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的出台,引发广泛关注。该方案突出了“无体育,不教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体育健康教育的理念。
如何有效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如何全方位实施学校的体育工程?播报君马上送上今天的“双特谈体育”~
房山区良乡第二中学 佟明河
无体育,不教育
2021年12月9日上午,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北京教育“双减”工作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并解读了《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此方案着眼于义务教育阶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强调合格性,弱化选拔性;强化过程性,鼓励同学们更加自主、快乐地坚持体育锻炼。
其显著变化:一是增加了体育考核评价的分数值,由原来的初中学业考试的四十分增加到七十分,包括过程性考核(40分)与现场考试(30分);二是强调过程的积累和国家基本健康标准的达成。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体质健康考核(分别在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和健康知识考核(在八年级第二学期以开卷的形式进行);三是现场考试打破了以往过于集中限定考试项目的弊端,采取分类限选的方式,把内容划分了四类,设置22项考试内容,每名同学可挑选4项,这就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用自己最擅长的项目来参与考试,拿高分、拿满分,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我认为这是评价的一大亮点。
这个评价方案突出了“无体育,不教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体育健康教育的理念,因此一出台就备受人们关注。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人们认识当中”重智育,轻体育”现象突出,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教育内卷化影响,体育更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与健康意识的弱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最直接的问题,小胖墩、小眼镜随处可见,初中近视率超过60%,这个现实是多么可怕啊,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很危急的时刻。
因此,我们必须要解决人们的短视行为、功利思想,唤醒整个社会对体育健康的重视,因为任何人都没有资格靠牺牲学生的健康来实现短期的育人效果。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健康,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体育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如今北京市教委又出台了《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以期将“无体育,不教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体育健康教育理落到实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呢?我想,作为学校,我们首先要深刻认真地分析解读这一方案,做到思考在前、理解在前、引导在前。要进行大力宣传,让全校师生,乃至整个社会了解政策的出发点,了解政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我们引导老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改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是五育的根本。体育不仅能够强健体魄,还能够锤炼品格、增强集体观念和爱国情怀。
蔡元培先生在谈及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时曾说:“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一切道德殆皆非羸弱之人所能实行者,苟欲实践道德宣力国家,以尽人生之天职,其必自体育始矣!”“少年强则国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所以加强体育健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就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未来负责。
“无体育,不教育”,这一说法大概脱胎于清华大学的“无体育,不清华”。有着“五道口体校”之称的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学府,始终坚持重视体育的优秀传统,一百多年来,对体育精神的不断思考,对体育育人理念的不断探索,对体育活动发自肺腑的热爱和实践,对体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成为每一个清华人的共同印记。其实,越是优秀的学府越是重视体育健康教育。北大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在其文章中,他多次借鉴西方的一句成语提出“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的观点,他号召青年们:“起来吧!养成体育的习惯,锻炼健全的身手,自小学到大学,无日不参加体育活动,以养成坚实的体力,去运用思想、创造事业。”“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南开大学的创办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更是提出了“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主张。
“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就是要强化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快乐、享受快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人们常说“健康是一,其他一切是零。”确实,没有前面这个一,无论有多少零也还是零,只有有了这个一,那些零才有了意义,才能变成成千上万。因此,没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的教育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健康的身体由哪里来?它来自科学的锻炼,来自持之以恒的运动,更来自我们的体育教育教学。因此,可以说体育是其他各种育的基础,以体育人,融通互育,才能切实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其次,作为学校还要积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从师资方面做好准备,特别是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从设施设备上做好准备,尽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需求;学校还要大力挖掘社会资源,对学生体育训练提供更多支持,鼓励家长对学生的特长的体育项目给予支持,形成终身的锻炼习惯;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以赛促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体育锻炼。如我校,将继续开展每年的体育节活动,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的项目,使参与的范围更广,锻炼的效果更强。同时注重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日常性、持续性、长期性,抓好体育课和大课间,开展体育课的专项教研,增加学生课上活动的时间,真正让学生能够“出汗、用劲、强体”,让学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锤炼品格、习得本领、养成习惯”。
