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张爱玲完整版(专访张爱玲全集主编)(1)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100年前的今天(9月30日),张爱玲生于上海。她的文学生命力强劲,绵延不绝。在她的百年诞辰,众多读者怀念她,写她,读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除了那些不读书却只想凑热闹,看假语录满足虚荣心的部分人之外,还是有大量粉丝是真正因为欣赏张爱玲才华,愿意在她的生日这一天,仔细回望这位传奇女作家的生命,耐心读一段她非同凡响的卓然文字。

也正因为张爱玲的文学吸引力太大,人们总是想知道她更多,更细。近些年,张爱玲生前未刊作品的不断被发掘、被出版。以至于人们对张爱玲文学和生活世界的了解,谬误逐步被纠正,形象逐渐清晰。

每日一读张爱玲完整版(专访张爱玲全集主编)(2)

晚年并不潦倒

身后留下财产近270万元港币

张爱玲是传奇。但围绕着“传奇”的,也往往有很多理解的偏差。比如在网上有不少解读张爱玲的文章,总是把张爱玲的传奇过多渲染在她生命的早期,而把她的晚年状况想象得过于悲催:潦倒。但事实可能不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来看她晚年的经济状况。张爱玲生前挚友、学者宋淇之子宋以朗在《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花城出版社,2015年出版)一书中记述,张爱玲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在张去世后整理其遗留物品时有一个清单,张爱玲在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共有六个银行户头,林式同在洛杉矶市遗产承办法庭办理手续后,共取出2.810771万美金,并按张爱玲遗嘱要求把这笔现金全部汇给了宋琪夫妇。张爱玲的丧葬费及清理费用、遗物运费共计1.168703万美金,宋淇夫妇另付给林式同。1995年时美金与港币的汇率为1:7.75左右,那这笔存款折合20万港币多一点。宋以朗说这笔钱“在当时不算多也不算少”,所以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并非外界所说的那么寒酸。除此之外,宋以朗查阅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通信,里面提及过财务报告,父亲宋淇在香港帮张爱玲买过一些外币及其他存款,母亲邝文美也为张爱玲开立过银行户头,其中有一张邝文美写的字条,上面写着E.Chang的银行外币存款为32万多美金,这在1995年相当于248万港币,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两样加在一起,共有近270万元港币。张爱玲在遗嘱中对这笔钱的用途如下要求:(一)是要请宋淇夫妇买些东西做纪念(其实就是作为一种补偿,给宋淇夫妇照顾身体),(二)是请高手翻译她的作品。

每日一读张爱玲完整版(专访张爱玲全集主编)(3)

精神也挺快乐

曾经“一半的时候都是笑容满面”

那么,她的精神世界呢?

2020年9月,由宋以朗主编的张爱玲往来书信集,由皇冠出版社出版。该书信集分成《纸短情长》与《书不尽言》两册,60几万字,收录了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长达40年的鱼雁往来的700多封信。时间跨度从张爱玲从1955年从香港到美国,至1995年去世的后半生,成为纪念张爱玲百岁的重磅作之首。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向自己的好朋友宋淇、闺蜜邝文美,事无巨细地分享着自己的一切:她到美国的感受,见到的人事,写作的计划,内心的困惑,身体的病痛……比如在1955年10月31日至翌年2月10日,她在信中一五一十地跟邝文美报告纽约所见所闻所感。虽然初到纽约,工作、住所、英文著作的出版都没着落,但张爱玲却非常快乐。(“我自从来了之后一直非常愉快,一半的时候都是笑容满面”)。她再次发挥她那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纽约女子“发型衣饰大都是极端而又单纯的,使我每次出去都看见无数赏心悦目的东西。”

每日一读张爱玲完整版(专访张爱玲全集主编)(4)

每日一读张爱玲完整版(专访张爱玲全集主编)(5)

对话止庵

张爱玲不是对一切人都冷漠,她对这个世界的人可以分为三类

如何更深、更真地走近张爱玲的文学世界?我们拨通了学者止庵的电话。止庵是编辑家,学者,对张爱玲、周作人、鲁迅研究尤为深入。他编有《周作人自编集》《周作人译文全集》,《张爱玲全集》(已出十一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012年),《鲁迅著译编年全集》(与王世家合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等多部著作。2016年,止庵还曾受邀在2016年香港书展现场,以“张爱玲文学的与众不同之处”为题,与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进行了对谈。

