸主地位上赶下去。

随后,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统帅齐军,救韩攻魏。

桂陵之战中,孙膑所用的是“围魏救赵”的计谋,这一次孙膑依然派兵佯装攻打魏国国都大梁,庞涓只得放弃攻韩,随后在魏主的要求下,转而攻向了齐军。

面对突如其来的战场变化,孙膑决心和仇人兼师兄的庞涓,再战一次。这一次孙膑动了杀心!

对于魏军与庞涓,孙膑可谓了若指掌。魏军以吴起所创的魏武卒方阵而闻名天下,称霸中原。此方阵之威力,在于披坚执锐,善打硬仗,缺点在于机动性不强,不适合山地作战,而适合平原对战。然而对于这种缺陷,魏军上下是不承认的,甚至是嗤之以鼻的,自认勇武过人,傲视诸侯。庞涓身为鬼谷子高徒,则对魏军的缺陷是有清晰感知的,因此他亲自训练了骑兵,以求弥补魏军的不足。

孙膑利用魏军自诩勇武,傲视天下的缺陷,多次让田忌诈败逃窜,以骄其心,并且利用减灶的方式,造成齐军大批逃亡的假象,使得魏军更加轻视齐军。然而,孙膑也知此计未必瞒得过庞涓,但他之所以能将庞涓引入马陵,是因为他深知庞涓的性格。

庞涓自卑且自负,对于孙膑颇为忌惮,但对于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骑兵却又信心满满。老同门在以计谋向他下了挑战书,他又怎能不应战呢?所以他丢下了辎重与行动缓慢的步兵,以精骑进入了马陵。他相信以精骑的速度,即便遇到伏击,也可呼啸而过,并顺势将残废的孙膑杀死。

只是庞涓没有想到的是,马陵一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山谷,却内险丛生,骑兵进入,反倒发挥不出原有的实力,此时孙膑率领一万伏兵,射杀庞涓于树下。庞涓战死,孙膑趁机率军与田忌汇合,剿灭了魏军,并俘虏了魏国上将军太子申。

马陵之战后,魏国损兵折将,彻底走下了霸主神坛,并丧失了独霸中原的可能。齐国却因此从中获利,称霸东方。

马陵之战后,齐国这辆高速行驶的马车,终于走上了康庄大道。

威王二十三年,威王与魏惠王在徐州会盟。此次会盟,主要是魏国主动做了一个谦卑的姿态,主动与齐国和好,并尊其为王。威王对于魏国这种“捧杀”伎俩,自然清楚不过,但也不想因此放弃称王的机会,于是威王在同意称王的同时,并让魏国也称王,以免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最后,两国达成协定,同时称王。

原本诸侯之中,只有楚国称王,但从这一年开始,诸侯之中又多了两王。不但如此,两人称王正是开创了诸侯因实力而称王的先河,随后有实力的各国诸侯纷纷效仿之。

马陵之战后,田忌声威大震,自然引起了死对头邹忌的不满。曾经历生死磨难的孙膑对这一切自然洞若观火,于是在马陵之战结束后,他就提醒田忌不要将军队交出去,以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但是田忌没有听从。

一切如孙膑所料,威王三十五年,邹忌在谋士公孙阅建议下,使人以田忌之名在闹市中占卜。古时候人们对于占卜十分迷信,凡遇大事,必然问卜,比如说武王伐纣之前,于太庙求吉凶。而邹忌命人所问之卜,正是欲做大事的占卜。这一点自然引起了威王的怀疑,田忌得知之后,当即离开齐国,逃往了楚国。

3.趁乱图燕

威王三十六年,一代王者溘然长逝,传位其子辟疆,史称“宣王”。

宣王非常喜爱博学多闻的名士,所以自从他上位之后,稷下学宫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宫中如邹衍、慎到等七十六位名士,皆被宣王封为上大夫,赐府邸,且不用承担任何政务,只要专心搞好学术研究就可以。

正是宣王这种以大夫俸禄养士的做法,吸引了各派名士纷纷投奔齐国,其中比较有名的如孟子、荀子,传说孟子在稷下学宫待了三十年。各派饱学之士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发表学说,竞相辩论,从而造就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10)

宣王虽然热衷于学术探讨,但并不沉迷于此,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使命。他的父亲威王,两次击败魏国,从而夺得霸主之位,那么身为儿子的他呢?他从心底里希望自己做的比父亲还要好,创下更大的功业,以回报田氏的列祖列宗。终于,在宣王六年的时候,他等到了这个机会。

