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有很多人说,刘禹锡可称得上唐朝“最特别的诗人”。其实仔细究来,人们对刘禹锡的这一评价还的确很中肯。

刘禹锡为什么特别?首先是因为刘禹锡有趣的灵魂与高贵的人格魅力。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可爱又可敬的诗句都是刘禹锡独特形象的完美展现。

再次,当然就是因为刘禹锡那让人难以企及的才华。刘禹锡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经典的诗作,比如《乌衣巷》,比如《望洞庭》等等,每次读来,都让人由衷地崇拜作者的笔力。

刘禹锡最出名一首诗(刘禹锡就是有才)(1)

说刘禹锡其人,品刘禹锡其诗;那么在本期,诗巷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刘禹锡为一座城而写的诗。这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沉,因为太过于优秀,成为后人一直模仿却从未超越的佳篇。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公元826年,光芒四射的盛唐气象已经表现出衰落的迹象,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严重受到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刘禹锡心中感慨万千,可惜、无奈、沉痛等滋味交织于一起,他写下了这首具讽喻意义的《石头城》。

石头城:曾为六朝都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

刘禹锡最出名一首诗(刘禹锡就是有才)(2)

诗的首句先大概介绍了石头城的地理环境:山围故国周遭在;石头城虽然被废弃,但是它周围的群山依然跟以前一样没有改变。

“故国”就是指石头城,因为它是六朝时期的都城,所以在这里作者称它为故国。从布局来说,这也算是以比较间接的方式切住了题目。

而从情感方面来说,“故国”两个字已很鲜明地将一种吊古之意体现出来,再加上与“山”的搭配,诗中那凄凉、厚重的情感色彩在此得以充分的奠定。

第二句继续做补充描写:潮打空城寂寞回;潮水也和往日一样,拍打着寂寞空旷的城池。首句写山与故国,这句写潮水与空城,与首句相比,这句的画面中显然多了十足的动感。

一个“打”字不仅写出了潮水凶猛的势头,更是从侧面写出了“空城”的孤独与寂寞形象。没有人物,没有烟火景象的喧闹,有的只是人烟散去后的那种沧桑与悲凉,这就是承句的景语带来的效果。

句中的“寂寞”二字表面上看,它仅仅是在刻画潮水与空城,而实际上,它是在形容当时的社会现象、在隐射作者的内心。

刘禹锡最出名一首诗(刘禹锡就是有才)(3)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刘禹锡的这首诗虽然旨在抒发吊古之意、体现讽刺之声,但是它一直都没有离开景色的裁剪,前两句如此,后两句依然如此: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淮水东边的那轮旧时的明月,在夜深的时候还会探过城墙来。

“淮水”指秦淮河。秦淮河在六朝的时候,是一个歌舞之地,是君王们娱乐的地方。所以秦淮河在历史上的“名气”也是相当之大,它象征着六朝经济的繁荣,更见证了历代王朝的衰落。

所以作者这里特意用“淮水”来入诗,不但在脉络上体现出与前两句相互贯通的效果,更是在意蕴上体现出进一步的“吊古”之味。

那么作者通过“淮水”再次“吊古”,显然是为了借六朝因过于“腐朽”而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来隐射唐王朝的命运与现状。

“旧时月”的添入与刻画则进一步将“繁华已逝,唯剩沧桑”的意蕴体现得更加丰满。

后两句中的画面大气又唯美,而借此画面,诗的情感也得以升华。我们读懂了作者心系家国却无法改变残酷现实的幽怨,也感受到了他对当时腐朽的统治阶级的憎恨;这样的诗句,不愧被人们称赞。

刘禹锡最出名一首诗(刘禹锡就是有才)(4)

刘禹锡的这首诗意在“吊古讽今”,但在全诗中却不曾有与“讽刺”有关的明显的情感字眼。作者是通过生动而逼真的画面,将深沉的意蕴巧妙地表达出来。此诗一出,后人纷纷效仿且化用(如何周邦彦的《西河》),不过,刘禹锡原作的水平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所以纵然有人效仿,但也从来没能超越。

旧时月在人何处?一片苍凉入酒吟;各位看官,当读完刘禹锡的这首诗后,不知你有何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简说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