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烨

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万家灯火,见证了一个个团聚时刻。

在电视剧《亲爱的,你在哪里》中亦是如此。10月8日晚,《亲爱的,你在哪里》迎来大结局,寻找孩子许久、经历不少波折后,何雪琳和丁宇终在中秋节这天与女儿媛媛重聚。

友情和爱情的区别大结局(由寻找到)(1)

《亲爱的,你在哪里》由王迎执导,王雷、秦海璐、张铎、韩童生、范明、朱茵、杨昆等主演,于9月15日起在北京卫视、腾讯视频同步播出。该剧以孩童走失事件为引,在寻子过程聚焦“中国式家庭”的诸多亲情关系和问题。剧中对现实话题的聚焦和探讨,让观众产生共情之余,也透过“典型案例”使人加以思考。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随着剧情深入,该剧各项收视指标均呈上升态势,自于北京卫视播出的第二周开始,该剧收视率、收视份额均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前三。在腾讯视频及咪咕平台,剧集的播放量达到9.5亿次。

由“导火索”牵出人物群像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亲爱的,你在哪里》播出伊始,摆在丁宇、何雪琳夫妇面前,这本“难念的经”已接近“一触即发”的临界点——

结婚八年,夫妻二人的感情正处在“八年之痒”、岌岌可危的阶段。正在此时,女儿媛媛的突然走失让这个家庭愈显雪上加霜,为了寻找孩子,丁宇、何雪琳夫妇二人以及双方父母亲友交织在一起。在此期间,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堆积多年的矛盾也一一浮现。

友情和爱情的区别大结局(由寻找到)(2)

妻子何雪琳在“中年危机”下为了寻找女儿逐渐变得“戾气”,丈夫丁宇则在挽回妻子、挽回家庭间艰难前行;婆婆蒋淑琴因大意使媛媛走失懊恼不已,急火攻心因病住院;小姑子将自己对嫂子的不满悉数吐露;何雪琳的母亲与继父把孩子走失等事归错到丁家身上,亲家之间势成水火……

从“寻找孩子”开始,《亲爱的,你在哪里》以此为“导火索”,呈现出了一幅当代“中国式家庭”的众生相,并牵引出都市家庭时常存在的“典型案例”——代际问题、夫妻问题、婆媳矛盾、姑嫂矛盾,让人在细枝末节处联想到周遭生活中的情况,在情绪上引发共鸣。

友情和爱情的区别大结局(由寻找到)(3)

而在“中国式家庭”的各种关系解读外,《亲爱的,你在哪里》还涉及许多社会议题。

在寻找媛媛的过程中,丁宇、何雪琳夫妇二人来到了三条岘乡,在这里,剧中设置了一个特殊家庭——一位空巢老人带着一双留守乡村的孙子孙女。这个特殊家庭不仅是寻找媛媛的关键线索,同时,孙女小福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媛媛”。剧中通过呈现其与丁、何两家的情感羁绊,促进了众人的自我反思与态度转变。

剧情尾声,在一家人终于团聚之后,派出所民警道出了引起这次事件的症结:“孩子出走是因为你们要离婚,这是孩子的心结,你们做任何决定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现在孩子都‘早熟’,再小也有自己的想法,你们无视她,她就会受伤,一旦受伤就会有过激的行为。”

友情和爱情的区别大结局(由寻找到)(4)

对于留守儿童喜子、小福亦然,他们对于进城务工的父母究竟是怎样一种态度、有着怎样的诉求,也是剧集着重呈现的问题。另外,剧集还有对空巢老人生活、婚姻相处之道、都市人群的爱情观等层面进行剖析,让剧中故事与现实生活不断产生对接。

压抑的夫妻关系、紧张的婆媳矛盾……将诸多“典型问题”浓缩于一个家庭中,通过文艺作品的创作手法,折射出一个社会群像。

“寻找”和“回归”的内核拓展

在《亲爱的,你在哪里》的宣传海报上,有一句标语“纵使一地鸡毛,也要一室温暖”。

通过呈现剧中角色间的成功和解、寻子过程中的点滴善意、丁燕子等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丁家人在找寻孩子同时不忘回馈温暖的善举,剧集一方面塑造了暖人心扉的温情故事,另一方面,在提出当下社会一系列现实问题之余,也尝试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传递着正向能量。

友情和爱情的区别大结局(由寻找到)(5)

剧集初始,这个家庭的确“一地鸡毛”。开篇前几分钟,从丁宇、何雪琳的日常互动和丁宇几次略显尴尬的讨好中,就已让人感知双方关系行至冰点;在孩子最开始丢失后,小姑子对何雪琳的直呼其名和恶语相向、何雪琳对婆婆的不厌其烦,又是相互间压抑许久不满的集中爆发。

但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随着各方的付出逐渐被对方看在眼中,分歧逐渐消弭。

何雪琳当着追求者的面坚定地道出对丁宇的感情,丁宇在脚受伤时感慨何雪琳懂得自我反省的变化,小姑子与何雪琳在开诚布公后逐渐相互理解……直至最后,众人都找到了各自对于家庭的解读,重新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已是“一室温暖”的幸福之家。

友情和爱情的区别大结局(由寻找到)(6)

家庭,需要共同经营,需要相互信任、理解、包容,在守望相助、协力寻女的过程中,剧集完成了对“相守”的直观诠释。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视剧,《亲爱的,你在哪里》以寻子为引线,在这样一个特殊事件的牵引下,对普通人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常遇到的种种“心病”进行剖析,并在提出问题之余,寻找解决之道。基于此,《亲爱的,你在哪里》所表达的“寻找”和“回归”内核,有了更深层次的阐释——在寻找孩子、孩子回归这一基本逻辑的基础上,还是一段“寻找自我”和“本真回归”的过程。

编辑 | 饶文渊 朱晓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