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8月25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课题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继续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制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议,指导全党全国做好未来5年和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献计献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献计献策(金羊网评顶层设计)

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献计献策

中共中央8月25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课题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继续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制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议,指导全党全国做好未来5年和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十三五”规划已进入最后收官阶段,“十四五”规划人们翘首以盼。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非常节点,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意见。其传递出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制定好“十四五”规划建议,将为编制规划纲要提供依据,向社会传递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优先领域、重点任务,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汇聚共识、凝聚力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加强顶层设计,让“十四五”规划更契合民意。“十四五”规划关乎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站在历史新起点,加强顶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顶层设计就是由国家层面进行的设计,由中央决策层组成专家团队,围绕着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出今后5年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为了制定好“十四五”规划,可谓殚精竭虑,亲自挂帅,亲自督战,先后多次召开座谈会,既有专家层面的,也有各个界别层面的,广泛吸纳民意,彰显了党中央对“十四五”规划的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广泛征求民意,问计于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办事情的良好初衷。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这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战略安排的重大任务,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途径。”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要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据我国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十四五”规划,顶层水平高,民意含量高,一定能经受住历史考验和时间检阅。

科学规划,让“十四五”规划更契合民意。科学规划是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前置条件,只有科学规划,制定出的“十四五”规划才会更符合中国国情,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科学规划就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制定出的“十四五”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置客观实际于不顾,成为“空中楼阁”。要让“十四五”规划具有科学性,就必须注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三是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五是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制定出一个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的规划建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就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要总结“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研判发展环境,深入研究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准确把握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深化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前瞻性谋划重大风险应对预案。

当前我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统筹谋划,编制好我国的“十四五”规划,让“十四五”规划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个个“规划”的支撑,“国家规划”决定着未来我国的发展方向。只要全党全国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迎接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美好明天。(金羊网 文/李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