我认为这次的体育与健康的考核评价方案,肯定会带来全社会对体育与健康的重视的在升级,肯定会让全社会更加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的健康发展,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海淀区五一小学 陈姗
多维发力 多措并举
促进学生体质提升
五一小学秉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理念,多年来,坚持健康第一的育人观,坚持无体育不教育,精准定位学校体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地位及功能,全方位实施学校的体育工程。
建构多元体育课程体系,支持全天候校内运动
打造以“练”为核心的五位一体体育课堂,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打造以“赛”为核心的群体活动,引导学生快乐运动
打造以“特”为核心的社团品牌,促进学生特长培养
打造一体化的课后服务体育课程,将体育向课后延伸
家校联动,将体育向校外延伸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
刘国雄
无体育不教育:超越功利的首都育人理念
日前,李奕副书记参加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解读了《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五育并举,强化以体育人,倡导快乐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无体育,不教育”这一超越功利的首都育人理念,将引领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工作实现新跨越。
以体育人,重构学校体育工作体系
课程育人,丰富学校快乐体育内涵
评价育人,提升学校体育审美品质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一、以体育人,重构学校体育工作体系
《方案》提出要秉承“无体育不教育”理念,坚持身心健康第一,始终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落实党中央关于青少年健康有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青少年健康问题已经由身体健康影响到心理健康,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生命安全、家庭幸福,也关乎民族复兴大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体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供了遵循的依据。近年来,有关学校体育教育、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文件呈现出数量明显增多、规格标准显著提高等特点,越来越凸显出学生身心健康在全面育人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01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8年,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目标体系;2019年,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愿景目标》指出要建设体育强国、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同时,“双减”政策、“五项管理”的落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出发点,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更是从法律层面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以上文件对学校体育教育、学生体质健康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彰显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鲜明育人导向。
《方案》的落地,将极大促进学校重构“以体育人”的体育与健康工作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贸大附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目标,构建“1 7”学校体育工作体系,形成学校决策、各中心联动、全员参与的体育工作格局。“1”,是指以学生为主体,“7”是指七级工作体系:学校—处室—年级—班级—学科—家庭—社区。学校成立学生发展与卫生健康中心,推进《贸大附中健康校园十大行动》,每年召开全校体育工作大会,制定并推进《贸大附中加强体育工作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行动方案;学生发展中心加强体育活动的顶层设计能力和指导能力,确保体育活动丰富、严抓体育赛事质量,加大体育活动在班级考评中的权重;课程教学中心加强体育课程管理,加强课堂教学监测与指导,同等对待体育课与文化课;服务运营中心确保体育运动设备设施的完善,为学生锻炼提供保障条件;督导评价中心加强体育工作的抽测与监督,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福利待遇等方面确保公平;年级、班级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体育组加强学科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家校协同,保证学生家庭体育锻炼落实;加强体教融合,发掘大学资源,探索初高中一体化活动开展和课程体系。
践行健康第一理念,要秉持系统管理观,加强教育教学联动,打好“双减”、“五项管理”组合拳,实现减负提质,为学生锻炼腾出足够时间。同时,还要坚守“五条基本”底线:体育基本课时、体育基本活动、基本锻炼时间、基本体育师资、体育基本条件。
二、课程育人,丰富学校快乐体育内涵
《方案》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以不增加学生负担为原则,把快乐体育作为根本追求。在改革策略上做到三个“一”:一个理念,即无体育不教育;一个习惯,即终身锻炼;一个目标,即身心健康。在改革路径上做到“五个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现场考核结合,抓实过程考核;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的健康知识机考相结合,注意健康知识教育;必考项目与自选项目相结合,尊重学生差异;素质项目与运动能力相结合,提高身体素质;分段实施与稳步提高相结合,确保有序高效推进。
唯有超越功利,才会避免应试,才会有快乐体育。《方案》的设计站在“让人成为人”这一最高价值层面,既注重科学性、基础性、公平性,也考虑选择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极大避免了对政策误读和操作的误区,促进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具体体现在“六性”:强化合格性。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本标准,强调合格性、弱化选拔性,只要学生平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即可达到合格水平,从而获得高分甚至是满分,让增加的项目和分数成为孩子健康生活理念养成和健康体魄形成的助推器,而不是选拔项。增加选择性。现场考核由过去的8选4,增加到现在的22选4,多出了14种新的自主选项,增加选择就是遵循规律、激发兴趣,增加选择更是尊重差异,保证公平,增加选择就是增加健康、养成习惯。
