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聊斋志异画皮蒲松龄(聊斋人小鬼大)(1)

编者按:一条瓦蓝瓦蓝涟漪的水流从肖洛霍夫记忆中淌过,那是《静静的顿河》。一条泛着浪花的潺潺溪水在邢治安先生的灵魂深处不停地涌动,那是《同年的记忆》。邢治安先生是原沈阳军区第四通信总站的首任政委,这已被战友们熟知,不被战友熟知的是老首长还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经纶满腹的文学造诣,还著有一篇篇锦绣华文。从本期开始,《智安随笔》登陆《诗兵突击》平台,他会在朴实无华的“东北风”中,让读者感受到迎面扑来的黑土芬芳。

聊斋志异画皮蒲松龄(聊斋人小鬼大)(2)

——童年纯真,童年美好,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童真童乐童趣,童年的故事。

——我的童年是在东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度过的,村子不大,三十几户人家,不依山傍水,又无历史遗迹。只听到关于村名的传说,张王李赵杂姓而居,牟家窝堡唯独没有牟姓人家。据说开村牟氏兄弟回山东老家了,为怀念牟氏拓荒建屯之功,长者聚议,不改村名,以此为念。

聊斋志异画皮蒲松龄(聊斋人小鬼大)(3)

——听父亲讲,我们邢家是为躲避“胡子",才从山里搬到山外的。那时,山里胡子很多,经常遭到胡子袭扰虏掠,我们邢家就遇上一次,奋力反抗,有惊无險。爷爷去世以后,奶奶为确保邢家老小安危,决定举家搬到山外,投奔妈妈听唯一的叔叔,我的姥姥爷,来到了双城县东官所牟家窝堡。

——那时,大伯父在哈尔滨学徒定居,二伯父和父亲刚刚结婚,小叔叔尚未成家。我们家在紧挨着姥姥爷家东边的空地上,盖起了五间泥草房,东边两间二伯父,中间一间半留给叔叔,我家住西边一间半,与姥姥爷家做邻居。

聊斋志异画皮蒲松龄(聊斋人小鬼大)(4)

——小的时侯,五间房的大院子,是邢氏家族十几个孩子的天堂,经常在大院里嬉戏玩耍,有时也到姥姥爷家院子里去,别人的家孩子有时也到我们大院来玩。那时刚解放,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发达,家家都不富裕,儿童没有什么玩具。男孩女孩共同的游戏:丢手绢、捉迷藏、老鹰捉小鸡;女孩子喜爱跳皮筋、找朋友;男孩子活泥摔砲、弹玻璃球、剋马掌、串箭杆等。因为有游戏规则,不分男孩女孩,都很开心和谐。有时也产生纠纷,甚至吵架的情况。两家对立,一家中立,过一会就和解了。也存在不可开交的时侯,闹到大人那里去。好在三家女主人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矛盾不会升级,更闹不到奶奶那里去。若是邢家与院外孩子发生矛盾,邢家大院孩子会一致对外的。

——50年代中期,大概是1956年,先是叔叔家去了哈尔滨,后来二伯和我家也搬走了。邢家大院空了,以往的热闹宣囂不见了。回想起那段近似原始农耕生活,物质极其匮乏,精神生活十分单调原始……然而,邢家大院那段难忘的时光,给我烙上了浓浓的快乐亲情印迹。

小村远景

聊斋志异画皮蒲松龄(聊斋人小鬼大)(5)

——儿时对原始生态环境记忆深刻,天蓝水清,没听说过污染,很少见到极端灾害天气。一年四季分明,几乎年年风调雨顺。说到雨,想起一件与水有关事情。我们村东、西各有一个大坑,也叫“泡子”,多半自然形成,常年蓄积大量洁净雨水,终年不干涸。有一年,我们村里七、八个男孩子在坑里玩水,上午十点直到下午二点,坑里的水被我们搅混了,野生鱼都浮出水面,密密麻麻一层。大坑出鱼了,消息不径而走,全村男女老少都来抓鱼。有用盆的,用笊篱的,有用土筐……将近一个多小时,大都抓到半盆或一盆鱼,全村几乎户户享受到一顿野生鱼大餐。那时水不但没有污染,地下水位很高,从来不缺水,吃水用水两不愁。我家门前有口公用水井,平时只有两三米深,遇丰水年份,趴在井台上就能舀到水,而且水质清纯,甘甜可口。现在,不但水污染,水位也特别低。门前那口老式饮用水井无水了,村东大坑消失了,西大坑面积明显减少。据乡亲们说,现在打电机井,有时20多米深也见不到水,即便见到水,时有断流现象——过去,严寒冬季,东北有猫冬习惯。可我们村有个叫汪振迋的,人称“汪大长腿”,每到冬季,他就去野外捕捉山鸡,年年收获颇丰。50—60年代,东北的冬天特别冷,雪也特别大,平地一尺多深,遇有沟沟坎坎,足有一米多厚。他捕捉山鸡特别有经验,一般选择风雪天,“三九”更好。风雪天人跑不快,山鸡也飞不动,“三九”人冷,山鸡也冷得发僵。他先从草丛或树丛中把山鸡遛出来,然后沿着山鸡飞行路线追赶,山鸡一次只能飞行一二百米,两个一二百米,山鸡就飞不动了,一头扎进草丛或雪坷里,顾头不顾腚一动不动藏在那里,记住位置十有八九能捉到。一个冬天,“汪大长腿”准能捉到一二十只山鸡,左临又舍不但品尝山鸡美味,还能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山鸡标本画。

