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商报屡遭拷问,母婴消费乱象何时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母婴店乱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母婴店乱象(母婴消费乱象何时休)

母婴店乱象

来源:国际商报

屡遭拷问,母婴消费乱象何时休?

本报记者 刘旭颖

随着新生代家长群体的更迭和育儿观念的改变,家庭在母婴方面的消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母婴产品,一些消费人群尤其偏爱母婴垂直电商平台。不过,母婴电商行业尚存不少问题。

消费环境待改善

在电商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喜欢在促销活动期间囤货。但伴随着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而来的还有各类新型价格欺诈现象。

山西省吴女士就对此有口难言。她在5月份参加了贝因美妈妈购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的爱加奶粉体验官活动,但期间购买的商品不仅长时间未发货,还在未告知的情况下订单被私自取消了。吴女士联系客服要求处理,客服却以“同小区已有宝妈购买过此商品”为由拒绝处理。然而活动规则上并没有注明“一个小区不得有2人以上参加活动”,这更像是为了套取用户个人信息的虚假活动。

除了虚假活动,质量安全问题也是消费者在母婴电商平台上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贵州省向先生在投诉平台电诉宝上反映,其5月从宝贝格子网购了6罐蓝河姆阿普3段奶粉,收到货后却通过对比发现该商品明显为假冒伪劣商品。不仅所有奶粉溯源码标贴被人为刮花,而且还缺少正版奶粉标贴的blue river商标,无法查到物流追溯码信息等。

无独有偶,陕西省张女士遭遇的问题更严重。她反映称其在微信小程序德国W家购买的两箱三段喜宝奶粉存在质量问题,奶粉中有很多黑褐色、黑绿色的颗粒,吃起来有苦涩发霉的味道。

此外,一些平台还存在“霸王条款”,不平等的消费条款被强加于消费者身上。四川省张女士就投诉反映称,孩子王平台上的运费险不仅需自费买,而且运费险补偿只退到App内的钱包账户,既不能提现转账,App内很多东西还无法使用,而且使用时还得凑满88元才包邮。更过分的是,平台私自定义余额有效期,过期不会告知也不退还。

网经社电子商务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从投诉数据可以看到,商品质量、物流、虚假促销、退款、发货、售后服务、货不对板等问题是目前母婴平台上被投诉最多的问题,不仅涉及孩子王、妈妈购等垂直类电商平台,天猫、淘宝等综合类平台也未能避免。

“目前市场上母婴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而安全性是母婴产品最核心的需求,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产品时还是应尽量选择售后有保障的大牌连锁产品。”莫岱青提醒道。

电诉宝网络消费维权专家也指出,网络购物时,尤其是在购买关于安全健康的产品时,消费者务必对所有信息进行核实,针对花样繁多、层出不穷的网购陷阱,必须细心甄别。一方面,消费者要多方面了解要选购的商品或服务信息及品质,选择好商家,查看商家经营资质,看是否在其首页显著位置公示营业执照等信息,尽量挑选信誉度高、管理规范、交易规则完善、诚信度高的店铺进行购物。另一方面,不要受“价格低廉”“秒杀”“数量有限”等营销手段的影响,理性选择所需消费品。

此外,消费者还要注意辨别商家交易量及好评等信息。有些商家的好评实际上是商家通过发红包、返现等方式诱导消费者作出的不准确评论,消费者在查看时要做好甄别,正确判断。同时增强证据意识,如发生纠纷及时保存支付记录、聊天记录、快递单号、对方真实名称及联系方式等证据,以便更好地维权。

莫岱青认为,有关部门也需加强对母婴类产品质量抽检,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无良厂商,从源头上遏制质量低下的母婴产品流入市场,净化市场环境,让广大家长放心购买。

市场前景仍可期

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母婴电商行业不太好过。就在近期,蜜芽宣布将停止App服务。而在此之前,荷花亲子关闭、红孩子卖身、母婴之家跑路、贝贝网下架……不少曾受资本追捧的母婴电商平台黯然退场。

莫岱青坦言,近年来,行业正加速洗牌。阿里、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头部平台发力母婴市场,在流量见顶和综合电商激烈拼杀下,蜜芽、美囤妈妈、贝贝网等母婴垂直电商的优势被虚弱,用户被进一步瓜分。

但与此同时,母婴市场的广阔前景仍十分诱人。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母婴市场规模已达34591亿元,预计2025年规模将达46797亿元。比达咨询日前发布的《2022上半年度中国互联网母婴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政策红利将推动互联网母婴市场发展,随着消费持续升级,母婴产品与服务朝着高端化、品质化和个性化方向迈进,我国母婴市场规模仍保持平稳增长。2021年,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增长9.3%,达5692元,预计2022年该数字可达到6250元。

莫岱青认为,90后、95后已经成为新一代母婴消费主力军,他们的消费观念、育儿理念、触媒习惯均有别于传统一代,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更看重母婴消费的安全和质量,也更乐于尝鲜和分享。随着全面放开“三胎”和教育培训行业“双减”政策落地,行业还将迎来更激烈的较量,母婴市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更为聚焦。

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习惯的养成,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售假的主要渠道。莫岱青认为,网络交易平台需承担起责任,应核验并定期审查商品以及服务提供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配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其平台上的商品或服务质量进行抽查检验。对于已经查证属实的利用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平台应及时采取断开链接、强制下架、公开曝光等措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