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5月26、27日,太湖之滨无锡迎来一场盛会——2021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时隔一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再次聚首,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携手”画出长三角未来发展的“经济圈”“美丽圈”“幸福圈”,冀以“共同行动”成就“共同进步”。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已进入都市圈、城市群经济时代,在国家级战略的加持下,长三角正迈向崭新的发展阶段——“阔步成圈”。

囊括35.8万平方公里土地,“长三角圈”经济发展成色如何?2.35亿“长三角人”背后,蕴藏着什么高质量发展密码?精彩纷呈的长三角间互动大戏,又能够释放出怎样的“圈群效应”?

长三角新一轮投资(深度来来往往中)(1)

经济底色凸显“高”质量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版图上的重要一极,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长三角一体化,成色到底如何?

2020年,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长三角地区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经济运行走出一条“V”型复苏曲线,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工作有序推进。

这一年,上海成为全国首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的城市;江苏GDP首次突破10万亿,达到10.27万亿,成为全国第二个GDP超10万亿元的省份;“浙江速度”蹄疾步稳,GDP超6万亿元,11个市GDP全部实现正增长;安徽GDP则以增速3.9%领跑长三角。

长三角新一轮投资(深度来来往往中)(2)

这一年,南通和合肥成功跻身“长三角万亿俱乐部”,加上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长三角的万亿GDP城市达到8个。在全国“万亿俱乐部”中,长三角“三分天下有其一”。合肥与南通的晋级,不仅对于城市本身意义重大,对于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无疑也是一个重大利好。

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破浪前行,今年一季度,长三角经济迎来“开门红”——

17.6%、19.2%、19.5%、18.7%,这些数字分别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季度GDP同比增速。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增速均超过17%,平均增速超过18%。

根据GDP总量计算,今年一季度长三角的区域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其中,沪苏浙皖GDP分别为9458.86亿元、25878.38亿元、16347亿元和9529.1亿元。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从GDP总量及增速、外贸进出口等数据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同比增速,都能看出,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这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带来的‘聚变’效应。”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张为付分析指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来看,长三角沪苏浙皖各地经济高增长同时还保持在一个合理差距范围内,这表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来,区域间产业的互补性,消费的互动性都有显著提升。

长三角新一轮投资(深度来来往往中)(3)

人口红利彰显“增”潜力

“人”是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撑要素。如今,奋斗在沪苏浙皖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一个新的共同身份——“长三角人”。

5月18日,随着江苏省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长三角三省一市41座城市人口数据全部出炉。

235213670人,这是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1443497378人的16.67%。换言之,平均每6个人就有1个人是“长三角人”。

19606174人,这是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十年间常住人口增加的数量,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区域。具体而言,沪苏浙皖十年分别增加1851699人、6087075人、10140697人、1526703人,相当于多出2个Ⅱ型大城市人口、1个特大城市人口和1个超大城市人口。可见,在这片充满活力、能够提供更加优越的公共服务的区域内,不少人“用脚投票”选择了长三角。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地区人口情况统计表上,有一个“长三角板块”引人关注——24870895、84748016、64567588、61027171,四组数字自上而下依次排序,分别对应的是沪苏浙皖的人口总数,从整体角度看,这便是“长三角人”的全貌。

人口总量,对于一体化的长三角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无疑还蕴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苏州、杭州此次成功加入“超大城市朋友圈”,温州、宁波、合肥、南京和徐州也紧随其后,人口均突破900万。高密度人口需要更强的承载力和更合理的城市布局,这一点上,长三角的优势在于,“龙头”城市上海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人才”是长三角的第一生产力。在吸引常住人口流入同时,长三角更加注重引进人才。针对不同层次人才,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宁波等地纷纷推出不同形式的落户政策,大有“百家争人”之意。

“深度老龄化”是压力也是机遇。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张春龙认为,尽管当前长三角地区的户籍人口已进入老龄化乃至深度老龄化的状态,但是一方面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使部分城市的常住人口整体处于较为“年轻”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应对老龄化已先行一步的长三角地区,养老市场加速崛起,“银发经济”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波纹荡漾各显“圈”模样

4月16日,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首个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对外发布。这个最早从1986年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开始酝酿起步的跨省都市圈,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规划》提出两省共建“畅达都市圈”,到2025年南京与“圈”中各城市实现1小时通达,把南京都市圈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江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规划》时提到,南京已开通18条跨市跨省公交线路,禄口机场在都市圈的范围内布局了35个城市候机楼。以南京为中心的跨省通勤圈、产业圈、生活圈已有所体现。

“以都市圈为载体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让发展从单个极点形成一片高原,是最重要的目的。”区域研究专家、《规划》起草人之一陈雯表示,希望能通过南京都市圈的探索,为跨省都市圈协调提供启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圈(城市群)一词成为渐多出现的中文地域经济用语;2019年,我国正式出现都市圈概念。依托于城市群、都市圈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但比城市群、都市圈覆盖范围更广、内涵更丰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事实上也是一种“圈群发展”。换言之,三省一市共画“长三角圈”,对于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意义重大。

如今,在“长三角圈”内部,一个个纵横交错的“发展圈”正不断组建:从合肥组团发展“科创朋友圈”到“两区六市”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出炉到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从长三角地区实现“自贸试验区”全覆盖到沪苏浙皖共同签署《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合作备忘录》......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步入产业相容、制度突破、消除行政壁垒等核心层面,“圈群效应”也带来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分工优化、经济地理重塑等多重红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

制图:王建朋

图片素材来源:视觉中国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编辑: 王建朋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