宣王六年,燕国燕王哙禅位给子之,而他趁此机会派匡章攻燕,燕国几乎国灭。

这件事还要从燕王哙刚即位时说起,燕王哙即位之初,国政完全在相国子之的手中把持着。然而,燕王哙并不信任子之。这时,齐宣王派苏代出使燕国。在苏代觐见时,燕王哙向苏代打听宣王的为人,看是否能像威王那般可以称霸。苏代回答,宣王无法称霸,因为他不信任自己的手下。这句话表面上苏代是在说宣王,其实在暗讽燕王哙不信任子之这件事。燕王哙自然听出了其中关节,随即开始信任子之,放手让他去做。然而,燕王哙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苏代与子之本就是亲家关系,苏代自然会帮其说好话。

此事过了没多久,又有大臣给燕王哙讲尧舜禅让的故事,并建议燕王哙禅位给子之,同时将任免官员的权力也交由子之去做。燕王哙很快同意,禅位给了子之,而自己成为了臣子。

燕王哙的太子见状按奈不住,很快联同将军市被,率领党徒围攻王宫,攻打子之。然而并没有攻克,关键时刻市被倒戈,反攻太子平。双方再次陷入混战,混战中市被将军被杀,太子平也死于乱军之中。这件事弄得整个燕都死了数万人,人心惶惶,众人离心离德。

这时宣王听从孟子的建议,吊民伐罪,委派匡章为大将,出兵攻打燕国。正于混乱时的燕国,面对浩荡而来的大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齐国大军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攻到了燕都蓟(今北京市),并且在沿途掠夺了许多财货。这时燕王哙被杀,子之趁乱逃亡,后被抓住,剁成肉泥。宣王欲趁此机会将燕国灭亡,但由于其他诸侯国的压力,只能无奈放弃。最后,在赵武灵王的护送下,在众臣的拥戴下,燕国公子职即位,史称“燕昭王”。

宣王万万没想的是他的这次伐燕之举,为齐国后面的衰败乃至一蹶不振,埋下了隐患。

4.东西争霸

宣王在位十九年,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田地,史称“湣王”。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11)

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即为孟尝君。很多人对于孟尝君的印象,都是他乐善好施,从善如流,三千门客以及鸡鸣狗盗的故事。

然而,真正的田文不只是这么简单,他曾为秦国丞相,后来湣王即位之后,他又离秦返齐,回国做了齐国的丞相。

在任期间,他一共帮助湣王谋划了两件大事,从而促成了齐国独霸中原。

自威王以来,齐国就始终处于图强称霸的状态中,到了湣王即位时,赵、魏、韩、燕四国已无法独立抗衡齐国。齐国与秦国两大强国,一东一西,并立争雄。从距离来说,秦国与齐国相距甚远,如果秦国单方面派兵攻齐,不但会因长途跋涉导致全军疲惫,而且有可能备受魏、赵等国的滋扰。齐国也是同样。因此,当时的局面是哪一国获得盟友多,胜算就高。因此,那个时候如苏代这般的纵横家,在其中左右逢源,合纵、连横并用,从中牟利。

田文虽不是纵横家,但对于眼前的局势看得极为透彻。于是,他动用了高超的捭阖手段,以及人脉关系,联络了魏、韩两国,促成了齐、魏、韩三国联军。

联军形成,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湣王解决楚国这个麻烦。

湣王元年,齐国以匡章为将,率领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最后于垂沙大败楚军。从此之后,楚国被迫依附齐国。

没有楚国在背后时时威胁,齐国自然可以放开手脚,全力西进,与秦国争雄。又过了几年,齐国厉兵秣马,以匡章为将,率领齐魏韩三国联军,进攻秦国的函谷关,秦国不得已割地求和。

此时,齐国外有魏、韩、楚三国盟友,内有田文运筹帷幄,可谓鼎盛一时,全面遏制了秦国东出之路。

然而,手握大权且战功赫赫的田文引起了齐湣王的忌惮。后来齐国爆发了田甲劫持齐湣王的事情,齐湣王借此机会,反诬田文与此事有关,田文不得已出逃他国。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12)

苏代影视剧形象

没有了田文在侧,湣王越发肆无忌惮起来了,此时秦国为与齐国修好,主动送来了“东帝”的称号,而秦国自称“西帝”。其实这是秦国的连横之策,意在与齐国强强联合,进而横扫其他诸侯。

这时纵横家苏代求见湣王。先前我们说过,苏代曾与子之为亲家关系,也曾参与燕王哙禅让之事,但由于他是苏秦的弟弟,又效力于宣王,所以可以全身而退。后来苏秦被齐人所杀,临死前举荐苏代继续为齐国效力,也就是湣王效力。

