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杜牧艺术手法(从风雨归牧到)(1)

明 沈周 卧游册·牧牛故宫博物院藏

今年是牛年,牛究竟对古人意味着什么?

《周易》中说:“坤为牛。”王弼《疏》说:“坤象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人们把牛比作坤卦,把马比作乾卦。牛是阴卦的象征,和马比起来更加厚重,行动更缓慢,但是牛仍然相当有爆发力,人们认为这种爆发力和能量可以映射到人的精神状态中,于是将牛当作神来崇拜。

在神话故事里,炎帝的形象就为“牛首人身”。佛教、密教中,牛是重要的神祇。

山行杜牧艺术手法(从风雨归牧到)(2)

(传)唐 梁令瓒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镇星(局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在《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中,牛作为神祇,是最重要的五星之一——土星的代表。牛是神灵,也是祭神的最高级别的“牺牲”,用牛来祭祀,在古代称为“太牢”。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当时的牛车。《楚辞·天问》中有商王亥赶着牛车到有易氏地区,有易之君杀王亥,夺其牛群的记载,说明在商代用牛拉车已很普及。汉初,天下凋敝,将相出门亦乘牛车。

牛车行走缓慢而平稳,且车厢宽敞高大,如稍加改装,在车厢上装棚施幔,车厢内铺席设几,便可任意坐卧,形成偏爱。魏晋,诸王乘犊车,以云母饰“云母车”,带屏蔽、驾八牛。

山行杜牧艺术手法(从风雨归牧到)(3)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乘坐牛车,人们也采用直接骑牛的方式,骑牛者一般为牧童,或是高人、闲散之人。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至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为“东方圣人”,东方为青色。后世遂以水牛为“青牛”。

山行杜牧艺术手法(从风雨归牧到)(4)

明 张路 画老子骑牛 中国台北故宫藏

耕织图是怎么产生的?

农耕是牛的重要功能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出现,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鞭春牛”是吴越传统年俗。立春日,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策励农耕。《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这一风俗盛于唐、宋两代,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的风俗传播得更广了。

山行杜牧艺术手法(从风雨归牧到)(5)

清 石涛 黄山游踪册 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帝王非常重视耕作与蚕织,这两类重要的农事活动经过总结与描绘后,形成了耕织图。

清代画家陈枚所画的耕织图册就详细刻画了耕作的主要过程。“明明垂柳下,春水满山田。农夫寒带雨,耕破一溪烟。”耕牛,在天地间行走,步伐织成最美的诗。

山行杜牧艺术手法(从风雨归牧到)(6)

清 陈枚 画耕织图册 耕 中国台北故宫藏

牧牛是人们很乐于表达的领域,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书法。牧童骑着牛横着吹笛的样子,给人以非常放松的精神畅游。

宋代画院画家的状物能力达到了巅峰,南宋画家李迪所画的《风雨归牧图》尤为生动。

山行杜牧艺术手法(从风雨归牧到)(7)

南宋 李迪 风雨归牧图轴 中国台北故宫藏

这幅画描绘了夏天暴风雨即将来临,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急急忙忙赶回家的场景。前面的牧童为了避开狂风,在牛背上蹲坐,拼命拉住斗笠不让它掉下去。后面牧童的斗笠不小心被风吹掉了,他大概发出了声音,于是前面的牛和牧童都回头看,想知道发生了什么。画面情节性很强,十分生动。

人们还用手指印来表现牛,清代指画家高其佩的这幅牧放图就是用大拇指指纹画成的。

山行杜牧艺术手法(从风雨归牧到)(8)

清 高其佩 指画牛图页 辽宁省博物馆藏

牛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任劳任怨、勤恳踏实的,但同时牛也极具爆发力,斗牛的场面显示了牛之野性和凶顽。“戴嵩画牛”的故事广为人知。而台北故宫这幅传为戴嵩的《斗牛图》正体现了牛的勇猛。

山行杜牧艺术手法(从风雨归牧到)(9)

(传)唐 戴嵩 斗牛图轴 中国台北故宫藏

很多文学典故里,都有牛的痕迹,如“对牛弹琴”。汉人牟融在《理惑论》中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对牛弹琴”说不通,不是牛没听见,而是牛觉得你弹得不好听,它不欣赏而已。

清代石涛画《对牛弹琴图》,以牛自况,表达了不听世人谤议,我行我素、张扬个性的观点。

山行杜牧艺术手法(从风雨归牧到)(10)

清 任熊 甯戚饭牛图页 上海博物馆藏

“甯戚饭牛”讲的是甯戚辗转来到齐国,喂牛时远远望见齐桓公,便敲击牛角、放歌抒怀,被齐桓公赏识的故事。“牛角挂书”最初和老子有关,宋人黄文雷在《和陶》中说:“牧牛上阳坡,角挂上下经(道德经)。”“牛角挂书”的典故也与李密有关,《新唐书·李密传》说到李密“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此外,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作的《牛赋》,短短几百字表达了对牛的深切的同情。(整理自沪上行知读书会文博主题讲座)

作者:颜晓军(艺术史博士、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研究馆员)

编辑:许旸

图片:作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