——村西大坑(泡子)抓鱼的地方

聊斋志异画皮蒲松龄(聊斋人小鬼大)(6)

——距离我们村4里半,就是东官所,我儿时居住的另一个村镇。这个地方比较大,有些历史渊源。据所里老寿星讲:“东官所是清朝开发龙兴之地,双城设县首选的地方,已经规划建设,后因风水之说,县城向西移50华里,即今天双城市。为了对称,又在县城西50华里,设立西官所,县城居东西官所之间,故取名双城”。我对这种说法将信将疑,婚后在双城住了几年,带着疑间,考察了县城的街道、四隅、城门、城墙、城壕。东官所的街道、四隅、护城壕,竟然与县城一模一样,基本验证了寿星们的说法。但是,真实史料记载,双城是由城南拉林河两座金代古城得名。

——学龄前后,常与玩伴去护城壕去玩,有的地段有水,丰水年份,护城壕的水连成一片,流向一个方向。我们有时去捉青蛙,有时摸鱼,有时还到护城壕外落叶松和杂木林中采蘑菇,有松蘑、草蘑、杂蘑。晴天很少,雨天过后,蘑菇多而新鲜。因为年龄小,不懂得菌类相关知识,采了很多形似蘑菇,不能食用的“狗尿台”,白白辛苦一场,尽管如此,我们这些孩童也乐此不疲。

聊斋志异画皮蒲松龄(聊斋人小鬼大)(7)

——东南隅护城壕内有一座关帝庙,百姓管它叫关老爷庙,历史比较久远,规模比较宏大,方圆几百里独一无二。庙宇采取三进式,一进院东西各有一拣厢房,七间正房中间是洞门,走进洞门就是二进院,二进院是正殿,正殿高大雄伟,殿中央端放着关老爷巨大塑像,红脸美须,甚是威武,又很慈祥。左边塑有儿子关平像,右边周昌手握青龙偃月刀。塑像正前方摆有巨大贡案,贡案前放着一个很大的香炉,可以想象不久之前,香火一定繁盛。正殿后第三进院,庙宇住人的地方,从房间数量看,一定有不少人住在这里,足以验证庙宇规模。庙宇最高建筑是钟鼓楼,钟鼓楼在庙宇的东南角,顺着楼梯登上二楼,挂着一口很大的铜钟,敲钟的木杠完好固定在上边,用力一推木杠,铜钟发出浑厚悠远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那时与玩伴去关帝庙,不是为了信仰,又不懂许愿,纯属新鲜好奇。一想看看庙里有啥东西,近距离看看关老爷;二是登上大庙至高点敲响铜钟,让十里八村听到优美钟声;三是爬上庙内高树木掏鸟蛋。记不清了,不是六零年就是六一年,公社大队决定拆庙。一破除迷信,二拆下属砖瓦木料扩建中心小学。小学校舍增加了,双城最大的关帝庙消失了,实在遗憾可惜。

——原址部份复建的东官所关帝庙,遗憾未按原貌复修。

聊斋志异画皮蒲松龄(聊斋人小鬼大)(8)

——东官所西街有一座县办的良种繁育场,有畜禽繁育,有植物繁育。比如猪、马、牛、羊,有国内品种,也有进口品种。他们引进一种洋马,从哪个国家引进的不知道,个头高高的,四蹄大大的,马蹄印有小磁盆那么大,一匹马能驾起一挂车。这些种猪、马、牛、羊,有专人管护,每天除饲草外,还有定量的精储饲料和鸡蛋,我们为之惊呀不解,人都吃不到鸡蛋?在植物繁育方面,除大豆、玉米、高梁外,他们试种过棉花、花生、地瓜等,遗憾没有成功。特别是棉花,棉株粗壮,棉桃硕大,到秋天尚未成熟,掰开棉桃,棉絲鲜嫩。花生、地瓜秧子长得特别好,果实很少很小,分折土质、日照、无霜期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尽管这些试种没能成功,却给我们农村孩开阔眼界的空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童年虽然远离我们,然而童年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童年那些往事趣闻,却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2010年成文2020年10月改作美篇。

——孙女骑单车,奶奶远远望着。

聊斋志异画皮蒲松龄(聊斋人小鬼大)(9)

聊斋志异画皮蒲松龄(聊斋人小鬼大)(10)

——童年的孙女坐在孙秋千上

更新于 2021-01-18

转载来源 诗兵突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