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徐海鸥教授
海鸥远行整整三年了。三年来,我经常想起这位同桌好友。我和徐海鸥从小学到高中、从青年到壮年,相识五十多年,结下了纯洁的友谊。往事如昨,难以忘怀!
▲2000年冬徐海鸥(右)与作者合影
认识徐海鸥,还得从1965年秋季我升入平望中心小学五年级说起。如今好多学校,从一年级开始直到小学毕业,一个班的同学是始终不变的。过去我们升入新的年级,都是重新编班的,也就是说,班里除了一部分是原来的同班同学外,更多的是新同学。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相互之间就有一个认识和逐步熟悉的过程。
当时,我和徐海鸥都被编在五(2)班。没过多久,我和他很快就熟络起来。他1954年出生,比我大一岁。在班里,我俩个子都比较高,在队列里两人是紧挨着的。于是我俩在拔河时常常成为排在一起的选手;积肥劳动时又经常在一起搭档抬筐。每次劳动和海鸥一起抬筐时,他总是坚持在后面,并把筐绳往他那头移,以减轻我的负担。他说,“我比你大一岁,理当要扛重头的。”他真诚的言行让我很是感动,由此,我们的友谊日渐加深。
就在我们即将小学毕业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的“中学梦”由此被粉碎了。在停学的两年多里,海鸥拜师学艺,走上了美术专业的探索之路。当我们在1968年10月走进平望中学的大门时,海鸥在美术方面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技艺。
初中阶段,学校是以街道来编班的。我和海鸥两家不在一个街道,因此上初中时我们不在一个班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我和海鸥都是教工子弟,因此我俩也就有了许多共同语言。虽不再同班,可我经常去他家里,看他画画,或者看书聊天。海鸥在他父亲的影响下,对绘画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1970年夏季,年仅16岁的他就因突出的绘画才能被邀请参加了苏州地区美术创作组。
同年秋季,我和海鸥升入平望中学高中。令我俩高兴的是,我们分在了一个班里。在经过短暂的一段时间后,老师调整了全班同学的座位,我和海鸥有幸成了同桌,这着实让我俩兴奋不已。我俩身高差不多,在班里算是最高的两个,因此理所当然地坐在了最后一排。我俩都是班里体育运动的骨干。当时我们这届高中有四个班,在每年一次的校田径运动会上,高中组的较量主要在我们一班和二班间展开。两个班各有秋千,我们一班是男生强,而二班是女生强。海鸥和我都是男子4×100接力的选手,我参加的主要是径赛项目,而海鸥除了径赛、还参加田赛项目,他是男子跳高的一名好手。在集体荣誉的感召下,运动会上,我俩和其他选手一起,奋力为班集体多得分,使我们班的团体总分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海鸥是个极聪明的人,他记性很好,好多课程老师所讲的内容,都是他比我先理解。在此情况下,我就要向他请教了。而他则耐心地给我讲解,给了我很多帮助。他的聪明不仅表现在学习上,也表现在动手能力上。我们上高中时,所开设的课程很强调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记得数学教材上曾有关于三视图、机械(管道)图的绘制等内容。在老师教过后,海鸥即利用所学的六边形棱台展开图的知识,在家里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六边棱台形的台灯罩,然后在灯罩的里外两面用白纸糊上,并在外侧六个梯型的纸面上,信手拈来画上三幅小型的花鸟图(间隔一面画一幅)。他还用细铁丝做了个内衬,将灯罩像“帽子”似地戴在了灯泡上。这个自制的灯罩,安在他家临窗的小桌上,即美观又聚光,给他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照明条件。那天我到海鸥家里,看到他做的这个灯罩,不由的对他大为赞赏。
在高中阶段,海鸥在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继续在美术领域不断求索。从静物素描到速写写生,从水粉水彩到国画油画,从画山水风景到画连环画,从在纸上画“小画”到在墙上画“大画”,他的绘画技艺日益提高。
▲前排中为陈永林,后排右二为徐海鸥,左二为作者,摄于1973年1月
当时,我们班上还有一位陈永林同学,同样在美术领域通过多年勤学苦练,绘画也达到了相当水准。1973年1月,就在我们即将高中毕业时,徐海鸥和陈永林两位同学经严格考试,两人同时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在高等学校只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的特殊时期,两位同学破例考入南艺,成了特大喜讯,迅速传遍平望。在他俩行将赴宁深造之时,我们几位同学和他俩合了个影,这既是对高中同窗两年半的纪念,也是给他俩送行时的一个留念。
进入南艺美术系油画专业学习,海鸥他真的犹如展翅的海鸥,奋飞在知识海洋的辽阔天空。他不时写信给我,介绍他在南艺的学习生活和心得感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提高专业技能的向往和对南艺的热爱之情。记得1973年5、6月间,我收到了他从宜兴一个地处江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山村寄来的信。信中他告诉我,系里组织他们到这个“鸡鸣三省”的小山村进行写生,还告诉我在那里生活、写生时的一些趣事。
▲从左至右分别为费建民、作者、闵亦飞、徐海鸥,1974年夏摄于平望镇安德桥堍
