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译白鹿原评分多少(电视剧版白鹿原周日开播)(1)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记者耿愿)演了20多年戏的陕西人张嘉译,与《白鹿原》更像是一场命中注定的遇见。1970年出生的他是个地道的“老陕”,“西安出生、西安长大,上大学之前一直待在西安”。上世纪9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回西安的张嘉译,读到刚刚出版的《白鹿原》,一股熟悉感扑面而来,“不由自主地用陕西话看”。

如今,《白鹿原》出版了20多年,其间曾被改编成话剧、舞台剧、电影,张嘉译也在无数部电视剧中磨砺着自己的演技,最终成为导演眼中“足以和白嘉轩这个角色对话”的人。16日,由张嘉译主演并担任艺术总监的剧版《白鹿原》将登陆江苏卫视。今天通过剧方牵线,张嘉译接受了记者采访。随着播出日期的临近,他却流露出一丝“近乡情怯”,甚至到目前为止都不敢看样片,“拍了这么多年戏,各种类型的角色我都敢演,但白嘉轩这个角色,我心里是咕嘟的”。

剧版《白鹿原》,算是让张嘉译了了一个20多年的夙愿。他用“伟大”来形容陈忠实的原著,起初读到这本书时,才20多岁的张嘉译未曾想象过自己会成为书里的白嘉轩。“可能是陕西人读陕西小说的习惯吧,当时我通篇都是用陕西话读出来的,对里边的每句话都特别的熟悉。”

做了演员后,张嘉译一直期待能参与其中,“包括它的电影、话剧等等”。说来也巧,2012年上映的影版,导演王全安既是张嘉译的大学同学,还同为陕西人。只是这位老同学没找张嘉译担任主演,把白嘉轩的角色给了张丰毅。回忆当时,张嘉译说自个儿又拿来小说,兴冲冲读了一遍。

该剧的出品人赵安也是陕西人,为了这部剧,筹备了整整15年。后来制片人李小飚找到张嘉译,问他有没有兴趣?“我看了本子发现改得非常好。我之前认为《白鹿原》是一个很不好改编的作品,因为它的内容太庞大,文字转换成影像也很难,所以在看到剧本前我对这个作品的期望并不大”。一口气读完剧本,张嘉译很惊喜。“其实跟导演聊的时候,我们希望这是一个从生活细节入手的一部剧。因为我们都太了解陕西,了解这块土地,了解整个的生活,所以我们的戏可能在这些方面体现。”

“爱管闲事”的艺术总监

张嘉译白鹿原评分多少(电视剧版白鹿原周日开播)(2)

除了担纲主演,已准备多年的张嘉译,还身兼该剧的艺术总监。用张嘉译的话说, 他给自己揽下这个活,是为了名正言顺地“管闲事儿”,“作为演员不能管这么宽,索性有个艺术总监的身份,能更主动、更方便地去管闲事儿”。于是从剧本、选景、服化道具到演员选择,他都能参与意见。

选演员阶段,张嘉译使劲拍胸脯,拉拢“老戏骨”进组。剧版总投资近2.2亿元,由于大头都花在制作上,他必须“说服”演员自降片酬。94位主要演员,找的都是实力派,包括秦海璐、何冰、刘佩琦等等。当时秦海璐生完孩子刚4个月,为了角色,两个月的时间,足足减了30斤。在此前的发布会上,秦海璐就开玩笑道,是被张嘉译用情怀“忽悠”来的。“很多演员都是我自己去谈,大部分投资都花在制作上,演员片酬就没有那么多,唯一能向人家保证的就是拿出一部好作品”,张嘉译说。

开拍前一个月,张嘉译还“说服”了十几位主演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男的学锄地、犁地、割麦子、扬场,女的学织布、纺线、擀面、烧火。教演员干农活的是真正的陕西农民,他们不认识什么明星大咖,时常一边抽烟,一边嫌弃农活干得不漂亮。张嘉译倒是如鱼得水,和村民们混得特别熟。“有时候拍完戏,老人们都来喊我回家吃面。”

全剧组轰轰烈烈干农活时,都晒黑了,但“晒黑实际上也是剧情的要求,所有演员都在太阳底下晒,皮肤要晒得粗糙一些、黑一些,这样才能贴近角色”。剧中扮演黑娃的姬他就晒得格外黝黑,身材也结实健硕。在此前发布会上,他还透露自己是第一次见到农具刀,割麦子时先把手割了,后来又把脚给砍着了,缝了十几针。

白嘉轩是唯一怵的角色

据了解,剧版总共85集,可谓“全景式”还原了陈忠实这部长达50万字的经典作品。谈到对人物白嘉轩的诠释,张嘉译坦言很难,“我一般拍戏拍完就完了,很少会有这么大的压力,一直到现在,都有一股压力在心里。白嘉轩有时候就是一个符号,是这个戏的精神。从年轻时候的朝气蓬勃到正气十足的中年,再到老态龙钟,承载的东西太多。”

张嘉译自认是个不紧张的人,走到哪儿都比较放松,以往拍的每一部戏,都没有像这部戏这“不踏实”。“因为这部作品在我个人心目中,不同于以往其他的作品,我希望大家再提起张嘉译的时候,想到的是《白鹿原》,想到的是白嘉轩。”

虽然对自己的要求无比高,至今都不敢看样片,怕看了会生自己的气。但对剧中年轻一辈的表演,张嘉译却不吝赞美。他告诉大家,“挣钱的机会还会有,但碰上《白鹿原》的机会不再有。陈忠实以《白鹿原》垫棺作枕,演员不也需要一部‘白鹿原’压箱底吗?”作为艺术总监的张嘉译,这是敲演员时最有诱惑力的一番说辞;而作为演员的张嘉译,这也是他对自己下的狠心。饰演白嘉轩,似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