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米多、宽0.6米的黄金面具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摄
虎鲸形彩陶瓶
近3000年前的女性小雕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黄丹彤 通讯员黄苏哲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除署名外)
重达2公斤的黄金面具、五官细节清晰的木乃伊、3000年前利马海岸边精美发型女性小雕像……来自秘鲁11家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的逾200件馆藏的历年重要考古出土文物,品种包括陶器、金属、纺织品、木乃伊等,今天起,题为“黄金国之谜——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将在广东省博物馆与观众见面。主办方以此迎接2021年中秘建交50周年。展览将持续到今年5月5日。
展览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冯远昨天举办专题媒体导赏,详细讲解了展览诸亮点。其中,巨大的黄金面具金光夺目,格外令人惊叹。
近3000年前的女性雕像仿佛若有所思
展览分为“复杂社会的雏形”“地方文化的多样化”“跨区域政治体系的建立”“最后的帝国:契穆王国和印加帝国”四个单元,系统展现安第斯文明的发展历程。当中可以看到大量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作品。
据冯远介绍,展览中年代最古老的是一件女性小雕像,为曼奇文化(公元前1000-前800年)时期的作品。这件有精美发型的年轻女子的陶器,利用了当时精湛的着色工艺制作完成,原型应是来自现在秘鲁首都利马海岸边的女性形象。在现场可以看到雕像面部表情仿佛若有所思,线条处理非常流畅,工艺很精湛。
另一件查文文化(公元前1000-前550年)时期石雕头像是查文德万塔遗址中的巨型岩石神庙建筑群中上百个用石榫固定的石雕头像的典型形象。它们展示了一张普通人脸变成令人敬畏的猫科动物脸庞的过程。这件头像仍然有些像人,但已经具有凸出的双眼、宽阔的鼻子、凹陷的脸颊等不同寻常的特征。而另一件头像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宽宽的嘴巴、巨大的牙齿,表明转变过程更进一步接近猫科动物了。冯远介绍,这应该是反映了祭司在致幻剂的作用下从人变成具有“超自然力”的美洲虎的四个阶段。
古代秘鲁流传至今最大一件金属装饰品
以“黄金国”命名的本次展览最吸引人的要算各种黄金艺术品。安第斯冶金工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至公元前1000年,金块被捶打后制成装饰品。一件查文文化时期的大金箔上,表现了三个超自然生物形象:中间站着一个类似人的生物,手握物体、嘴露尖牙、脚似利爪、身体上突出的肢体弯曲。它体现了当时对凸纹雕刻(压花)技术的掌握,很可能是某位宗教领袖王冠的部件,最初被卷成圆筒状缝在纺织品或编织物上。
展览中的焦点文物——西坎文化(750-1375年)黄金面具是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它属于西坎文化时期的某个统治者,是古代秘鲁流传至今最大和最精美的一件金属装饰品,呈现出古代南美黄金技艺的巅峰状态。总重量达2公斤,高度连同附着的真实鸟类羽毛超过1米高,宽为0.6米。展品中心元素推断为一只蝙蝠,它是皇家权力的象征物,根植于神圣的自然力中。上半部分顶部装饰着可自由活动的羽毛和金挂饰,在光线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凸显出统治者行使权力时无比神圣的效果。红色朱砂(硫化汞)覆盖了面具正面的大部分区域,象征着人类血液或者一种重要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将逝者召唤回来。
古印加人是来自亚洲的狩猎族群
安第斯文明是世界六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在南半球的文明,长期以来与其他文明隔绝。安第斯文明以今秘鲁的库斯科盆地与秘鲁、玻利维亚交界的喀喀湖为中心,范围包括秘鲁大部分地区,玻利维亚、厄瓜多尔、阿根廷和智利的部分地区。
根据冯远的导赏和展览介绍,在1.5万年前,来自亚洲的狩猎者穿越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大陆。经过漫长的发展,这里的人们最终创建了印加帝国。16世纪初,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西班牙殖民者踏上了这片土地。辉煌的印加帝国被迅速摧毁。安第斯文明虽没有文字,但雄伟的马丘比丘宫殿建筑、壮美的库斯科古城、神秘的纳斯卡地画以及绚丽的纺织品、多彩的陶器和精致的金银制品……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作者:卜松竹、黄丹彤
来源: 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