落实全程性。全程性就是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把过程考核分解到4、6、8年级,从小学抓起,实现中小衔接、以测促练、抓早抓小、以下促上,带动和督促学生从小养成坚持锻炼习惯。促进自主性。适当增加分值并加大过程性考核权重,培育过程,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参与就能得分,从而更加自主、快乐地坚持体育锻炼。倡导全员性。
强化全员参与,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内容,鼓励各区中小学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体育运动,带动每一名同学主动锻炼身体,甚至可以带动学校全体教师和家长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重视健康,共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着眼全方位性。在每一天、每一课、每一个场景中,从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到干部教师健康理念,再到课程供给,要全方位贯彻健康生活、科学锻炼的理念。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平时锻炼中的常态监测功能,真正让锻炼成为学生快乐的生活方式。
我校深刻认识到快乐体育的重要性,重视“体育健康”在学校“一三一”人本课程体系中的基座地位,依据课程标准,构建学校“94121”体育课程体系:设计包括必修和选修在内共9个教学模块,精选4个运动项目,实施1项传统特色课程,落实2项常规体育赛事活动,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健康知识 基本运动技能 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打破行政班级界限,采取“分二选六”开展教学,即依据不同年级的班级总数,将其平分为两大组合错时开课,再按分组后的学生人数、男女生比例,根据专项、兴趣、水平等分类分层混合编为六个教学班,开展选课走班,同时实现六个模块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接受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选择与个性发展需求。
体教融合,开发课程资源。夯实“软硬”基础,调整学科结构比例,完善校内运动设施。加强体教融合,尝试购买服务,拓展交流平台,提高训练水平,培植特色项目。增进校际合作,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家校社协同推进、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学校借力对外经贸大学资源和北京市冰雪专项支持,聘请专业教练,在初一年级开设全员普及的冬奥知识理论课和上冰实践课、花样轮滑课、冰壶课、冰球课以及队列轮滑培训等,初二年级全面开设滑雪课,成立了滑雪俱乐部,所有学生通过室内滑雪课了解冰雪运动知识,掌握冰雪运动技能,支持并鼓励有潜力的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冰雪训练、培训和比赛。此外,为让运动之王的中长跑在附中落地,我们坚持开展“12.9”冬季长跑活动,并成立附中教师跑团,校长和干部教师一同“陪跑”,引领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三、评价育人,提升学校体育审美品质
《方案》将新时代义务教育中体育与健康工作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立德树人主渠道、纳入考试制度改革、纳入督导评价内容、纳入全民健身计划,体现了全新的育人观、体育观和质量观。本次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改革,表面上看是增加分数和考试次数,但应试和分数绝不是目的,而是以此为改革的契机,践行“无体育不教育”的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健康权、生命权、发展权,让学生享受体育的乐趣。
快乐体育,让学生体验运动之美。既能练就青少年的外形刚健之美,也能涵养其内心坚韧之美。体育团体项目中的团队配合、集体观念,发生冲突时的谦让与风度;个人项目中永争第一的精神,运动过程中展示出的顽强意志;体育比赛中对对手的尊重,对比赛规则的遵守;激烈竞争面前的淡定,特别是面对失败的态度等等。这些既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坚定意志的宝贵财富,也是对人格和意志最好的检验。体育能够让学生更阳光大气、积极上进,能减少矫情、懒散,减少自私、狭隘,缓解焦虑、抑郁。
快乐体育,让学生提升生命品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体育教育中德育功能的最好表达。以我校常规赛事为例,通过处理好七组关系,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提升生命品质。运动会组织与运动文化的关系。要设计以学生裁判为主的赛事,提升学生领导力,更要注重入场文化展示中的班集体建设;比赛结果与比赛过程的关系。既要提倡争取比赛第一,更要以赛促练,形成积极参与锻炼、参与比赛的风气;场上与场下的关系。既要运动场上热火朝天,也要场下人人参与,弘扬场上场下团队互动的集体精神;胜利与失败的关系。
在为王者欢呼的同时,也要鼓励最后一名不畏失败的坚持精神,更要正确引导“尽全力跑比跑得快更重要”的运动价值;学生主场与教师参与的关系。提倡教工积极参与文化表演,参与比赛活动,为学生作出示范;体育运动与学习的关系。运动不仅育体育心,更要树立科学认知运动改造大脑,运动促进学习的健康理念;运动组织与结果评价的关系。学校评价运动结果,也要评价组织过程,更要形成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习惯,鼓励人人参与,促进人人提升。
毛主席《体育之研究》曾言:“体育教育的教育意义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在超越功利的首都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五育并举,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西师附小 李庆元
爱运动 会健体 懂自律
西师附小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知名小学,近二十年来呈快速发展趋势。学校十二五期间开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提出了“知识对接心灵”课堂教学理念,确定了“健康第一、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使每一天都有意义”的教育理念,力求让教育中每个个体的生活和生命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在此研究基础上,为了使育人目标落实在每一个学科教学中,学校在2017年开展了基于学科特色表达的研究,力图在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在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对体育教育、教学对人全面发展中意义任务的认识,并在实践研究中逐步形成了“爱运动、会健体、懂自律”体育教育、教学的基本框架,有效地推进了体育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信体育的力量——将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框架
