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方,是中医治疗八法中“下法”的代表方剂。虽然承气汤看似药力猛烈,但如果掌握好使用诀窍,其实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学习下选用承气汤类方的关键点。
承气者,乃承其气,攻其邪浊也。故用承气者,必握有可下之证。《伤寒论》有三承气汤,后人辟其义而增广之,发明了诸承气汤,如宣白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须知仲景立承气之意,目的在于,下之以保胃气,存津液。不善用者,则将有下之以留邪,甚至竭阴亡阳,此不可不知者。
三承气汤属八法中的下法。仲景之意,当病入太阳,或阳明腑实,或病入少阴时,由于热化,常常出现阳明三急下证或少阴三急下证,以攻下法治疗,故有阳明三法合少阴三法之说。
急下三法多针对危急重症。病入阳明,正气尚旺,此时要抓住转机,攻下之可存津液。病入少阴,正气已衰,此时陷于攻补两难,下之得当,可起死回生,下之失当,则病之将死。故医者当有霹雳手段,胆大心细地使用下法。
在阳明三法中,当根据患者的轻重缓急,予以峻下、清下或软下。为什么仲景不说下而用承气汤来命名呢?承气之意,是重在去无形之气化,而非重去有形之形质——燥屎。
大承气汤原文为“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汤所述的证候颇多,余所总结:①日晡所发潮热。②谵语。③脉浮而急。④胸腹胀满。它的主要证候是大实大满之证。重用大黄四两为君,佐以厚朴半斤(较大黄倍之),亦用枳实以推之,予以芒硝以润燥软坚。厚朴用量是多于大黄的,是重在气的推动。
而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其气药厚朴要小于大黄,甚至不用气药,用芒硝以软坚。其目的在调之、润之。
承气汤实则就是承气法,历代医家主张攻邪就是扶正,折其有余,补其不足。但是我们后世医家多看到仲景大承气汤痞、满、燥、实、坚五证俱备才能使用,限制了承气汤的意思。
余在临床中总结下法的要点:①苔黄、心下痞满;②大便黏滞不爽或疼痛或恶臭的,重用大黄;③癫痫病患者舌苔黄腻的,重用大黄给邪气以出路;④胸腔积液。
由于十枣汤往往有毒性,为拒之而代以控涎丹以下攻水,黄疸性肝炎有苔黄脉实的皆可重用大黄去其热毒。余广泛用于肿瘤,例如胰腺癌或者胆囊癌在早中期,重用下法可以起到截断之作用。所以我们用古方、经方,要知其意,会其法,才能达到妙手回春之境。
对于承气汤,后世医家在仲景《伤寒论》的基础上传承与发展,总结出诸承气汤证。
如病者少腹坚满疼痛,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神或散或乱,脉沉实,此为痰热相搏,血蓄于下之证,桃仁承气汤主之。患者身热,腹满便闭,口燥咽干,唇裂,倦怠少气,舌苔黄焦黑,脉沉弱或沉涩,此为温邪应下失下,气阴两虚,腑实坚固之证,新加黄龙汤主之。
患者潮热,喘促不宁,痰涎涌滞,大便闭,脉右寸实大,此为肺实肠结,痰热胶聚,上下壅闭,宣白承气汤主之。
身热,舌苔黄燥,烦渴,腹满痛而拒按,小便短赤疼痛,脉左尺坚牢,此为热入小肠,阳明腑闭之证,导赤承气汤主之。
患者身热,神昏谵语,舌謇肢厥,大便秘,腹按之硬痛,脉沉弦滑数,此为热闭心包、阳明腑实之证,以牛黄承气汤主之。
患者身热,腹满便闭,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弦细数,此为阴亏液枯,腑实邪结之证,増液承气汤主之。
诸承气汤之秘诀,必审其邪正虚实,证之缓急,抓住战机,及时攻下,邪去则正复,病霍然而愈。
伤寒重磅新书
《徐书伤寒启新录》
本书乃徐书教授熟读《伤寒》百遍,衡之于实践三十载,读、思、辨、悟皆俱,而形成的心法荟萃。作者以仲景六经为基础,从“开、阖、枢”的理论来理解六经之生理、病理规律,指出阴为基,阳气为动力,以及“合病”与“并病”乃疑难病之核心。
时时护阳,时时扶阳是徐书教授学术之精髓。他提出,治水者,必通阳为务,通阳则浊阴自散,一通太阳之阳,一通中宫之阳,一通肾中之阳。开鬼门、洁净腑皆通太阳法,肾气丸则为通少阴法。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徐书伤寒启新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徐书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