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诗歌周国外诗人(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1)

9月15日,参加“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中外诗人在石室中学进行诗歌朗诵活动。

成都国际诗歌周国外诗人(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2)

成都国际诗歌周国外诗人(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3)

不是说要让每个人都成为诗人,至少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市民享受一种诗意的生活。——梁平

从阳光灿烂的明亮到细雨霏霏的温润,9月12-15 日,“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在成都圆满落幕。

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以色列、意大利、罗马尼亚、南非、法国、日本、韩国等近30个国家30多位世界级诗人,与来自北京、兰州、武汉、杭州、重庆、昆明、呼和哈特等国内多个城市,以及成都本土在内的100余位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诗歌翻译家,以诗会友,切磋诗艺,实地采风,现场朗诵。从多个角度,多个细节,感受到成都这座诗歌之城的魅力。

成都国际诗歌周国外诗人(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4)

成都国际诗歌周国外诗人(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5)

在本届诗歌周闭幕之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再次专访到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组委会秘书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梁平。他们谈到本届诗歌周取得的成效、意义,并对未来成都国际诗歌周的举办,给与切实的展望和计划。

成都国际诗歌周国外诗人(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6)

成都国际诗歌周国外诗人(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7)

对话吉狄马加

让诗歌、诗意的精神 深入更多人群中

“光明的城池”有很强的隐喻意义,光在城市的前面,光在人类的头顶。这句诗,不光是说历史的成都,现实的成都,更是未来的成都。

——吉狄马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已经圆满落幕。作为组委会主任,您有怎样的评价和感受?

吉狄马加: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届诗歌周的举办;参会的近百名中外诗人们抱着极大的热情,全程参与诗歌周的活动;热爱诗歌的市民也积极参与;媒体做了非常及时而全面的报道。参会的国外诗人这几天与成都的亲密接触,感受到成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城,有的表示今后有机会还会再来成都。说明这次诗歌周取得巨大成功,是完全没有夸张的。

城市与诗

承载着未来与过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在本届诗歌周的开幕式上,您在发言致辞中,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其中您将成都与巴黎对比,认为两者有相似之处。让很多人感到耳目一新。是怎样的感受和认知,让您做出这样的判断?

吉狄马加:我阅读过很多关于巴黎的文学作品,也曾亲身感受巴黎。作为四川人,我在成都读大学,也在成都工作多年。经过综合判断,我认为,两个城市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深厚的艺术气息,包容、闲适的生活状态;都具有“把时间放慢”的罕见品质。再比如,四川的移民历史,也带来不同质文化碰撞带来的文化活力;而巴黎也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欧洲的艺术之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这次研讨会上,围绕“现实和想象中的城市与诗”,诗人们都有水平很高的发言。作为本届诗歌周组委会主任,您是怎么理解这个主题的?

吉狄马加:组委会定这个题目不是偶然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我看来,真正意义的城市从来只有两个:现实中的城市和想象中的城市。想象中的城市包括,未来即将被建造的城市,以及消失在时间里过去的城市。要接近这些城市,诗歌的想象力非常重要。怎么把一个城市建设得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不光是城市决策者的事情,也是文学工作者应该参与思考的。比如说城市的建筑,已经从实用功能更多地转移到审美意义,而诗歌应该在城市建设中,提供一种可能性和价值选择。

两个专辑

集结中外诗人看成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您曾经主力推动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西昌邛海国际诗歌周,在国际诗坛很有影响力,现在又促成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成功举办。在您看来,诗歌节或诗歌周的主要积极意义是什么?

吉狄马加:每一个诗歌节或者诗歌周,都因举办地点的不同,而带有各自的文化特点。不管在哪举办,诗歌交流活动的宗旨是一致的:通过诗歌促进人类互相理解,让诗歌、诗意的精神,深入到更多的大众中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诗对心灵的抚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本届诗歌周,不管是论坛还是采风,都取得很好的成效。这些成效会以怎样的方式记录下来?

吉狄马加:我们将会出版一些书籍,让这些成果被长久地保存下来。参加论坛交流的诗人,发言水准都很高,事实上很多都提交了论文。我们将会搜集完整,翻译结集出版成一本论文集。此外,组委会向到位的中外诗人约稿写成都,目前已经收到很多诗人写来的诗作,有的表示他们回去以后还会写。这些诗作也将会以“外国诗人看成都”、“中国诗人看成都”两个专辑出版成诗集。

双城计划

成都与巴黎诗意对话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对下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有何计划?

吉狄马加:我们已经在计划,会促成一个成都与巴黎双城会的国际诗歌交流活动。当然我们也会邀请其他城市的诗人参加。中外诗人们可以就东方诗歌、哲学和西方诗歌、哲学之间,展开对话交流。

对话梁平

以诗歌为切入点 让成都与国际对接

不是说要让每个人都成为诗人,至少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市民享受一种诗意的生活。

——梁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作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组委会秘书长,您本人参与了具体的策划、组织,甚至主持工作。总体来说,您认为有哪些经验、收获可以总结?