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
共建、共识、共成长
建设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一、相信体育的力量——将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爱运动、会健体、懂自律”从三个维度对体育教育、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上的培育、形成体育课堂教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思考于实践。“爱运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实践与自身、与同伴、与运动器械、与运动规则的对话,从而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会健体,就是能在认识自己的身体条件的基础上,学会科学、循序渐进人健体方法;懂自律就是在有爱的基础上,能够主动的约束自己,实现自己对生命状态的最优化。
体育学科,除了其强身健体的学科意义以外,还具有非常强的育人功能。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既包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也包括塑造品格、养成精神。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更要发掘和弘扬体育的育人功能。我们注重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注重规则意识的养成。使学生在学习真正热爱运动,把运动做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框架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脑科学发展为我们体育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现代许多科学研究证明,久坐不动的现代生活方式破坏了我们的本性,而且成为我们长期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而运动可增强体内血清素、多巴胺等的水平,从而提高传递思维和情感的质量。我们在对大量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学习基础之上,经过专家的指导,构建了“爱运动、会健体、懂自律”的体育学科表达框架。
三、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
在近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结合学校实际,不断丰富体育课程体系,注重体育师资队伍专业的科学性;坚持我校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基本策略与方法,点滴积累,有效地推进了“爱运动、会健体、懂自律”的目标。
1.课程建设:
我校对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三类课程各自有独立目标和功能,三者融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及学校培养总目标。体育与健康学科为了更好落实学校总目标和促进学生养成规律运动与健康生活的习惯,分年级开设了6个校本课程:一年级形体、二年级游泳、三年级乒乓球、四年级棒垒球、五年级足球、六年级篮球全校有5031名学生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参与率100%。同时在校本课程基础上,对有兴趣、身体素质好、具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开设了篮球、足球、棒垒球、皮划艇、花式跳绳、跆拳道、田径、武术、乒乓球、增肌减脂班等23个体育社团,有723人参与,参与率14.4%。
这些社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如何在社团中挖掘育人的点,我以增肌减脂班为例说明:三年级赵泊睿男生BMI测试前体重指数是24.3界定为肥胖,在经过为期12周的增肌减脂训练后下降为体重指数是21.4界定为超重,降低了一个等级。再如五年级黄月曦女生BMI平均体重指数是23.8界定为超重,在经过为期12周的训练后下降为平均体重指数是21.9界定为超重,虽然仍是超重,但是呈下降趋势的。
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人数据、手抄报、自我锻炼计划表中看出,学生在参加增肌减脂社团过程中的成效,不仅是体重变化,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他们逐步理解了何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了自律意识,契合了我校“爱运动 会健体 懂自律”的研究主题。真正在体育活动中做到“育人”理念的缔造。
2.课堂教学研究:
围绕“爱运动、会健体、懂自律”总体目标,在西城研修学院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多种形式的课例研究,开展了APDA为基本模式的教研活动。APDA中的 A是指分析,包括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如何结合学校文化进行教学活动;P是指说课,主要说清教学意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D是指进行课堂教学;后一个A是指结合研究专题和学校文化进行评课,从设计、教师、学生等维度进行评价。在学校APDA教研模式的引领下,体育组教师开展本学科的课例研究工作。如何通过课例研究把“爱运动 会健体 懂自律”落实到教学中去,形成一定的模式,是我们组员共同思考的问题。
如:我们组32名体育教师,每4个人一组,分成8组,每一名教师都要完成分析教材、说课 、上课、评课4个内容。一学年下来参与、观摩至少40节研究课,为课堂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研究成果。我以《小篮球:原地拍球比多》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介绍:
(1)单元设计方面:以教学结构图的形式进行呈现,已经形成了整体的教学思路。
(2)教学目标方面:在传统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目标。
3.教学过程方面:
(1)在准备部分,通过音乐伴奏下的创编操热身和小游戏活动,不仅让学生进行了热身,提高学生心率,预防运动伤害事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教材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基本部分以“学、练、赛”三个阶段进行活动。
第一阶段的“学”,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学生直观了解动作方法,建立正确动作概念。
第二阶段的“练”,学生自主合作练习,通过音乐节奏、不断挑战闯关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三阶段的“赛”,通过展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30秒的原地拍球比赛练习,在游戏比赛中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小篮球:原地拍球比多巩固学习与升华。
