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出自王维著名的边塞写景抒情诗《使至塞上》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唐代西域大漠异于传统汉地的景观。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1)

在描绘宏大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让人感叹边地将士的不易,要长期驻守在远离传统汉地的“大漠圆日”之地;而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更让人感叹唐西北边地战事的频繁,连为边地之首的大都护都在各地征战,安西的大都护竟要在靠北的燕然之地征战!

《使至塞上》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之作,它并不因写实地描述边地激烈的战事而闻名,而是因为它唯美的景色与形象的比喻见于世人。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大的分类,其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后历代都有一定的边塞诗的产生,但唐代的边塞诗最为唯美,场面最为宏大,描写最为真实,数量也最为巨大。

仅《全唐诗》中记载的唐代的边塞诗就有两千余首。唐代时期边塞诗达到巅峰的原因有很多,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一、唐代整体时期处于古诗的发展高峰,各种类型的诗人大家层出不穷。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2)

1、唐代处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极盛时期,各时期武备都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人们的征战自豪感强,易作出豪迈的边塞作品。

2、岑参有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其中的名句“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可以看出唐代统治者阶层的开拓意识较强,在辽东、漠北、西域、西南、南海都进行了许多军事行动。

在取得军事行动的胜利之后,为了稳固统治,在当地驻扎了许多军队,此间也发生了许多战事。而边塞诗人大多为边疆的将士或文官,这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灵感与案例。

边塞诗中除了描述战争的豪迈之外,还有许多描述了征战将士的思乡思佳人之情,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其中的名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3)

更是让人感叹征战之人的不易。而人们经常会对这首诗提出这样的疑问:这首诗中的受降城为何?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题——唐代三受降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论述。

一、受降城的历史产生以及在各代的发展1、受降城的起点——汉代

《汉书》中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匈奴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詹师庐以降汉,求汉派兵接应,武帝令公孙敖筑受降城。”——这是受降城最早见于史料中的记载。

通过与当时的历史资料结合分析,人们推断汉代受降城位于汉代朔方郡的高阙关。由史料可知,受降城的建立的目的是接受匈奴左大都尉的投降。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4)

但之后的事件发展却背离了受降城的初衷,“左大都尉预发而觉,单于诛之,发兵击浞野侯。”——这是一次失败的受降活动,匈奴单于发现左大都尉的不臣之心,并且浞野侯赵破奴也被匈奴八万人围攻,最终不幸没于匈奴。

但此时受降城已经被建造好,在之后的历史时期内担任汉攻匈奴的前哨所,几乎不再作为受降地点。

汉代的受降城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为了接受敌军投降而建造的受降城,此后各代虽亦建有受降城,但其军事目的已经不是为了接受敌军投降,而是成为当时的国防战略体系的组成者。

受降城建立的本意是用来接受敌军投降的城池。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降城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功能——接受敌军投降。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5)

转而成为了国家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可攻退可守,功能类似于明代的卫所,成为了我国封建时代军事国防的一颗明珠!

2、受降城在各代的发展

汉代之后的受降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鲜见于史料之中,原因是在这一大段历史时期之内,中原地区都处于内乱之中,无暇顾及大漠南北地区。

但在北魏一统中国北方之后,与北方的柔然有了冲突,此时受降城重新见于史料之中——“至汉受降城,不见柔然人,积粮于城内,置兵戍而班师”但此时受降城已不是北魏北方防御体系的重点,其北方防御体系正是后来名震天下,流传千古,人才辈出的北方六镇。

在六镇起义之后,北魏分裂成了东魏与西魏,之后各被北周与北齐所代替,此时的受降城再次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6)

在唐建立之后,受降城才得以重见史料。唐太宗、高宗时期为唐势力的巅峰时期,此时东、西突厥皆被攻灭,唐廷成为了漠南与漠北的主人,此时受降城已经成为内地,失去了军事作用。

但在武周时期,后突厥崛起,控制了漠南与漠北,唐中宗不得不重修三受降城控制漠南地区以遏制漠北雄起的后突厥与回鹘势力。在五代之后,受降城没于少数民族政权手中,失去了原有的军事作用。

到了明代,受降城又重出史料,明代史料记载:“设东胜城于三(受)降城之东,与三(受)降城并。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

受降城又成为了明初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和西北部各卫所共同遏制蒙古部落的发展,但在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廷将边疆卫所内迁,随着各塞外卫所的内迁,受降城再次沉寂在历史舞台之中。

此后,随着火器的出现和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用以防御封建时代漠北游牧民族的受降城体系彻底失去了其现实的军事作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7)

二、唐代三受降城体系的建立和历史作用1、突厥——三受降城体系的直接创立因素

七世纪末期,阿拉伯势力在中亚崛起,不久后就将原来的中亚霸主波斯萨珊王朝灭亡,而此时的波斯王子正在唐都长安,唐廷答应率军帮其复国,波斯王子则允诺愿归附唐廷,这也是后世感叹波斯都护府的缘由。

但此时的唐廷对中亚无意染指,只是以护送波斯王子为借口借道攻灭刚反叛的西突厥阿史那部,之后攻破西突厥,其二部首领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归降,裴行俭答应唐廷不会处死他们。

