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县之得名,真是说来话长,它大抵经历了赵字、赵地、赵姓、赵国、赵郡、赵州到赵县的演变过程,时间跨度几近三千年之久。“棘蒲弹丸之地”,何以能“全赵之名”?本文拟就此做些探讨。

赵字、赵地与赵姓

“赵”字的出现并不太久远,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未发现“赵”字。它大约成形于公元前976年至前922的周穆王时期。

公元前1046年农历二月,周文王次子姬发统率三千虎贲、四万五千甲士、三百辆战车,并联合各方国部队,大举向商王朝进发,经惨烈的牧野(河南省新乡市的别称)会战,终于推翻了纣王的暴虐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并定都镐京(今西安西南)。姬发庙号周武王。

经“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考证,周武王在位四年去世,前1042年成王继位。前1020年成王传位康王,前995年康王传位昭王,昭王在位19年,于前976年传位穆王姬满,穆王共在位55年,至前922年去世。穆王的马车御者(或类似于今之专车司机)名叫造父。《赵州志·沿革》开篇第一句为“赵之名始于造父”,正是造父这位小小的马车夫,引出了关于赵字、赵地、赵姓、乃至赵国、赵郡、赵州、赵县一系列故事。

赵县各村古迹(赵州记忆千年古县赵县)(1)

造父乃东夷族首领伯益之后,伯益生大廉,大廉玄孙中衍为商代国王太戊驭手。中衍玄孙中潏生蜚廉,蜚廉生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祖父孟增曾得幸于周成王,因祖父的功德,造父被穆王选拔为亲信仆从,成为专用马车驭手。传说造父游潼关时得马六匹,后又过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入桃林(今陕西华阴县一带)之地,获骏马两匹,与原来的六匹合为二乘( shèng,每乘四匹)献给穆王。穆王得此“超腾八骏”万分喜悦,当即为八匹千里驹取名为赤骥、盗骊、白义、踰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并打造两乘华丽新车,再配以镶金嵌玉的鞍辔,让造父驾驶到处巡游玩乐。

周穆王在位日久,逐渐懒于上朝理政,“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第十七年(前960年),造父载着穆王扬鞭催马西游至昆仑山(实际为今祁连山),会见西王母。传说西王母是位绝代佳人,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饮酒唱合,尽情欢乐,乐而忘返。国中不见君主回来,朝纲日衰,终酿成徐偃王之乱。

徐偃王为方国“徐”(今安徽泗州一带)的国君,因曾挖掘出奇弓异箭,而取名为“徐弓”。徐弓自称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之多。乘穆王出游之机,“帅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七月“徐戎侵洛”。相传远在万里之外的造父,见千里驹烦躁不安,料朝中有事,于是放出一骑,任其飞驰而去,“老马识途”自回镐京。朝中大臣得以乘此马飞速赶往瑶池报信。穆王闻讯十分惊慌,即刻命令造父驾车回朝。造父催动神马,如龙腾飞云,风驰电掣,神速回到镐京,“造父御马,入于宗周”。穆王又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

平叛之后,穆王为表彰造父定国安邦之功,将河东一块沃土赐赏给了他。为了给这块土地命名,才造了“赵”字。造父是位优秀的驭手,他的马车既稳又快,因此为其封地命名首选了“走”。“走”,当时为“跑”的意思(而现在的“走”,当时为“趋”,在春秋战国之后,才改为以“快走”为“趋”),加一“肖”字组成一繁体“趙”字。《杨子方言》曰:“肖,小也。”说其小,一是封地小,不及今一个乡镇;二是造父仅仅是个马车夫,为一亲随仆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释名》注释:“赵,朝也。本小邑朝事大国也。”综上所述,创造一个“赵”字来命名造父这块封地,无论从造父身份、地位、职责,还是功业来说,都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从此汉字家族中又添了一员“赵”字。加之赵字其“声从肖”,并与造父之“造”音相近,使这块位于今山西洪洞县北、让造父后人引以为荣的封地,冠之以赵地、赵城之名,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几近三千年。

造父受封赵地后,其子孙就开始在那里居住,并生息繁衍。造父之后六代到奄父,奄父号公仲。周宣王伐犬戎时,奄父御车,在千亩(今山西介休南)之战中,靠高超的驭马技术,让宣王脱离了险境,受到了宣王奖励。奄父生叔带。当时周幽王昏庸无道,叔带就率部分宗族离开了周天子而去奉侍晋文侯。造父的后人,为了不忘世居地“赵”,就以地为氏,造父就被赵姓人奉为开山祖,赵城被尊为赵姓的发祥地。

赵国

“去周如晋,赵姓始昌”,造父的七世孙叔带弃周投晋之后,赵姓宗族逐渐发展壮大,经五代之后传到赵夙。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赵夙奉命御戎车征霍(今山西霍州一带),将霍公打败之后,献公把耿(山西河津县)赐给了赵夙并封为大夫。赵夙生共孟,共孟生赵衰(cuī),赵衰字子余。