读了他的信,我非常羡慕他能有这样一个到高校深造的极好机遇。而此时的我,高中毕业后尚在等待分配之中。两个多月后,我被分配到吴江先锋农具厂工作。虽然我和海鸥分处两地,但通过书信往来,我们始终保持着联系。每当寒暑假他回家乡时,我们总会多次见面,或散步交流各自的情况,或品茗畅谈对生活的向往。1974年他暑假期间,我和费建民、闵亦飞,利用休息日与海鸥相聚,四位同学徜徉在莺湖畔、运河边,并留下了我们青春的影像。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不久海鸥从南艺毕业,被分配到了沙州县(今张家港市)文化馆工作任美术干部。后来他被调入苏州工艺美术技工学校任讲师,成了一名教育工作者。从此,他选择了“美术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他先后在苏州丝绸工学院美术系和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任副教授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系系主任。在长达34年平凡的教师岗位上,他辛勤耕耘、教书育人,播撒艺术的种子,桃李满天下。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美术学学科带头人,而且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徐海鸥美术作品集和他所著的《 水粉画技法》
▲徐海鸥创作的连环画《章太炎》《梅尧臣》和他所著的《插画艺术》
▲徐海鸥创作的绘本《童话故事》《豌豆娃娃》
海鸥为人低调。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他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一生勤奋创作,笔耕不辍,出版作品有《徐海鸥油画作品》《当代美术家徐海鸥》等多部画册,著有《水粉画技法》《色彩静物研究》《插画艺术》《色彩设计》等著作,多次举办个人绘画作品展,作品多次入选诸如第九届全国美展、首届全国粉画展等重要展览。与此同时,他对连环画、插画艺术也有独到建树,创作出版了大量连环画、插画作品。他创作的插画和连环画,曾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科普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科普美术插画、连环画展览中获奖,多次在全国的优秀少儿读物(连环画)评奖中获奖,并有作品在海外出版发行,广受社会赞誉。正是由于他在美术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和影响,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油画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市美术教育协会副主任、苏州市美术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副主席和第八届美协顾问等职务。
当我从部队回地方后,我们的联系又多了起来。我到吴江工作后,他到过我家,我也去过他苏州的家。在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后,我还去过他的工作室。在那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地方,对美术有些初浅了解的我,说起我所知的靳尚谊、关山月、刘大为、殷培华等地方和军队的著名画家,以及他们的油画、国画的代表作品时,海鸥就当前美术发展的现状和不同画种的领军(代表)人物,向我作了介绍。他还以国画《万里长江图》为例,给我阐述了在国画创作中常用的技法之一散点透视法的特点。和海鸥这位艺术家就艺术进行交流,虽说次数不多、时间不长,但让我获益颇多。
▲徐海鸥创作的油画
▲徐海鸥创作的同题美术作品《旅途》国画
▲徐海鸥创作的油画《姑苏旧事》系列之三
▲徐海鸥创作的油画《细雨江南》
我曾参观过海鸥的美术作品展,他的作品中饱含了浓浓的江南情怀。在他的绘画中,充满了他的思乡情结、真情表达。他的作品散发着诱人的水乡神韵,他以生动的造型和娴熟的技巧,通过一景一物,演绎着清新隽永的江南风情。作为一名“多栖画家”,他的绘画创作涉及多个画种,有油画、国画,还有粉画、版画、连环画等,其画作墨色有神、雅趣盎然。他的《姑苏旧事》系列油画,人物色彩华美,神情明快,让人耳目一新,是获得很高评价的一组系列油画。他在西方绘画创作与研究、连环画研究、综合绘画研究等方面,有相当的研究和造诣,并有多篇论文和美术作品在《美术观察》《美术与设计》《美术》《油画》《苏州大学学报》《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
▲徐海鸥寄给作者的部分信函
作为从吴江走出去的艺术家,海鸥对吴江美协的工作十分关心和支持,由此和家乡的画家们结下了很深的情谊。每次他来吴江参加美协的活动,或者到文化部门公干,或者是到他所联系的八坼小学指导美术教学活动,他都会告诉我。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就会见上一面。有次他上午去八坼,午饭后返苏时,专门到吴江我的办公室来看我。借此机会,我俩又进行了一次畅谈,如同当年同桌时那么亲密地交流。只要时间允许,海鸥也会回平望,与同学好友小范围的聚上一次。
在我们班几次全班同学聚会时,海鸥都因在南京参与省艺术院校提前高考试题出题组的出题工作而无法到会。每次他都会发来短信或微信,既向大家表示歉意,也向大家表示祝贺。他的为人,深受同学们的好评。2017年底,在我们高中毕业45周年举行同学聚会之际,海鸥因病请假。几天后,我和费建民在2018年元旦过后去苏州看望他。在知道他的病情后,我们希望他积极治疗,争取有一个好的疗效,当时他很乐观。
之后,我多次电话和短信联系他,或者通过他哥哥海燕,询问和打听他的病情。2019年2月4日,农历年三十。那天上午,我拨打海鸥的电话,他没接。我改发短信,向他表示问候并祝春节愉快。当天晚上,我收到了他回复的短信:祝老同学全家春节愉快!我隐隐有个预感,海鸥的病情可能加重了。我在心里为他祈祷,但愿他能战胜病魔,重新回到同学们中间。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的3月28日,海鸥就离开了我们。
为了给海鸥送行,手术后尚在恢复期、正在上海作复查的我赶回了吴江,与费建民、闵亦飞等同学会合后,到苏州和海鸥的家人亲友一起,为他送行。在海鸥远行的那天,我几度为痛失同桌好友而悲恸!
鸥心飞翔留丹青!三年来,我曾数次在梦中与海鸥相处一起。每每想起这位同桌好友,海鸥的音容笑貌就会在我眼前清晰地浮现出来,至今我手机里还保留着他的手机号。我将永远怀念我的同桌好友——徐海鸥!
本文作者:张志远
责任编辑:朱梦亭、朱宇婷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张志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