但侍中裴炎妒忌裴行俭,向高宗进谗言,最终唐高宗处死了突厥部归降的两位首领。这严重影响了唐廷在当时西北部族眼中的形象,为后来的后突厥的崛起埋下了隐患。

在唐高宗杀害阿史那伏念的第二年,突厥吐屯骨咄禄反叛唐朝,建立后突厥政权,继而攻陷漠北,连年侵犯唐朝边境。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8)

可以说唐高宗的错误决策,为唐廷在西北培养了一个巨大的敌对势力。

2、唐代三受降城体系的建立

神龙三年,突厥入寇,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贼所破。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忠义统众。”——后突厥崛起后,称霸漠北,在唐中宗神龙三年,入侵灵州,沙吒忠义御贼不力被撤职后朝廷派张仁愿来代替他,成功抵御突厥。

张仁愿在成功抵抗突厥后,观突厥之习俗,趁突厥主力去西域征讨突骑施的时候,请求夺回漠南之地。

建立三受降城——“仁愿请趁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唐中宗最后“仁愿固请,中宗竟从之。”此后,唐代著名的三受降城体系建立了起来。

东受降城位于内蒙古托克托南,在唐中后期一度隶属振武军节度;西受降城,简称西城,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内,796年后分隶属于天德军。

中受降城,简称中城,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内,796年后分隶属于振武军,814年转隶于天德军。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9)

唐廷在建立三受降城之后,又迁徙数万民于其地耕种,三受降城开始自给自足,避免了三受降城获得与其他各代塞外军镇消耗巨大而最终被舍弃相同的命运。在之后的数代间,虽有隶属变迁,但唐代三受降城体系整体稳定。

3、三受降城体系的历史作用

张仁愿曾评价三受降城:“此边城御贼之所,不为守备。”“兵贵攻取,不宜退守。”——三受降城虽为军事防御体系,但是其是积极的以攻为守的进攻防御体系。

在三受降城体系建立之后,“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

三受降城防御体系成功地抵御了后突厥对灵州等唐内地的劫掠,且和唐其他军镇及回鹘一起将后突厥势力赶出了漠南,使其龟缩漠北,并终于在745年。

唐与回鹘的联军将后突厥攻灭,三受降城完成了设立之初的历史使命,但此后漠北回鹘势力崛起,三受降城又开始了防御回鹘势力的使命。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10)

三、三受降城体系代表的有唐一代积极进攻的军事战略方略

唐代是历史上极少数不修建长城的中原封建王朝,三受降城体系是极其少数的需要修建实体来达到战略目的的军事体系。

在唐太宗、高宗时期,唐军的主力在正北部,虽对西域也进行了控制,但用兵程度远不及北部。

在经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后,唐廷攻灭了东、西突厥、高句丽、高昌、吐谷浑、薛延陀等国,成为了朝鲜半岛的宗主及漠北、漠南的主人,并将传统的汉地辽东重归中原势力。

在西域,其培植了突骑施、葛逻禄等游牧势力,采用以胡制胡的策略,抑制突厥复辟势力并且突骑施在阿拉伯势力在中亚崛起后对其进行了极大的打击,一度俘虏了阿拉伯高级将领。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11)

在唐中期,唐军的用兵主力为西北与西域方向,在西域与吐蕃进行了惨烈的争夺战,并在中亚与阿拉伯势力争夺中亚的主人之位。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唐在与吐蕃的争斗中优势达到了顶峰,分别从西南、西域、中亚三个方向向青藏高原进攻,以达覆灭吐蕃的目的。

并且趁着黑衣大食政权更替之际发动了怛罗斯之战,安西军将领高仙芝受唐廷授意企图一战灭亡黑衣大食,成为中亚的主人,但由于葛逻禄的叛变,未成。

但这一切在安史之乱后都戛然而止,唐转而防守内地,但整体还是以攻为守的战略。

与之相对,同为中原封建王朝的明代只在洪武永乐年间采取大草原势力均衡战略,拉拢一派势力削弱一派势力,已达草原势力均等。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12)

明廷为草原的主人,但在宣德朝朱瞻基为皇帝之后其转为消极防御的状态,内迁各卫所,史料记载:“弃地盖三百里,自是尽失龙岗、梁河之险,边陲斗绝,益骚然矣”。

其历史影响极为恶劣,使得明朝首都位于游牧势力威胁之下,可谓:“后背伛偻,则卢龙单薄;哽其喉吭,则辽海阻隔;扼其胸腹,则陵寝震惊。”

不仅导致了数年之后的土木堡之变,更在明中后期放任建州女真的崛起,造成王朝覆灭的惨案!

总结

唐代的三受降城体系是唐一代整体战略的体现,以攻为守,在各个地区培育自己的势力,采用以胡制胡的方略,遏制各种敌对势力的发展,最终成为该地区的主人。

唐代节度使设立的原因(不知何处吹芦管)(13)

这种战略现在来看并不适合如今的中国,但对以后的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唐代三受降城论述》——仝建平

《明代卫所与边疆治理》——李奥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