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前沿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各种未知重新提起了兴趣,并发起了各种意义重大的探索活动。

外层空间方面,在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后,我们征服了月球,并把探索器发到了太阳系的边缘。也解开了很多古人想破脑袋也解不开的谜,对此类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百客,查看更多往期文章。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其实我们对它的了解并不比其他星球多多少。向上已经可以到达其他星球,而向下连海底都下不去。

地球的内部构造是如何推测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1)

那么人类为何不向地下探索呢?就像法国作家凡尔纳写的《地心游记》一样,到地下去看看。不是不想,是因为难度太大。

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我们采掘的矿井,最深也就一两千米,钻井深度一般也就三五千米,最深的“科拉超深钻井”其实才12千米左右。

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又把这一项目提上日程,不过这次学乖了,把地点选在了深海,这样距离地幔处就相对短些。如果此项目成功了,将对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提供帮助,可能这也是日本要进行此项目的原因吧。

12千米对于地球半径来说可以说是九牛一毛,地球的半径是6300千米,比中国版图(加南海)南北距离还要长将近1000千米。就像一个苹果,我们连苹果皮都没能划开,再说,这层皮还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

然而,我们对地球的内部也不是一无所知。正面进不去,我们可以从侧面来了解:火山活动和地震。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告诉我们,地下有炽热的岩浆。但是,岩浆并不是来自很深的地底,最多也就几十到几百千米,所以,再深的地方是什么呢?

地球的内部构造是如何推测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2)

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时发现,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传播速度受传播介质的影响。如果是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就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就快些。而地球内部有两个引起地震波速度变化的深度,一个在33千米处,过了33千米,地震波突然加速。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到2900千米深处又会突然下降。

据此,科学家推断,在地表33千米以内,一定是固体物质,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各类岩石,称为地壳。(各地的地壳深度不同,海底会薄些,高原或山地会厚些,在1-70千米不等。)

从33千米到2900千米这个深度,一定是液态,就是近似于液态的岩浆物质,(别跟我说可能是空气,我没见过在空气中传播的地震,这可不是白胡子的震震果实。)科学家把这一层称之为地幔。

当地震波传播到2900千米以下时,速度再次减慢,说明这一层又是固态物质。称之为地核,由于铁和镍含量很多,又称为镍铁核心。这就把地球分成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就好比一个鸡蛋的蛋壳、蛋清和蛋黄。

地球的内部构造是如何推测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3)

我们知道,地下的温度很高,每往下一百米,地温就要增加3摄氏度,到15千米的时候,速度会慢下来。总之,到地幔表层的时候,温度至少在300摄氏度以上。

蛋白质一般在100摄氏度就会失去活性,有些特殊的细菌的蛋白质结构比较稳定,可以适应更高的温度,但也不超过300摄氏度。所以那些类似地下可能存在另一种文明的说法不可能成立。

地壳中的大量岩石阻碍了我们对于地底的进一步探索,但还有一些人的想法可谓是“疯狂”: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著名的行星科学家戴夫-史蒂文森提出既然我们钻不进去,可以用一枚核弹或者几百万吨炸药把地球某处炸开一处裂缝,然后再沿着裂缝灌进去几亿吨的铁水。铁水在巨大重力的情况下会渗入地核,到时把耐热探测器放进去,就能得到地心的各种数据。

地球的内部构造是如何推测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4)

这项计划估计耗资在100亿美金,关于这项计划,我只想说,厉害了,我的“教授”。

本文由百客创作,创作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