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江时学

上海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主任江时学在《国际关系研究》撰文指出,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遭遇“反全球化”的阻力。在一定意义上,经济全球化遭遇的“逆流”“逆风”“挑战”就是一种“反全球化”现象。近几年,“反全球化”确实越来越明显,从而使全球化遇到了不容低估的阻力。

概而言之,近几年的“反全球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反全球化”人士的构成五花八门。“反全球化”人士既有特朗普这样的国家领导人,也有很少进大都市的土著居民;既有各个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也有自发参加抗议活动的个人;既有思想激进的学者,也有墨守陈规的人士;既有发达国家的工人,也有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既有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集团,也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代言人;既有女权主义者,也有环境保护运动的热心参与者;既有工会组织,也有人权组织,等等。

如何理解反全球化(反全球化呈现三个特点)(1)

二是“反全球化”人士攻击的目标无所不包。在“反全球化”人士攻击的目标中,有些确实是反面的或不正确的,但有些是正面的或正确的。例如,他们既抵制商品、资本、人员和技术在跨国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也抨击不合理的国际规则;既攻击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也希望抛弃自由贸易理念和新自由主义思想;既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南北差距,也排斥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成就(如欧元);既鄙视外来移民,也反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他们甚至将传染病的流行、恐怖主义的扩散、南北差距的扩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归咎于全球化。

三是“反全球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示威、游行、静坐、集会、举办研讨会、递交请愿书或在媒体上发声。有些活动是和平的,但也有一些是暴力的,如冲击会场、破坏公共财产、封锁道路及与维持秩序的警察抗争。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和各种网站上的“反全球化”声音越来越大,并且赢得一些人的点赞。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人类进步、创造更多经济福利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反全球化”的出现不足为怪。而且,全球化的动力总是大于全球化的阻力,全球化趋势不会因“反全球化”的存在而出现逆转或倒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