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刷视频时,有没有刷到过这样的画面:一个衣着落魄、边走边哭的男人,他身后的街道一片狼藉,满是散落的家具行李,还有死状凄惨的尸体,大家经常给配的BGM是俄语歌曲《摇篮曲》。
这组镜头出自波兰电影《钢琴家》,这是男主从去集中营的路上逃回来后,看到空荡无人、只余一地凄惨的街道,忍不住嚎啕大哭的场景。电影中比这更凄凉、更震撼人心的场景,应该是下面这个画面:
这是一个犹太裔钢琴家在二战中的真实故事
电影《钢琴家》是根据波兰籍犹太人钢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1946年席皮尔曼根据自身经历写成了回忆录《城市之死》,这本书在90年代改名《钢琴家》重新发行,并成为畅销书。
2000年,88岁的席皮尔曼离世。两年后,电影《钢琴家》面世。
电影从1939年,德国突然进攻波兰开始。男主席皮尔曼正在波兰电视台表演,电视台遭受了攻击。画面也在短短的一分半钟内由平静的生活,转为兵荒马乱。男主是犹太人,影片借男主的视角,开始讲述犹太人在这场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席皮尔曼在电台弹琴
战争开始时,席皮尔曼一家人听到英国、法国这样的大国对德国宣战时,都很兴奋,他们以为战争会很快结束。哪知道,德国只用了短短的28天就占领了波兰全境。作为犹太人家庭,等待席皮尔曼家族的将是无尽的折磨。
犹太人一开始是被要求家庭资产只能有2000波币,不能进入公共场所,连公共长椅都不可以坐。后来又被要求上街佩戴醒目标志,即使他们不想戴,但也只能遵从。很快德国纳粹又在华沙建立了犹太人特区,所有犹太人都被要求进驻。
1940年犹太人搬进犹太人特区
犹太人进入特区后,整个特区都用围墙与外界隔绝起来。犹太人在这里艰难生存着。不仅要忍受饥饿,时不时被纳粹分子戏弄,还要担心晚上被纳粹分子随机抽中,成为枪下亡魂。他们活在那片灰暗的阴影下,死亡如影随形。
他们以为这就是最糟糕的了,哪知道这才是开始。1942年,犹太人们从生活了两年的特区搬了出来,被送上了通往集中营的列车。
1942年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
席皮尔曼幸运地被当犹太警察的朋友所救,没有踏上那辆有去无回的列车。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工作犯点错,就要被鞭打,过着要被随机抽中成为枪下亡魂的日子。他加入了地下工作者的活动,为反抗活动收集物资。
这样过了一年,席皮尔曼在朋友的帮助下逃脱了纳粹的视野,开始了东躲西藏的日子。此后,大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窗户来观察外面局势的变化。
波兰人开始反抗,得到了德军猛烈的还击。几轮交火之后,曾经繁华的华沙变得满目苍夷。
席皮尔曼逃进废墟
席皮尔曼躲进了一栋外观稍好的房子中。这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德国军官。正是这位德国军官的帮助,席皮尔曼熬到了苏联援军的到来。
影片以席皮尔曼弹钢琴开始,又以他弹钢琴结束,从始至终弹的曲子正是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影片中也没有其他配乐,军队的脚步声、枪炮声成了常见的背景音,更是烘托出纳粹分子的残暴和战争的冷酷。
席皮尔曼假装在弹琴
该片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没有激烈的两军对垒,却有一种无形的张力,让看官沉浸其中,被一种悲凉的情绪慢慢笼罩,也许泪流满面不自知,也许过很久才会哭出来。
没有战争的无数种可能
电影开始时,波兰电视台受到轰炸,席皮尔曼也正是这时遇到了让他一见钟情的女人多萝塔。他们的相遇只有匆匆的两次,再见时,多萝塔已经为人妇为人母。
想想,如果没有席皮尔曼和多萝塔会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
席皮尔曼的父亲是小提琴家,一个妹妹是律师,弟弟正是年少气盛的时候。还记得在去集中营的广场上,有个卖糖的小男孩,太多太多,想想死在集中营几百万的犹太人,老老少少,他们如果不死,没有遇到战争,他们也许会为了理想奋斗,会为了生计奔波,他们会成为医生、商人、律师、画家、音乐家、科学家……
没有战争,他们的生活有无数种可能。他们会有一场浪漫的爱情,会和心爱的姑娘结婚生子,他们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二战和犹太人
现在经常看到有言论说犹太人在二战中惨遭屠戮,是他们自找的。因为二战前,德国因一战的影响经济十分不景气,物质匮乏,德国人民生活十分艰苦。但一些经商的犹太人将资本家的丑陋嘴脸发挥到了极致,一块面包都要几十万帝国马克。
犹太人和我们大多数民族一样,有好人也有坏人,有精英也有平民,商人中出那么几个奸商也不稀奇。不能将少数犹太人的错误归咎于全部的犹太人。
如果奸商哄抬物价是引起德国民众仇视犹太人的原因之一,那么有心人利用这种心理,宣扬雅利安人是高等人、犹太人是低等人的思想,让德国民众反犹情绪高涨也应是原因之一。
而且德国将犹太人集中起来开始是逼迫他们做低价劳动力,为德国入侵提供物资。但这样做并没有缓解德国物资短缺的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可见犹太人并不是德国困境的主因。但他们又将问题归在犹太人身上,并开始大规模屠杀犹太人。
德国纳粹随机枪杀犹太劳工
我们在看片时,也许会觉得奇怪,犹太人为什么不反抗?
回到那个时候的我们,有些人的想法也是不抵抗,以求苟活,但换来的也是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屠杀。但幸好,我们之中永远有那么群人,在领导我们奋起抵抗侵略。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开始是寄希望于他国的援助来赶跑侵略者,希望破灭后,基本都是顺从,期望逃过一劫。影片快一小时时才有人开始组织反抗,此时犹太人受迫害已有三年。这些反抗似乎有些迟,而且还比较分散。这和犹太民族的分布有关,犹太人在各国居住比较分散,有心抵抗,但也很难聚集起来。或者按照影片的时间线来看,反抗有点迟。
最后,写给那一束月光
影片中席皮尔曼有四次弹肖邦《升C小调夜曲》的场景,还有几次是他在虚弹。让小编最难忘的是他在废墟中的那栋房子里为德国军官弹琴的那一段:静谧的月光透过窗户,静静地洒落在钢琴和钢琴家身上,德国军官坐在阴暗的角落里静静聆听着琴声。
席皮尔曼在废墟中弹钢琴,旁边是威廉霍森菲尔德
这似乎在预示着,德国军官给活在黑暗中的席皮尔曼带来了一束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而德国纳粹即将失败,德国军官即将步入暗无天地的俘虏生活。
这位帮助过席皮尔曼的德国军官,叫威廉·霍森菲尔德,于1952年在苏联俘虏营被折磨致死。席皮尔曼在1950年才知道恩人的名字,他和被霍森菲尔德救助过的人曾联合请求波兰政府营救这位德国军官。但当时的波兰政府拒绝了,因为霍森菲尔德在苏联,而苏联政府并不相信一个德国军官会做这些事,反而变本加厉地折磨霍森菲尔德。霍森菲尔德死后,席皮尔曼并没有因此就放弃恩人的名誉受损之事,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为恢复霍森菲尔德的名誉继续战斗。直到2009年,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追封霍森菲尔德为“国际义人”。
回到1945年,回到席皮尔曼弹奏钢琴的那个夜晚,那一束月光,照亮的不仅仅是钢琴和人,还有战争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人性。
霍森菲尔德坐在角落看席皮尔曼弹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