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火车站,是一个城市交通系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很多重庆人来说,菜园坝火车站(重庆站)不仅是一个车站,更是儿时的回忆。

再过几天,“服役”70年的菜园坝火车站将停止办理客运业务。饱含着对菜园坝火车站的离愁与不舍,这几天,不少人涌向车站打卡留恋,这其中就包括不少曾经在这座车站工作过的铁路退休职工们。

今天,一起来听她们讲述自己和菜园坝火车站的故事。

一封感谢信

菜园坝绿皮火车回忆 她们记忆里的菜园坝火车站(1)

一封感谢信

6月17日,蒋萍静静地坐在候车室,打开一本有些泛旧的蓝色文件夹,慢慢翻阅着。文件夹里,是一封封不同尺寸、不同笔迹的感谢信。对蒋萍来说,这里的每封信,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回忆。

1991年,蒋萍调到菜园坝火车站工作,并参与了1992年的新站落成仪式,“当天真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蒋萍回忆,早上7点多她就到了车站,全国各大车站都来了人,她还负责了接待工作。车站投用后,她负责车站客运工作,包括服务重点旅客等服务,一干就是30多年。

“蒋大姐及客运部的同志你们好,我是一名普通的乘客……”读到的一封感谢信,将蒋萍的回忆拉回到20年前。

菜园坝绿皮火车回忆 她们记忆里的菜园坝火车站(2)

蒋萍

“当天我值班,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蒋萍说,电话那头声音非常急促,是一名白血病孩子的父亲,因为孩子定期到北京治疗,需长期往返京渝两地,那次因为火车票紧俏没买到票,于是寻求帮助。在蒋萍和同事的帮助下,父子俩搭上了去北京的列车。从那以后,蒋萍和同事就一直关注孩子的病情,并提供帮助,治疗持续了好几年,后来孩子病好了,大家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蒋萍说,当时菜园坝火车站特别火,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到这里坐车,每天迎送南来北往的人群,她们的工作就是“为大家解决问题”。每天一上班,就开始接听各种电话,买不到票的、丢钱丢包的、找不到路的……这一干就是30年。

得知菜园坝火车站即将停止办理客运业务的消息,已经退休的蒋萍今天特意赶到车站,和一群老同事在车站合影留恋。

一首顺口溜

“前两天得知车站要停止办理客运业务了,我还忍不住掉了眼泪。”6月17日,在重庆站的站台上,69岁的陈志芳向记者讲述了她与菜园坝火车站的故事。

1971年,18岁的陈志芳接替在车站行李房工作的父亲,来到车站工作。在32年的职业生涯里,陆续从事过行李员、售票员、客运员、客运值班员等工作,1982年,曾被评选为“铁道部劳模”。

“在当售票员的时候,我们要手工给旅客们开代用票、区段票。”陈志芳说,当时每天下班,她回家后都会去背客运规章,还要手画全国铁路示意图,把相关线路沿途要经过的车站,全部背诵下来。

“成渝铁路沿线62个车站,我们至今都还记得住。”陈志芳说罢,便背起了当时车站顺序的“顺口溜”——九大茄伏小,石铜黄江古,油金白平朱、茨柏临栏永……

陈志芳介绍,“打油诗”其实是由各个车站的首个汉字组成,比如“九大茄伏小”,就是九龙坡站(现重庆南站)、大渡口站、茄子溪站、伏牛溪站、小南海站。“石铜黄江古”,就是石场站、铜罐驿站、黄磏站、江津站、古家沱站。

菜园坝绿皮火车回忆 她们记忆里的菜园坝火车站(3)

陈志芳

说起菜园坝火车站,陈志芳直言自己工作的那些年,陆陆续续一直发生着变化。

“最初的时候,确实条件有限,很多旅客都说坐在候车室的木凳子上,总感觉不舒服。”陈志芳回忆,接到旅客的反映后,他们找来防疫站对着木凳子喷药,才发现木头里全是虫子。

到了1992年,车站迎来站房改建。原本只能容纳1000人的候车室,变成了可容纳10000人的候车大厅。“旅客们坐的木凳子换成了不锈钢凳子,蛀虫的问题也彻底解决了。”

如今,车站将进行封闭扩能改造,对于陈志芳来说,老车站的情怀与新车站的期待交织在心头。

“虽有不舍,但时代一直都在发展,车站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我们期待与它再次相遇!”陈志芳说道。

一本旅客车票集

菜园坝绿皮火车回忆 她们记忆里的菜园坝火车站(4)

老车票

硬板车票、软纸票、电子客票……从1992年开始,陈晓英在菜园坝火车站从事售票工作近30年,经历了几代车票的变迁,也见证了菜园坝火车站的成长。

陈晓英收藏了一本旅客车票集,从上面可以看到,90年代初的车票,是纸壳制式的硬板车票。

“当时这个车票俏得很。”陈晓英说,90年代初,菜园坝火车站可以说是重庆最闹热的地方之一,特别是春运期间,车站人山人海,站前广场上,随处可见带着铺盖卷来买票的人,有的甚至带了好几天的干粮,为通宵达旦排队做足准备。

“当时我们卖票有点像是抓中药。”陈晓英说,售票员前面是一个格子墙,询问旅客到哪个站后,她们在上百个小格子里找到对应的车票,打上日期孔,再交到旅客手中。

菜园坝绿皮火车回忆 她们记忆里的菜园坝火车站(5)

陈晓英和她的老车票集

“那时没有条件买异地票,如果需要中转,还要帮忙规划路线,手写经由站点,办理程序很复杂,有时候办一张车票,需要几分钟甚至10分钟。”陈晓英说,当时她就练就了一身技能,把全国列车线路示意图和各种接续站都熟记于心。

到了90年代末,售票系统升级,她们开始用计算机售票,她只需在计算机上输入旅客的到站信息,就会自动弹出所有符合条件的车次,然后选择最优线路,20秒就能卖出一张票。在陈晓英看来,和“格子铺”相比,已经非常先进了。

随着重庆北站的投用和网络购票的开始,菜园坝火车站逐渐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变得冷冷清清,售票窗口前,再也看不到排队购票的人群。

“和菜园坝火车站一起度过了30年,期待‘蝶变’归来!”说完,陈晓英抬头看了看进站口“重庆”两个大字,与车站拍了张合影才离开。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王梓涵 摄影 甘侠义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