晋献公攻伐骊戎(今山西晋城西南)时,获骊戎之女,得而宠之,生奚齐欲立为太子。适太子申生祭母于曲沃,归来后将祭供的肉给献公。骊妃阴使人置毒肉中,诬太子图谋不轨,逼其自杀,并尽驱逐献公其余儿子,其中献公与狐妃所生之子重耳,逃到蒲邑(今山西永济),献公派宦官逼其自杀,重耳跳墙逃走,到处流浪。赵衰与重耳之舅父狐偃等人随同重耳流亡,历尽千辛万苦,共患难十九年。当流亡到翟(河南禹州)时,翟君将俘获的一对姐妹分别赐赵衰与重耳,如此二人就成了连襟。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重兵护送重耳回到晋国,并被立为晋君,是为晋文公。赵衰受到重用,被封为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并执掌国政。晋文公在赵衰等人扶佐下,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加强战备,又号召诸侯勤王,迎立周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后于城濮(今山东鄄城县临濮集)与楚军接战,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主盟诸侯,周天子亦奉召参加,并策命晋文公为“侯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赵县各村古迹(赵州记忆千年古县赵县)(2)

晋襄公六年(前622年)赵衰去世,谥号成季。其子赵盾在“成季之属”拥戴下,代狐氏将中军,成为晋国军事统帅,并任上卿,执掌国政。晋景公初年赵盾去世,其子赵朔嗣位。

晋平公十二年(前546),赵朔之子赵武升任正卿,与韩宣子、魏献子共同掌握晋国国政。赵武生景叔,景叔生赵秧,是为赵简子。

晋顷公九年(前517年),赵简子继立为正卿,赵简子去世后,其子赵无恤继位,是为赵襄子。这时,赵氏已北有代地,东有邯郸、柏人,中有晋阳。赵襄子传位赵献子,献子设治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南),其子烈侯赵籍继位后,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立为诸侯。烈侯去世后其弟武公继位,武公又传位烈侯之子赵章,即赵敬侯。公元前385年,赵敬侯建立赵国,迁都邯郸。敬候十一年(前376年)与中山战于房子(高邑仓房村),今赵县之地被中山国占有。敬侯去世,其子成侯赵种继位。成侯在位25年,赵语继位,是为肃侯,肃侯在位24年,其子赵雍继位,是为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倡导胡服骑射,进行军事改革,二十一年(前305)攻击中山国,攻取鄗(今柏乡固城店)、石邑(今鹿泉南故邑)、封龙(今元氏北)、东垣(今石市东古城),中山献四邑请和,今赵县之地又重新归属赵国。此时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传位其子赵河,是为赵惠文王。惠文王三年(前296)彻底灭亡中山国,毁中山都城灵寿(今平山三汲)。

惠文王去世,其子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孝成王去世,其子赵偃继位,是为悼襄王。悼襄王去世,其子赵迁继位。赵王迁七年,秦使离间计,赵王杀李牧。第二年(公元前228年)十月,秦攻占赵都邯郸,赵地并入秦国。

汉魏赵国与赵郡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攻占赵都邯郸,灭赵以为郡,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置赵郡,辖今赵县地。二十六年(前221),秦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赵郡改为邯郸郡,仍辖今赵县大部分地区,另设巨鹿郡,辖宋子。

公元前204年,韩信背水一战攻占今石家庄地区,在今赵县之地设平棘县,归郡治设于元氏的恒山(常山)郡管辖。第二年刘邦立张耳为赵王,“王赵地,治襄国(今邢台西南)”,辖今赵县之地。汉高祖九年(前198),徙代王刘如意为赵王,都邯郸。惠帝元年(前194)刘如意被吕后毒死,徙淮阳王刘友为赵王,吕后七年(前181),被吕后活活饿死。再徙梁王刘恢为赵王,当年自杀身亡。文帝元年(前179)刘遂为赵王,因对收其常山郡归朝廷不满而参与谋反,景帝三年(前154)兵败自杀。景帝五年(前152)徙广川王刘彭祖为赵王,是为赵敬肃王。上述几代赵王均领今赵县之地。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颁行“推恩令”,“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此时赵国仅剩邯郸、襄国、易阳、柏人四县,已与今赵县无关了。

公元25年,刘秀在宋子(今赵县宋城)人耿纯劝说下,于鄗南(今柏乡固城店)即位称帝,建立东汉。东汉一代虽曾设赵国,但此时之平棘县属常山国。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曹操据邺都(今临漳县),逐渐统一我国北方。建安十七年(212)“割赵国之邯郸、襄国、易阳益魏郡”,以扩充其地盘。太和六年(232年)二月,魏明帝封曹操少子曹干为赵王。因原赵国仅剩柏人、中丘二县,曹干被封为赵王后,其封地即向北扩展,始将房子、元氏、平棘、高邑等县划入赵国,并把都城迁房子(今高邑仓房村)。