苏代当听到称帝这件事后,就迫不及待地劝说湣王放弃虚名,而求实惠,也就是攻伐宋国。宋国本为殷商后裔,向来富庶,且从地理位置来说,若是占据,可震慑魏、赵、楚三国,促成王业。所以,湣王听后当即拒绝了秦国,出兵攻伐宋国。

苏代说的都是实情,但这只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忽略了政治因素,宋国如此一个实力不弱的富饶之国,谁不眼热呢?之所以没有国家主动伐宋,是因为若伐了宋,则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引起公愤。苏代身为纵横家,首要在于对政治形势的揣摩,其次才是军事方面,他故意没有言明,显然是在给湣王挖坑。

湣王伐宋的消息一出,当即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一方面湣王驳了秦国相邀称帝的面子,一方面进攻宋国,扩大地盘。但此时作为外相的苏代,立即跑到了秦国那面去解释。告诉秦国国君,齐国伐宋其实是对秦国有益处的,这样必然引得楚、魏等国归附秦国。苏代如此一说,秦国自然取消了阻止湣王伐宋的计划。在苏代两面斡旋之下,秦国与齐国貌合神离,很难再形成东西连横之势。此外,没有了秦国的干预,湣王自然在伐宋这件事上很顺利,也就是更快地走向众矢之的。

那么问题来了,苏代如此做究竟是为了谁呢?苏代极有可能是燕昭王派出的。虽然子之之乱与苏代有关系,但苏代的哥哥是苏秦,苏秦促成六国合纵时,首选燕国作为发轫之地,所以苏氏一脉在燕国具有很深的根基。子之的事情,苏代也只是尽了亲家本分,并没有对燕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加之燕昭王为雪齐国灭燕之耻,广纳贤才,所以他极有可能不计前嫌,重新招揽苏代,为他复仇齐国布局。另外,苏秦死于齐国人之手,苏代有可能借机为兄长报仇。

湣王果然不负众望,很快吞并了宋国,并携胜利之势,向南占据楚国领地,向西侵入三晋的领地,欲吞周室,自立天子。

湣王的所作所为顿时引起了各诸侯的公愤,于公元前284年,燕、秦以及三晋,联军伐齐,讨伐湣王。

5.霸业崩殂

五国联军伐齐,是齐国霸业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齐国霸业不再,风光难复,只能龟缩于东海之滨,不敢再言西进攻秦。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13)

燕昭王苦心经营数十年,终于让他等到了这个机会。随即任命乐毅为将,率领六国联军举兵伐齐,于济水西边大败齐军。齐军大败之后,联军随即撤回了各自国家,只留下乐毅率领的燕国军队。乐毅集中兵力攻打临淄,拿下临淄后,将齐国的财宝以及祭祀之物,纷纷运回本国。随后乐毅乘胜追击,攻下了齐国七十座城池,只有莒(今山东省莒县)和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两座城池未被攻克。

这时,丢失了国都的湣王,被迫离开齐国,前往了卫国,但遭到了卫国民众的反对,而后辗转回到了莒。楚国国君听说了此事,便派淖齿前往救援齐国,其实名为救援,实则杀掉湣王,趁机分一杯羹。

最后,湣王死在了莒,一代霸主就这样被灭亡了。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14)

左图:田单画像 右图:火牛破燕军

湣王虽死,但田氏香火未灭,尚有两城未下。田单本为田氏远亲,在乐毅攻临淄的时候,他恰巧在城中。多亏他机警,让人事先锯下了马车车轴凸出的部分,才在那场战斗中幸免于难,并趁机逃到了即墨。

湣王被杀之后,莒城民众奋力抵抗,致使乐毅未能轻易攻下,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即墨。这时,即墨民众因田单在临淄时展露出的智谋,公推其为将军,带领众人把守即墨。

恰在这个时候,燕国方面传来噩耗,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田单知道乐毅与燕惠王不和,于是就派人向燕国使反间计,说乐毅之所以迟迟没有攻克莒、即墨两城,是想借此不回燕国,并伺机在齐国称王。燕惠王果然中计,于是派骑劫接替了乐毅。

为了激发齐国上下的决心,田单一方面以神师的身份骗燕国士兵,割掉齐国降兵的鼻子并放在队伍的前列,另一方面又激燕国士兵挖掉即墨城外的祖坟。在连番调动之下,即墨城中的人无不义愤填膺,欲灭之而后快。

田单随后组织城防,发动老弱妇孺加入军队,并派精兵埋伏于城中,同时向燕军放出假消息,说即墨城希望投降燕国,以慢其心。

除此之外,田单还命人收集一千头牛,并在牛角上绑上利刃,牛尾上绑满沾着油脂的芦苇。又命人在城池上挖掘出几十个洞穴,直通城外,同时派五千精兵紧随牛后。

万事俱备,点火!