(3)在游戏的安排上结合了篮球投篮的动作进行比赛,提高了运动的密度,上下肢搭配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以及身体的灵敏性。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同时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4)结束部分教师带领学生随轻松的音乐进行放松操。让学生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为下节课做好准备,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像这样的案例研究我们还有很多,既是教师和教材知识与知识的对接,也是教师与学生心灵和心灵的对接。老师们就是通过点滴积累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不断的凝练与总结,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需求和身心健康发展,凸显“爱运动 会健体 懂自律”具有西师附小特色的体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四、共建、共识、共成长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家庭、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发展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可互为补充。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设计活动过程中,本着学生人人参与、家长参与、教师参与的原则。吸收了家长的力量,发挥社会的资源功能,同时构建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合力。下面我以一次登山活动为例说明:
我校在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了一次“附小登山娃”为主题的家校协作的实践活动。爬山,既能使学生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规律。也能锻炼体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
活动前,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体育家委会成员共同制定了登山方案。家长和学生一起到西山进行踩点了解活动路线,准备登山物品,家长呈现了空前的热情。活动中家长主动组织班级学生以拉歌的方式边走边唱登山;有的家长带领班级学生是喊着口号前进;还有的家长边走边讲关于登山的小故事以及关于登山的注意事项等。活动中出现了很多小插曲,如:有的家长缺乏锻炼,孩子鼓励,有的孩子爬不动家长鼓励,齐心合力,共计9800人登顶成功。本次活动学生和家长享受了运动乐趣,增强了自身体质,形成了健康体魄,锤炼了学生意志品质。让家长感受到家校共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立德树人落在实处。
五、建设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西师附小“居敬守静”做教师为基本理念,注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不断强化师德建设,引导教师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每个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基础;二是注重构建科学合理的师资结构,使整体教师专业结构更符合我校课程体系特征;我们先后引进了国家运动员刘博,全国三八红旗手吕伟,引进了车永军这样的优秀退伍军人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第三就是保障体育教师的待遇不断的提高,使队伍稳定,教育、教学质量有保障。第四在活动中拓宽视野,促进教师研究水平提高。体育组共有33名体育教师,副高级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区级骨干4人。其中本科学历26人,硕士研究生7人,平均年龄33岁,涉及12项专业领域。在这样一支专业教师队伍的引领下,全校学生爱运动,会健体,生活中主动约束自己,实现了对自己对生命状态的最优化,学生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体育组带领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参加天安门广场万人广播操展示、德胜社区展示,去美国泰瑞斯小学进行篮球交流等,既锻炼了队伍,又开拓了视野,受到家长和同行一致好评。同时每年我校学生都会参加北京市和西城区的各项体育比赛,学生在比赛中主动性高,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协作精神。代表西师附小取得了,北京市中小学健美操大赛团体冠军;西城区“三好杯”冠军;西城区中小学跆拳道“团体冠军”;西城区体能比赛第1名;篮球红庙杯“亚军”西城区田径运动会团体亚军和金牌总数第1名;西城区中小学比赛乒乓球单打第1名;西城区中小学跳绳比赛团体第1名;西城区中小学冰球联赛“冠军”“亚军”等;评选为全国首批篮球特色学校、西城区篮球、垒球、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精神文明奖”“道德风尚奖”等。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结合学科特色表达研究;老师们还申请并完成3个西城区区级课题,发表36篇论文,参与《理解实践》、《理解习惯》、《理解管理》、《理解课堂》和《知识对接心灵》书籍编写工作。课堂教学也收获颇丰,多为体育组教师曾获全国优课、北京市课例比赛、西城杯教学比赛、西城区风采大赛、西城区小学课例比赛荣获一、二、三等奖。
结合爱运动、会健体、懂自律学科特色表达的研究,一方面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树立了“以学定教”的实施理念,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反思,将这些理念融入在学校的课内外体育活动中,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经过不断的反思与重设,从学生身体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等数据分析后,全校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有了显著的提升,如50米*8从17.44%—32.22%;50米跑从18.67%—20.14%;跳绳从48.41%—63.93%;仰卧起坐从37.82%—51.05%;坐位体前屈从18.64%—28.44%。这些数据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次研究,让教师对体育学科的认识有了高度,教学有了深度,学生和教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经过多年长时间的实践,体育与健康学科育人的意识和效果往越来越好的趋势发展。
结语
“爱运动、会健体、懂自律”,简洁的9个字,明确了体育学科的学科特点,蕴含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理念平实,但不平凡。体育课的学习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育人理念潜移默化在体育教学中,最终达到育人的目标。在本次研究中,老师们通过学习,能够站在教育文化、生活方式、人的发展的高度深入理解“爱运动 会健体 懂自律”学科表达的内涵。
结合“双减”背景,学校将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在校学习质量,我们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研究与总结,力争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活动、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爱运动、会健体、懂自律,成为具有健康体魄的国之栋梁。
转载注明来源“北京教育播报(ID:bjedu-news)”
素材丨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图片 | 部分摄图网
责编丨李培 主编丨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