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本输》论述各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各穴,首先列举五脏所“出”的手足阴经,随后列举六腑所“出”的手足阳经,最后特别提出“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的结论。为什么这样说呢?应当如何理解这一结论呢?

下合穴为什么只有六阳经才有(六腑下合穴意义如何)(1)

要分析这一问题,先要了解脏腑、经络联系的一些规律。脏腑与经脉的联系大致上是:脏腑在膈以上者,应于上肢;在膈以下者,应于下肢。这样,肺、心及心包应于手三阴;脾、肾、肝应于足三阴,阴经的上下划分比较明确。而六腑大都在腹部,所谓“六府、膈下三藏应中州”(《灵枢·九针论》),即不能划分上下。因其在腹部,从总的来说,都是与下肢足三阳相应。这样,胃、膀胱、胆,在其本身的经脉足三阳经上有各自的“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在其有关的足三阳经上也各有“下合”穴。总的称为“六府下俞”或“六府下合”。这就是所说的“六府皆出足之三阳”。

六腑是怎样出于足三阳的呢?六腑之首是胃,在其本经足阳明经上有合穴足三里。与胃直接相连的是大、小肠,大肠在足三里的下方有合穴上巨虚,小肠又在其下方有合穴下巨虚。这就是《灵枢·本输》所说的“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由此说明,足阳明胃经不仅与胃有关,而且还与大、小肠有关,这是因为大小肠都连属于胃的关系。

下合穴为什么只有六阳经才有(六腑下合穴意义如何)(2)

胆,在其本经足少阳经上有合穴阳陵泉;膀胱,在其本经足太阳经上有合穴委中;另有三焦,因其是“水道”,所以在委中之旁有合穴委阳。这也就是《灵枢·本输》所说的“三焦下俞,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由此也可以看出,足太阳膀胱经除了与膀胱有关外,还与三焦水道有关。所以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下合穴为什么只有六阳经才有(六腑下合穴意义如何)(3)

六腑下合有没有临床根据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曾经指出:“治内府奈何?“取之于合。”也就是说:“合治内府。”意思是六腑病症可取用下合穴治疗。胃病取足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胆病取阳陵泉,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胃、胆、膀胱的合穴都在本经上,其间的关系不用详说,现专就大肠、小肠、三焦与下合穴的关系作些说明。

下合穴为什么只有六阳经才有(六腑下合穴意义如何)(4)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小肠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急迫感,欲大便)……此其候手太阳也,取巨虚下廉。”“三焦病者,腹气满,少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之委阳。”(参见《太素·府病合输》)——所举都是腑病取用其下合穴。临床上,如对腹痛、泄泻、痢疾、阑尾炎,取用上巨虚;腹痛、痢疾、腰脊掣强,取用下巨虚;小腹胀气,小便浑浊、不利,取用委阳等,都有良好疗效。从治疗作用说明,下合穴与六腑之间是有特殊联系的。

以上说的是“六府皆出足之三阳”的道理。那么,为什么又要“上合于手”呢?“上合于手”是指大肠上合于手阳明、小肠上合于手太阳、三焦上合于手少阳,即大小肠和三焦上合于手三阳。五脏与手足阴经之间是在上者应于手,在下者则应于足,无所谓“上合”;六腑因其在腹部,下出于足三阳之外还有“上合”于手三阳的关系。从六腑与手足三阳的关系来分析,与足三阳的联系是主要的,其根据就是六腑下合穴;与手三阳的联系则属次要的,所以说成“上合于手”。上合于手,是指足三阳与手三阳相合,是经脉之间的扩大联系

下合穴为什么只有六阳经才有(六腑下合穴意义如何)(5)

杨上善注说:“六府,足阳明脉上合手阳明,足太阳上合手太阳,足少阳上合手少阳也。”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手足三阳经之间脉气相通;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有不同:后者通过其下合穴能治疗“内府”病,前者的有关腧穴则主要是治疗“外经”病。所以手三阳经的病候记载也缺乏腑病。这一情况是符合临床治疗实际的。这也是《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所说的“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荥输,概指四肢部各穴;合,主要指的是六腑下合穴。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