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形容一个人有时会用到“不三不四”这个词,形容这个人不务正业不走正道。但大家知道“不三不四”的来历吗?

今天咱们就聊一聊“不三不四”这个成语。“不三不四”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的《水浒全传》。在《水浒全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中,鲁智深到大相国寺管理被泼皮霸占的菜园,这帮泼皮要给鲁智深一个下马威,设计要把鲁智深推入粪池。这群泼皮都站在粪池边给鲁智深跪地磕头,指望花和尚过来扶,鲁智深早有猜疑道:“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dian)洒家?那厮缺失倒来捋虎须!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厮看洒家手脚。”

“不三不四”起源于古代的《易经》。易经中每个卦象分六个爻,这就是六爻卦象,代表着事物发展的六个阶段,而三爻是上卦的最后一爻,四爻是下卦的第一爻。

易经深藏的三种智慧(易经智慧之不三不四)(1)

而它们在易经中代表的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意思就是既不在正道上,也不在大道上,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也就指无务正业。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三”和“四”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三”,《道德经》中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象征着宇宙万物。再比如天有“三光”:日、月、星;帝有“三皇”:伏羲、神农、皇帝。关于“四”这个数字,古代有周全、称心、事事如意等意思。比如“四”有“四书”、“四君子”、“四美女”、“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四艺”等等。

“三”和“四”都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人们就把那些不正派、不正经、不着边的人和事比喻成“不三不四”。

,