牛尾瞬时被点燃,一千头牛疯狂地冲出了“洞穴”,五千精兵紧随其后。这一切来的太过,燕军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尽皆被“火牛”踩踏而死。刹那之间,城外的喊杀声、吼叫声与城内的锣鼓声、呐喊声交织到了一起,惊天动地。燕军在慌乱之中撤退,主将骑劫被杀死于乱军之中,整个燕军溃不成军。田单趁着胜利之势,顺势收复了被燕国夺去的七十余座城池,完成了复国大业。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田单从莒城请回了湣王之子田法章,即位为齐国国君,史称“襄王”。

话说湣王死后,淖齿霸占莒城。田法章为求活命,隐姓埋名进入太史敫家做仆人。

这时,太史敫的女儿看到田法章,觉得他相貌不凡,身材伟岸,应非寻常之人。于是就时常给田法章送食物与衣服,久而久之,两人日久生情,就私下在一起了。

后来,淖齿离开莒城,田氏族人以及莒城百姓就在城中到处寻找田法章,一开始田法章担心其中有诈,便没有承认,后来确定安全之后,才表明自己的身份。

或许连太史敫的女儿都没有想到,身边的仆人竟然是王者之后。随后在莒城百姓的拥戴下,田法章即位为君。之后不久,田单大军来到,将田法章迎回了临淄,即位为齐国国君。

为了表示感谢,田法章封田单为“安平君”,为了报答太史敫的女儿,将其封为王后,史称“君王后”。然而,太史敫却因自己女儿是无媒苟合,终身未再见君王后一面。

6.齐国灭亡

襄王在位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间,相继有燕国、赵国、秦国攻伐齐国,占据城池,但齐国终没有做出反抗或是征伐,只求偏安一隅。齐国因湣王之乱,国力日衰,已再无力复霸。

襄王死后,传位其子田建,史称“齐王建”。

一张图看懂战国七雄齐国(一口气读懂战国七雄之齐国)(15)

田建从襄王手中接过齐国的重任之后,每日不思恢复齐国霸业,反而常怀亲秦之心。当时秦国强大,齐国弱小,齐国做事很多时候会顾及秦国的脸色。

齐王建六年,秦国攻赵,齐楚欲救之。从当时形势来看,虽然秦国独强,但也要考虑几大强国的主张,若是犯了众怒,极有可能再次造成六国联军抗秦的被动局面。所以,秦国此举是为试探各国合纵的可能性,若齐、楚联合,救赵抗秦,秦国则取消伐赵的计划,如果两国不联合,就攻下赵国。

赵国当时正值无粮之时,为抗秦兵随即向齐国借粟米,但齐王建拒绝借粮,也不同意出兵联楚抗秦,最后秦国于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大败赵国,坑杀四十万降兵,围困邯郸,自此声威大震,各国再无力抗衡秦国。

秦国趁此势头,先灭周室,而后逐一灭掉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五国灭亡之后,秦国于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以齐国不接待秦国使者为名,派大将王贲伐齐,进攻齐国临淄。齐王建不战而降,后被迁到了共城。诺大的齐国,就这样被秦国改为了一郡。

齐王建舒舒服服做了四十多年的君王,在他为政期间,一味讨好秦国,任用后胜为相。后胜其实早已被秦国收买,他多次阻拦齐国与其他五国会盟,致使齐国在秦国展开灭国大战时,作壁上观,以致最后为秦所灭。因此说,灭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若齐国援赵抗秦,再促六国合兵,天下鹿死谁手,尤未可知!

万里有话说

纵观战国这段历史,自从魏惠王丢失霸主之位后,唯一能与秦国争雄的只有齐国。只可惜湣王不仁,狂傲而不知收敛,进而让微弱之燕有机可乘,使得国力骤降,丢失霸主地位。但这却不是齐国被灭的真正原因,齐国被灭皆因湣王之后的两代君主,不思进取,偏安一隅,始终停留在往日的伤痛之中不能自拔。莫说是七十余城已复,即便只有两座城池,只要国君肯奋发上进,自可在战国的洪流中占据一席之地,重振霸主雄风。一时的挫败并不可耻,真正可耻的是永远沉湎于挫败之中,而丧失王者的斗志!

文:万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纪年》《资治通鉴》《战国策》

以上所述,大家怎么看?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