梁平:整个诗歌周完成下来,据我观察和了解,不管是中国诗人还是国外诗人,大家其乐融融、交流甚欢。与会诗人的反馈都是非常积极的,认为这届诗歌周办得非常纯粹。我认为,做到了给诗歌尊严、给诗人尊严的目的。在诗歌周期间,中外诗人有机会零距离触摸成都的细节,对天府文化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天府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彰显、弘扬天府文化,需要一个切入点、一个契机。诗歌作为天府文化的重要基因,作为切入点,让成都与国际对接,是非常有效的。

对城市这个主题

诗人关注度还不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本届诗歌周的主题论坛,将“城市与诗歌”作为主题元素,得到了与会诗人的赞誉。

梁平:一个诗歌周活动,不宜主题模糊,主题应该鲜明。接下来的时间里,每一届的成都国际诗歌周,都将有一个明晰的主题。组委会将“城市与诗歌”作为本届诗歌周探讨的主题,我认为是非常适宜的。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很大部分的情感冲突、心灵事件,都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大量的人从乡村来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思考模式的转变所造成人的灵魂纠结,都是非常值得表现的诗歌素材。然而,以我几十年从事诗歌刊物编辑的经验以及对诗歌现场的观察,我们的诗人对城市这个主题,投入的关注度和表达的力度还不够丰满。有的是意识到了,切入角度还没找到,或者表现还不够深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探讨的课题。

期待成都和巴黎

国际交流“双城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在本届诗歌周期间,吉狄马加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成都与巴黎这两座城市的气质很相近。您对此有怎样的感受?

梁平:我认为,马加先生做这个判断的眼光是非常精准的。他在成都工作、生活多年,对成都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他又有很广阔的国际视野,对巴黎的气质也有不俗的感悟。这也给我们带来一个新启发:我们可以计划在接下来的成都国际诗歌周里,努力争取促成成都和巴黎双城会的国际交流活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对接下来的成都国际诗歌周,您有怎样更好的想法或计划?

梁平:我们要努力在纵向深度、横向范围、诗意落地三个维度继续加强,将诗歌周继续前进。纵向深度是指高品质的活动内容,横向范围是指参与的诗人国度更加全球化。诗意落地则是指让诗人、诗歌走向更多的街道、社区、学校、企业,深入这个城市的细胞、肌理之中。不是说要让每个人都成为诗人,至少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市民享受一种诗意的生活。我相信,成都国际诗歌周,经过努力将来会在世界诗歌舞台上,发射出更璀璨的光芒。

成都国际诗歌周国外诗人(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8)

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活动现场

中外诗人评价诗歌周

参会的中外诗人对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给与高度评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访到几位诗人代表,他们从各自角度谈了感受——

梅丹理(美国诗人,著名汉学家):最有效的一次诗歌活动

我很喜欢这次诗歌周的活动安排。比如,让诗人们到中学去朗诵,去杜甫草堂读诗,都非常好。尤其是本届诗歌周的主题论坛,是关于城市与诗歌的关系,大家讨论交流的成果非常好。大家的视角都不一样,观点很多元,给我带来非常新鲜的启发。这些年,我参加了很多诗歌活动,这次研讨会的思想交流成果,是我遇到的最有效的一次。

李少君:热爱生活内心有诗

以前我参加诗歌交流活动,一般都是回去才写诗。这次参加国际诗歌周期间,我就写了几首。这是因为成都的诗歌传统比较深厚,诗意的氛围更能激发写诗的情绪。或许外地诗人一到成都,那种诗歌的记忆和传统就本能地对接上了。每次在成都看到热闹热情的生活样貌,我就深深感到一种诗意,热爱生活本身就是诗,内心有热爱的人,就是一个内心有诗的人。

蒋蓝:生活方式可以是诗意的彰显

以前我们谈天府文化,总是多联想到物质上的丰足,而这次诗歌周彰显了天府文化中诗意的辐射力量。尤其是提到了成都与巴黎之间的气质联系,这样就让成都与国际有一种文化上的对接,这是很给力的。其次,这次诗歌周的举办,也让很多外地人体会到:在成都,除了写下来的诗歌,生活方式也可以是诗意的一种彰显,这是一种写在大地上的诗篇。

向以鲜:成都有壮丽的诗歌史现象

成都手中可打的牌很多:旅游的牌,美食的脾,休闲的牌,美丽的牌,但最有底气的一张牌,还是诗歌。自汉代至今天,两千多年来,诗歌的河流一刻未曾中断,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最杰出的代表诗人和作家,成都这种壮丽的诗歌史现象,在整个中国无出其右。

李瑾:确立诗歌之都的标杆地位

我个人的观察是,成都国际诗歌周是迄今为止国内举办的最为成功的国际诗会之一。100多名国内外诗人的酬唱应和,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成都这个中国诗歌之都的标杆地位。这次盛会恰值中国诗歌百年诞辰,中外诗人集结于此,集结于杜甫草堂和武侯祠,意味着新诗在扎根古今的同时沟通中西。我觉得吉狄马加先生的总结最为形象,“当我们从诗歌的纬度去观照成都时,这座古老的城市便像梦一样浮动起来。”

周瑟瑟:写了15首诗处处有感觉

这次成都之行,我边走边写了15首诗,成都处处有感觉。美国诗人梅丹理对我主持的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小组很感兴趣,他向日本、荷兰诗人介绍我们到村民家里的厨房、卧室与后院里写诗的方式。

沈苇:差异性是一种活力

参加成都国际诗歌周,非常有收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传统的诗人,大家视角不同在一起交流,很有意思,差异性其实是一种活力。走在宽窄巷子的街道上,在成都的博物馆里,我都深深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文化底蕴。

诗人写成都

府河边的垂柳

李少君

躺在府河边的蓬草之中

杨柳,会轻轻垂拂我的脸

杨柳,是天地之间的袈裟吗?

春风会挽着它飘扬舞蹈

月光会顺着它悄然落地

杨柳无言,万物随之垂下

影子溶入水中,无声无息……

杨柳总是垂下,轻拂大地

有时甚至低入尘埃之中

而我们的灵魂却逆向超度而上,

直抵天空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陈羽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