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房地产市场有两个现象:

一个是限竞房开始被回流人群进场追逐。

还有一个是改善型产品的“被豪宅化”了。

房盘推荐(辉爷这一拨被豪宅)(1)

前一个,是奇特的一二手倒挂奇观造成的,北京不是这一奇观的重灾区,价差率不高。但问题是全国买一手房的大逻辑成立的前提下,谁不买北京的一手房,谁就像个傻子。

当然,我们不是轰人入场买房,我也不认为这一轮价格倒挂是又一轮财富洗劫,我坚定的认为,盘整期是需要的,限价也是必须的。

主要想说说最近市场上出现的第二个现象,一批被“豪宅了”的改善项目。

简单来说,就是非北京四环内及周边的170/180户型、以四居为主的改善型住宅,不管它自己愿意不愿意,开始被主流市场称作豪宅,昂首挺胸进入房地产产品的第一方阵。

遥想当年,我们坐在亦庄的某项目会议室里,90、120、140户型资料统统放在一边,对着四居180/190户型对穿愁肠。所有的营销目标指向怎么去化这批上够不着豪宅,下超过普通改善客户货币支付能力的尴尬产品。

霹雳一声晴天来,改革春风送温暖。二胎政策带着春天般的温暖来到楼市。有志第二次成为父母的城市中产阶级们、精英们,手上持有货币且迫不及待再次为人爷奶的丈母娘们,猝不及防的发现,三居不够用了。

这个城市,对空间的理解,发生了位移。

这批800万到1000万价格区间的四居180/190户型正式登上主流产品舞台,独舞,没有伴舞。

真正的豪宅产品已经在货币面上远远的抛弃了城市中产阶级。3000万以上的产品在认房又认贷的去杆杠时代变成了变相Show muscle。

70/90政策下的限竞房,与粮票至上精神背道而驰。

二胎政策,更像一辆旅游大巴。带来一群原有市场逻辑下不存在的客户,在本土存量市场上,对四居180/190户型肆意埋单。问题是,大巴上下来的游客还在源源不断增加,存量却消化殆尽了。

根据中房指数最近的报告,在180面积段的产品上,北京的供销比为1.5。意味着市场供应一平米的同时,一点五平米正在被购买。

土地政策缩紧,70/90政策加码,四居需求却仍如渔阳鼙鼓动地来。

此时此地,进场人群拔剑四顾的时候,突然发现,当生理需求被升格的同时,心理需求问题同样被摆上台面。

800万到1000万的产品,不是豪宅,说得过去吗?说不过去。

罗杰斯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强烈要求逼近、统一、重合。和所有思潮大变的时代一样,传统豪宅地段纯正的血统观,成了首先被砸掉的封建思想。

当一座城市的房价坐标,背负城市竞争力、背负全国同量级城市所共同构造的房价坐标体系时。任何横亘在市场前面的地段血统论,都不堪一击,被选择性遗忘。

于是,货币总量决定了被豪宅化。

当然,任何好的市场故事都有另一条StoryLine,商品货币总量形成的压力永远是双向的。我们都知道,价格预期的压力总是先传导至市场的供应方的。

迫于价格压力,今天众多四居180/190户型的被豪宅化,其实是已经预先埋下的一根冯唐式的“金线”。我们把这根金线称之为“等豪线”。

即便在北京去中心化、打破原有地段观的今天。

一根等豪线,仍然将四居180/190户型隔成了冰火两重天。

即便是今天,货币总量摆在这,豪宅,也不是你想叫就能叫的。就像范爷被叫做范爷,辉爷被叫做辉爷,不是每个女性都能挂上这个标签。

那这根等豪线在哪?为了方便区分,我们给这批进阶型四居180/190户型进入等豪线划定了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大家看看就可以了,这个不是必要条件,无则改之,有则加勉。

豪宅看什么?看尊贵感。

首先看物业豪不豪?有没有金茂威斯汀、华尔道夫、悦榕庄的物业背书。

一个街面两个小区,一个小区保安鞠躬开门,另一个坐在收费亭里打着哈欠,感受度是不一样的。

再看空间,纯豪年代,北京有不少城市中心的2、300平的大三居室。二胎政策倒逼下,这个事不能干了。没有大面积段的支撑你怎么做出豪宅感来?

有没有1、入户的空间尺度,2、专属感的套间数量,3、全家庭年龄阶层性别划分的功能区豪宅化空间增持,4、豪宅化的动线处理,5、社区空间留白,6、车位配比。这些核心指标很重要。

看看今天的香港,你就知道这个事,其实没那么难。

还有一个就是材料及供应商的选择是否进入豪宅段。

没有吉博力同层排水系统,没有恒温恒氧系统,没有双层中空LOW-E窗,现在已经改用三层双空了,没有豪宅段厨卫材料,没有干挂石材,那就啥也不说了。

但是,有好材料不代表一定能够堆砌出好产品,地产不是简单的成本加法。

开发商是否有过豪宅的操盘经验非常重要。

用豪宅的思路做这个面积区间段的产品,用大刘刘慈欣的话说,这个就是降维攻击。高位段豪宅化的降维攻击。

就像于连说过的,吃没吃过红苹果,那感觉是不一样的。

最后一个,要求比较高。

房地产有个商业价值递减原则。随着距离核心商业中心区域物理距离的增大,商业价值随之递减。这个在前面二十年的初级城市化阶段,是普遍认知房价坐标系。

今天我们的城市多中心化了,实际就是泛郊区化了,供地原则发生了改变。

大家从城市中心开着跑车回到泛郊区化的“豪宅”。

和传统别墅区应有的、写意的孤独感不同。你周边还有不那么写意的环境,还有一些“老破小”和“老破小”逻辑下的配套,怎么办?

这就要求未来的开发商的工作不再是开发,甚至不能是普通的城市运营,得把自己摇身变作城市平台,一个城市核心场景供应商。

至少要给人们提供一个核心城市的剖面。像电影布景术一样。

也许你不能改变真实的生活底层逻辑,但能够缓解这一个半小时的人生焦虑。

比如一个厉害的商业,或者一个孩子厉害了的学校,或者一个人格飞了天的艺术中心。

从项目的内部顶出一个价值高台。我们内部把它叫做莫比乌斯环效应,翻转地段逻辑,用一个面,打破离城核越远商业价值越低的商业逻辑。

市场上存不存在这样的“豪宅”?

存在,你要是想知道,在评论里跟我们互动,我私下向你推荐。

还有一条,在现阶段的拿地逻辑,和开发商的成本考量来看,这样的新物种很快就不存在了。

你可能再也买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