西晋承继曹魏的区划,平棘仍属赵国。晋武帝咸宁中(275—280年)封司马伦为赵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赵王被诛杀,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年)废赵国为赵郡,仍辖平棘县。

西晋经过骨肉相残的“八王之乱”之后,国势衰败,天下大乱,历史进入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赵郡先后被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后燕占有。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在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由代王改称魏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或“后魏”。拓跋珪于397年灭后燕,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政权。公元398年正月,拓跋珪车驾巡幸今河北地区,命常山郡治迁安乐垒(今正定县城),赵郡郡治由房子迁平棘。这是两件在石家庄地区建置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特别是赵郡迁治平棘,自此之后,今赵县城一直是周边几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赵县得以全赵之名,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公元531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辖赵郡。公元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赵郡归北齐。高洋的皇后李祖娥,系葬于我县段村的李宪的孙女。北齐传6帝,于578年灭于北周,赵郡亦归北周。581年北周宰相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

赵州与赵县

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前后赵、前燕、前秦、后燕时期赵郡均归冀州辖。北魏入主中原后,设定州(州治今定州),辖赵郡。孝昌二年(526年)由定州分出赵郡与巨鹿郡、由相州分出南赵郡,置殷州,领郡三、县十五,州治广阿(今隆尧东)。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农历七月二十日(公历9月5日),因避太子高殷讳,改殷州为赵州,“赵州之名始于此”,不过其治所仍在广阿。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罢天下诸郡”,即由以前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管理体制,设于平棘的赵郡当在此时被废,平棘直属赵州管辖。开皇十六年(596年)由赵州中分置栾州,州治平棘,这是州一级政权首次治今赵县。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正月“并省州郡”废栾州,平棘仍属赵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废赵州,在平棘置赵郡。当时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制,此赵郡远大于南北朝时的赵郡,如北魏时赵郡仅辖五县,而隋之赵郡直属朝廷,下辖十一县之多。

隋太原留守李渊在其次子李世民协助下,举兵反隋攻入国都长安,于公元618年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唐,年号武德。农历八月,原隋赵郡太守张志昂以郡归唐,遂改赵郡为赵州,州治暂设在柏乡,武德二年(619年)赵州被起义军夏王窦建德攻占。武德六年(623年),唐王朝控制了整个河北、山东地区,赵州重新归唐,州治迁回平棘。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赵州为赵郡,郡治仍在平棘。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安史之乱”,赵郡沦入叛军之手。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唐军收复赵郡,改为赵州,但不久又被叛军占领,直到代宗广德三年(763年),赵州才重新回归唐王朝。但此后的150年里,赵州一直被名义上为唐臣的地方割据势力——成德军节度使所控制。

自公元907年至960年,赵州先后归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有。公元960年正月,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称帝,建立宋王朝,赵州属宋。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因“国姓所基”,升赵州为庆源府,金代天会七年(1129年)降庆源府仍为赵州。金代天德元年(1151年)改赵州为沃州,元太宗六年(1234年)在藁城设永安州,辖平棘。第二年废永安州,平棘隶赵州,并仍为州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平棘入赵州”,即撤销平棘县建制,其地由赵州直辖。自公元前204年设平棘县,到1368年撤销,共存在了1572年。自洪武十九年(1386年)至1644年明朝灭亡,赵州一直属真定府管辖。

1644年十月清代迁都北京之后,赵州归清,仍属真定府。雍正元年(1723年)改真定为正定。雍正三年(1725年)赵州升为直隶州,直属直隶省。清朝传十帝、268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赵州为赵县,隶属冀南道,赵县名始于此。民国三年(1914年),冀南道改名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赵县直属河北省。

在赵县得名之演进过程中,几起事件起了关键作用,一是周穆王赐地造父,以赵名地,以地为姓,“赵之名始于造父”;二是叔带“弃周如晋、赵姓始昌”;三是赵敬侯迁都邯郸,政治中心东移至今河北省中南部;四是曹魏太和六年(232年)封曹干为赵王,其封地赵国北移,囊括平棘;五是北魏道武帝皇始三年(398年),赵郡治所迁平棘,从而使平棘成了周围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六是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避太子讳改殷州为赵州,“赵州之名始于此”;七是隋大业三年(607年),于平棘置朝廷直辖之赵郡;八是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赵郡为赵州;九是明洪武二年(1368年)省平棘入赵州;十是民国二年(1913年)撤赵州改赵县。这十起事件成就了今赵县,一个小小的县,竟承继了战国七雄赵国之名,天时乎?人事乎?

纵观赵县得名历史,由周穆王赐地造父到民国撤州为县,跨度几达三千年之久。自北魏皇始三年(398年)为赵郡治所,到民国二年废州的1515年中,就有1496年州郡治所在平棘,这足以说明赵县历史之厚重,地位之荣崇,我们理应为此骄傲与自豪,而更应以辉煌的历史为动力,树雄心立壮志,为建设美丽赵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正是:

文化名城古赵州,

承继赵国有源流。

代代辉煌载历史,

富民强县在今秋。

来源:赵县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