封面新闻:止庵老师,您好。最近出版的宋以朗先生编的张爱玲与宋淇夫妇来往书信集《书不尽言》《纸短情长》, 您读了吗?作为一名张爱玲研究者,您觉得价值如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止庵:我读了。我觉得价值很丰富,还真是非常有收获,可以解决此前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不少疑问。我已经写了两篇相关文章了。事实上,张爱玲的往来书信,除了跟宋淇夫妇写的,包括张爱玲与夏志清、庄正信的信。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张爱玲。在她给宋淇夫妇的这批信件中,张爱玲谈工作方面多一些。可以说,对她晚年“工作”(主要是指写作)的情况,可以知道十之八九。对她晚年“生活”的状况,可以知道十之二三。如果这些信件没有出版,那我们现在很多人写张爱玲传记,尤其是写她晚年的情况,素材就非常不够。如果非要写,就只能瞎编。我们看现在关于张爱玲的各种文章很多,但其实很多都是瞎说。有了这些书信提供的细节,对张爱玲的了解就更准确、全面。

封面新闻:有人说,张爱玲的书信,随手抽出来一遍,就是一篇好的散文。

止庵:信毕竟不是文学作品。 我认为,张爱玲书信最大的价值还是在于,能提供很好的研究素材,能让研究者知道此前很多不知道、不清楚的事情。虽然书信里也有张爱玲行文的特点,但是张爱玲文学作品够多了,如果欣赏文学性,还是去看她的文学作品最好。

封面新闻:为纪念张爱玲诞辰100周年,香港大学在其官网线上举办“百年爱玲,人文港大:张爱玲百年诞辰纪念文献展”。张爱玲于1939年8月到达香港并进入港大,1942年5月离开香港回到上海。虽然日本入侵对港大校园的毁坏巨大,但带有她证件照的学籍记录以及两个学年的成绩单都保存完好。从文件里看到,在香港大学的两年多里,她修的课程有英文、历史、中国文学、翻译、逻辑和心理学,其中英文和历史的成绩突出。您看到这个文献展,有何感受和收获?

止庵:这个展览非常好。我看到后也是收获很大。关于张爱玲在港大读书这段时间的研究,此前依靠的素材一直都主要是靠张爱玲自己写那段时光的散文《烬余录》。传记作家写张爱玲传记,都靠这个写。虽然这个散文非常好,但毕竟它只是一个单一材料,还需要旁证。而在这篇文章里,张爱玲提到的细节也不够多。但是从港大这次展览,我们知道她当时读书的很多细节,比如她的出勤率很高,学习成绩非常突出等等。

每日一读张爱玲完整版(专访张爱玲全集主编)(6)

封面新闻:关于张爱玲的遗作,在不同的渠道,被发掘、整理、出版,前几年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对此您怎么看?

止庵:我觉得,如果谁质疑,觉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那完全可以选择不看。我一直还有一个盼望: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美国作家赖雅,写的有日记。有人看过,其中有对张爱玲的不少记录和描述。如果赖雅日记能出版,对张爱玲研究也会很有帮助。

封面新闻:关于张爱玲晚年的情感生活,也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1956年,她和大29岁的美国作家赖雅结婚。赖雅身体不好,中风几次。需要张爱玲照顾。张爱玲的伯乐之一,学者夏志清晚年受访时为张爱玲嫁给赖雅不值:“赖雅又太老太穷,自己明明中风多次却不告诉比他小近30岁的张爱玲。结果婚后仅两个月再次中风,给了她沉重打击。张爱玲为了给丈夫筹钱治病不得不为港台写应景笑剧,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和大好时光。”

止庵:据我个人研究了解所知,张爱玲跟赖雅的关系还是很好的。至于有人说,赖雅生病了,张爱玲还要照顾他,耽误了写作。甚至认“赖雅是张爱玲写作上的绊脚石“。我觉得这些评论就不太合适,因为毕竟那是人家夫妇俩之间的私事。外人不好评价。照顾生病的丈夫,也是张爱玲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人家愿意,其他人还能说什么呢。

封面新闻: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张爱玲是一个冷漠的人,她晚年对弟弟不管不问。但是在她给宋淇夫妇的信中可以看到,她其实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对方好几天没来信,她会担心。对方生病了,她会嘘寒问暖。可以说,里面自然有她一贯的精神孤高,但也不乏市井家常的温厚。可不可以这么说,她把自己的温情都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她拥有了高质量的友谊,对亲情没有那么在意。她把宋淇夫妇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止庵:张爱玲不是对一切人都冷漠。她对这个世界的人可以分为三类:对大部分人,她不想打交道,不愿理你;对少数人,她比较烦;还有少数人,她的态度很亲切。恰好她的弟弟属于她比较烦的那一类。宋淇夫妇、夏志清、庄正信、林式同,这些她都关系很好的。如果深究为什么,她弟弟成了她比较烦的人,我觉得讨论的意义就不大。姐弟之间感情淡薄不来往,这种事情在生活中也不少见啊。

封面新闻:熟悉张爱玲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在青年时代有一个闺蜜炎樱。张爱玲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炎樱语录》。但是,有人写文章提到晚年的张爱玲与炎樱几乎断绝了来往,其中一个原因是跟两个人经济状况悬殊,炎樱经商赚到很多钱,等等。从您的研究看来,真实情况应是怎样的?

止庵:炎樱有经商能力,这的确是事实。但据我了解,张爱玲晚年没有跟炎樱怎么来往,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张爱玲不喜欢回忆过去的事情。这是张爱玲在一封信里提到的。但这并不代表张爱玲不看重她们曾经的那段友谊。这是张爱玲晚年,临去世前两三年出的书《对照记》中,她放了很多炎樱的照片。她的弟弟,胡兰成,宋淇夫妇,她都没有放。

每日一读张爱玲完整版(专访张爱玲全集主编)(7)

封面新闻:对于张爱玲,还有一个误解比较常见:认为张爱玲写的小说调子灰暗,过多关注心理阴暗的部分。持这种印象的人中,不乏有成就比较大的作家也会这么认为。其实,如果细读她的作品会知道,她不过是洞察力和表达力很强,将很多人性和生命的真实,表达得比较精准和淋漓尽致而已。

止庵:你说的对。人性的阴暗面和生命一些真实状况,不会因为张爱玲不表达就不存在。

封面新闻:为什么在网络上会流传出那么多的张爱玲假语录呢?而且假语录中,多是把张爱玲浅化为心灵鸡汤和爱情导师。完全没有get到张爱玲在文学上的真正成就和意义。

止庵:我想,这跟很多人不看书,只上网有关。还有就是这些假语录的出处是那些人:觉得自己说话没人看,没分量,把自己的话按在张爱玲身上。

每日一读张爱玲完整版(专访张爱玲全集主编)(8)

封面新闻:关于张爱玲小说影视化,您是如何看待的?

止庵: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工业。要考虑很多文学之外的东西,会受制于资本、演员等因素。不像写小说那么自由。而且张爱玲的小说戳穿人生很多真相,如果照故事原样改成电影,难免会让一些观众觉得不舒服。所以导演往往会加一些光明的东西进去。如果拍成电视剧,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为了撑时长,往往会发水。那就要编造很多东西。综合种种,虽然拍出来也可以一看,但我总觉得终究不是那么高明的一个东西。

封面新闻:张爱玲的文学生命力一直如此强劲,核心还在于张爱玲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张爱玲也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在您研究看来,除了天赋高之外,张爱玲的文学背景,她的文学养成来源有哪些?

止庵:在我看来,可以分为四点。第一点 :张爱玲肯定会读经典文学名著。她在港大文学院读书,会系统接触到经典的文学名著。但是张爱玲的阅读不至于此。在《谈看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阅读了经典主流之外的很多书。包括人类学、历史学等非虚构领域的东西。这些阅读对象,比起已经被整理过形成的文学作品,更原始,更丰富,更生动。她从这里获得很多营养;第二点,张爱玲家学渊源。旧学功底很厚。她读了很多古书,包括聊斋,阅微草堂笔记,其中对张爱玲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典籍有四种:《金瓶梅》《红楼梦》《醒世姻缘传》(又名《醒世姻缘》)《海上花列传》;第三点,张爱玲对日常生活的热爱。这一点很少人提到。不少作家虽然写作也很好,但是对这个世界兴趣不大。但是,张爱玲对日常生活有兴致勃勃的热爱和兴趣。她有很多天才的比喻,这离不开她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体会;第四点,张爱玲非常勤奋,对写作非常认真。在她给宋淇夫妇的信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自己的文稿,精益求精。不厌烦多次修改。在信里多次是说她又要改了,帮她把稿子要回来替换。张爱玲毋庸置疑是天才。但是天才也需要行动去实现。天才不能浪费,不能闲置。张爱玲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天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